吴开明
吴开明博士简要介绍吴开明博士于2004年加入武汉科技大学,担任材料物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以及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资助的课题。在日本工作期间,参与撰写专著一部。在武钢工作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和武钢的科技进步奖。他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SCI和EI收录的论文十余篇,其中多数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吴开明博士为中国体视学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常务理事,日本钢铁协会会员。
综合评价:吴开明博士为我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006年1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7月录取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赴英国剑桥大学的高级研究学者。他长期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第一线工作,掌握了扎实的物理冶金与过程冶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吴开明博士认真对待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好,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与课程设计中,非常注重培养的过程与细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科学素质和教书育人。吴开明博士不断探索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尤其是在双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吴开明博士还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与改革,主持了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物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为材料物理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开明博士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相变与组织的三维表征的研究,该同志回国后,建立了“材料组织的三维分析与表征实验室”。目前,他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留学人员基金、湖北省科技厅青年杰出人才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以及国际与企业合作等课题十余项,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国外专家评价其研究成果为“对材料组织表征和知识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同志有严谨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有较好的实验技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工作认真,踏实勤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开拓能力。
简 历:(1) 1984.09-1991.04: 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大学生,研究生。
(2) 1991.04-1993.12: 武钢第二炼钢厂炼钢车间,助理工程师。
(3) 1994.01-1996.05: 武钢第二炼钢厂技术研究与开发科,工程师。
(4) 1996.05-1997.12: 武钢第二炼钢厂连铸车间,工程师。
(5) 1998.01-1998.06: 技术支持,湘钢二炼钢厂生产技术科科长。
(6) 1998.07-1999.08: 武钢第二炼钢厂技术科,工程师(高级)。
(7) 1999.09-2000.07: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国培训部日本语学员。
(8) 2000.10-2001.10: 日本国立茨诚大学材料科学系,访问学者。
(9) 2002.10-2003.04: 日本宇宙利用推进中心(JSUP),研究员。
(10) 1999.09-2003.06: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11) 2003.06-2003.12: 宝钢股份技术中心产品与工艺所,主任研究员。
(12) 2004.01-2007.12 武汉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理学院副院长。
(13)2008.01-2010.02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
(14)2010.02-至今 武汉科技大学国际钢铁研究院副院长
荣誉和奖励:(1)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
(2)宝钢研究院(宝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引进人才。
(3)1999-2001年教育部赴日本国立茨诚大学材料科学系的访问学者。
(4)1992-98年间,曾两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5)2001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的优秀研究生称号。
(6)1984-88年间为校尖子学生,优秀党员和优秀毕业生,免试推荐为研究生。
(7)1998年,本人主持的“应用工业工程方法提高中厚板表面质量”获武汉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
近年来获奖情况:1.2006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超细化低碳贝氏体组织的形成原理、控制技术及工业化应用(第9完成人)
2.2007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低合金钢中溶质原子的晶界偏聚对相变及组织控制的影响”(公示中)
3.2007年宝钢优秀教师奖(评审中)
4.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5.2006年7月录取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赴英国剑桥大学的高级研究学者。
6.2005年6月获武汉科技大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
7.2006年6月获武汉科技大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
8.2006年6月获武汉科技大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二等奖。
发表的主要文章1. Liandeng Yao, Xingfeng Mao,K. M. Wu: Effect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errite/Martensite Dual Phase Steels, ISIJ international, submitted. ISSN: 0915-1559 (SCI, EI收录)
2. Guangmu Liu, Kang Deng, Zhongming Ren,K. M. Wu: Application of EMBr and its Effect on Metallurgical Process and Quality in CSP Mold, ISIJ international, submitted. ISSN: 0915-1559 (SCI, EI收录)
3.K. M. Wu, Y. Inagawa, M. Enomoto: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Ferrite in a Low Carbon Steel Weld, Welding Journal, submitted. (SCI, EI收录)
4. A. M. Guo, S. R. Li, J. Guo, P. H. Li, Q. F. Ding,K. M. Wu, and X. L. He:Effect of zirconium addition on the impact toughness of heat affected zone in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pipeline steel,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55(2007), submitted, ISSN: 1044-5803 (SCI, EI收录)
5. M. Enomoto,K. M. Wu, M. Kagayama: 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 on ferrite transformation in Fe-C-Mo alloy, Materials and Metallurgical Transactions A, in press. (SCI, EI收录)
6.K. M. Wu, Z. G. LI, A. M. GUO, X. L. HE, L. Q. Zhang, A. H. Fang and L. Cheng: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a Low Carbon Nb-Ti Microalloyed Steel, ISIJ international, 46(2006), pp.161-165. ISSN: 0915-1559 (SCI, EI收录)
7.K. M. Wu: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Acicular Ferrite in a Low-Carbon Steel Containing Titanium,Scripta Materialia, 54(2006), pp.569-574, ISSN: 1359-6462 (SCI, EI收录)
8. M. Enomoto,K. M. Wu, Y. Inagawa, T. Murakami, and S. Nanba: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of Ferrite Plate in Low Carbon Steel Weld, Tetsu to Hagane-Journal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of Japan, 91(2005), pp.605-619. (Japanese), ISSN: 0021-1575 (SCI, EI收录)
9. M. Enomoto,K. M. Wu, Y. Inagawa, T. Murakami, and S. Nanba: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of Ferrite Plate in Low Carbon Steel Weld, ISIJ international, 45(2005), pp.756-762. ISSN: 0915-1559 (SCI, EI收录)
10.K. M. Wu, Y. Inagawa and M.Enomoto: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of ferrite formed in association with inclusions in low carbon steel,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52(2004), pp.121-127. ISSN: 1044-5803 (SCI, EI收录)
11.K. M. Wu,M. Kagayama and M. Enomoto: Kinetics of Ferrite Transformation in an Fe-0.28mass%-3.0mass% Mo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343(2003), pp.143-150. ISSN: 0921-5093 (SCI, EI收录)
12. M. Enomoto, N. Maruyama,K. M. Wuand T. Tarui, Alloying Element Accumulation at Ferrite/Austenite Boundaries Below the TTT-diagram Bay in an Fe-C-Mo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343(2003),151-157. ISSN: 0921-5093 (SCI, EI收录)
13.K. M. Wuand M.Enomoto: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of Degenerate Ferrite in an Fe-C-Mo Alloy, Scripta Materialia, 46(2002), pp.569-574. ISSN: 1359-6462 (SCI, EI收录)
14.K. M. Wu, T. Yokomizo and M. Enomoto: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and Growth Kinetics of Intragranular Ferrite Idiomorphs formed in Association with Inclusions in an Fe-C-Mn Alloy, ISIJ international, 42(2002), pp.1144-1149. ISSN: 0915-1559 (SCI, EI收录)
近年来承担项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线能量焊接高强度低合金钢的组织转变行为与控制,2008-2011,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碳微合金化钢中晶内铁素体的三维形态及其长大动力学,2005-2007,项目负责人。
(3) 国家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 800Mpa级中高强度钢子课题,2004-2008,项目参加人。
(4)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强磁场对Fe-C-Mo合金中铁素体转变动力学和碳化物析出行为影响,2006-2008,项目负责人。
(5)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青年杰出人才项目:超强磁场对Fe-C-Mo合金中铁素体转变动力学和碳化物析出行为影响,2006-2008,项目负责人。
(6)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铁素体的三维形态和长大动力学, 2005-2006,项目负责人。
(7)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青年基金项目:晶界铁素体的三维形态及其长大动力学,2004-2005,项目负责人
(8) 湖南省2006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薄板坯连铸连轧高强度钢的开发与产业示范,2006-2008,子项目负责人
(9) 湖北省教育厅国际合作项目:强磁场对微合金钢高温回火过程中Nb的析出行为的影响,2007-2008
(10)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技术进步项目:低温压力容器钢Nb析出行为的实验研究,2005-2007,项目负责人
(11) 宝钢新品种开发项目:宝钢CF工程机械用钢新钢种CCT曲线及TMCP工艺的组织转变研究,2007-2008,项目负责人
近年来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专利9项。
1. 一种薄板坯工艺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吴开明,200610019096.1
2. 一种薄板坯工艺低碳高锰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吴开明, 200610019095.7
3. 一种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吴开明, 200610019092.3
4. 一种低碳高锰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吴开明, 200610019094.2
5. 800MPa级高韧性低屈服比厚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姚连登,刘俊亮,吴开明,200610025127.4
6. 一种大线能量焊接低合金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吴开明,200710052133.3
7. 一种大线能量焊接非调质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吴开明,200710052134.8
8. 一种大线能量焊接高强度海洋用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吴开明,200710052135.2
9. 一种大线能量焊接高强度船板钢及其制造方法,吴开明,200710052132.9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1. 认真指导毕业论文,注重教书育人
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非常注重培养的过程与细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科学素质和教书育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上述方面,武汉科技大学校报还给予了报道。在2001级指导的7个学生中,一人(吴艳梅)评为省级优秀论文,2人(成林、葛瑞萍)评为校级优秀论文。其中,成林完成的“低碳钢中晶界铁素体的三维形态”不仅在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的年度学术会议上发表,而且在2006年7月4-8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在2002级指导的6个学生中,陶学理同学关于微合金双相钢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评为武汉科技大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将报评省级优秀论文,将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2002级本科生余宏伟同学关于晶内铁素体三维形态的研究也将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
2. 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和科学方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3级关于材料组织表征的课程设计,选择1-2名同学进行科技创新,其成果将在国内期刊发表。
3. 做好教学改革,注重综合素质
(1)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做法与实践
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问题是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确立为高校整体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本教学改革项目的主要内容如下:
(a)在学完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学生应逐步过渡到用英语这一基本工具来学习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过渡阶段的重要手段和桥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大有裨益。
(b)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专业术语和概念的中文和英文的含义以及学习英文专业词汇。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双语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c)本项目双语教学的课程为:“晶体缺陷”和“相图与相结构”。
(d)采用国际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英文辅助教材(英国利物浦大学)。
(e)课程讲授采用中文和英文,着重对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f)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讲解,加强对专业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育学生学习、工作和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g)讲授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和双语板书。讲授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h)考试试题采用全英文命题。
(i)鼓励用英文作答(在总成绩中,根据用英文作答的程度给予1-5分的鼓励)。
针对学生外语水平差异而采取的有关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讲解采用中文和英文,着重对英文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讲授过程中采用双语进行板书。另外,每讲完一章,对学生集中复习和答疑,对外语感到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在考试方面,兼顾外语感到困难的学生,命题中有中文解释,部分题目可以采用中文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