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宗祠
1、东莞刘氏宗祠在常平镇田尾村。该村刘姓始祖——福远公南宋末年到此地定居,其子刘显宗和刘柏宗二世传宗立业,兴建两座祠堂,名为上围祠堂、下围祠堂;祠堂设计、建筑相似,历经多个年代重修(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三年由居住在南洋马来西亚华侨刘氏后裔刘柱出资重修)仍可见昔日艺术风貌。
祠堂坐北向南,主建筑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整座祠堂气势非凡,给人一个雄伟建筑的感觉。其廊木檐柱,雕刻生动,鸟翔花盛,图文清晰。自古至今,始终是该村标志,体现该村兴衰。解放前夕,东江游击队曾在此祠堂办公。宋梁氏大宗祠 在板石村板石大街旧围迎翠楼旧址东侧。始建于嘉定九年(1216),至今已近800年,后为元兵所毁,几经重修,易地而建。道光年间,板石大宗祠重建,其时,梁姓支派繁衍,爵禄封侯者十余人。因而朝廷旌表其盛,赐匾曰“梁氏大宗祠”。中堂存“钦点翰林院”匾额。后又经两次重修,与重建迎翠楼为邻,蔚为壮观,但与当年风貌已相去甚远。
2、永安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下吉山中心,这里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教育厅所在地、古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从渔沄迁吉山)。因是刘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战遗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
刘姓是中国当代的第四大姓。吉山刘姓,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是汉高祖刘邦之第刘交的后裔。据《刘氏族谱源流序》载:刘氏入闽始祖刘赐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从江西广信府铅山县迁徙剑浦(今南平)定居。第三代孙刘天牧,在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移居沙县城头。第五代刘章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前)由沙县迁永安大湖岭后魏坊定居,为刘姓入永的开基始祖。至此,有了永安的第一个刘姓。第十六代刘太乙从大湖岭后迁永安埔岭的渔沄。二十六代刘贵三从渔沄迁吉山。现刘姓在永安40个主要姓氏中居第三大姓。
1938年省教育厅设在吉山刘氏宗祠,在此办公达七年半。第一科在后山顶上,新建的两层木楼。第二科、第三科借用民房。厅长办公室位于祠堂右角,它是一座小平房。房屋共四间。右侧前间一个大客厅,约二十余平方,后一小间是工友住的。左侧前后间大致一样宽,前间办公,后间休息。室内摆设全是竹器,极为雅致。一棵大树正好覆盖这座房子,既遮荫又防空。客厅正门上方挂一块木匾,题名“笠剑轩”。办公室后面是教育厅的大防空洞,十分牢固,可容纳数百人。
郑贞文的“笠剑轩”命名其办公室是与当时他提倡“笠剑学风”有关的。1938年1月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福建省主席陈仪下令全省高中及大专二年级以上的男生,一律集中在福州东湖作民训工作训练,一个月后,分配到各县去任民训工作。在受训结业典礼时,陈仪主席给每位受训人员佩剑一把,剑柄上刻有“成功、成仁”四字和斗笠一顶。故此郑贞文致力一“笠剑学风”。“笠”代表勤劳朴素的意思,“剑”则表示勇敢,无畏的象征。

郑贞文自1938年至1943年在战时省会永安任职6年,他能紧密结合抗日战争形势,通过教育工作和各种形式,开展抗日爱国教育,提高在校学生和城乡广大民众爱国思想认识。
刘氏宗祠系歇山顶穿梁式木结构,为三进三开间抬梁式构架,梁上雕刻十分雅致,祠内整个布局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地排列厅堂,中间天井水放午方,两旁是回廊,现已开辟成芳名榜和崇仁堂简介。
宗祠院门坐戌山辰向兼辛乙,丙戌丙辰分金,坐娄宿三度,向角宿十一度,水放辰方。宗祠大门坐癸山丁向兼丑末,庚子庚午分金,坐女宿一度,向柳宿四度,水放辰方。面对案山一重,朝山未峰(狮子山峰高大圆秀),左前方丙午二峰高大尖秀,右前方申峰高大叠樟,酉峰重峦高大。祠立癸山丁向透地龙丁丑七十二龙乙丑辛未及大利。丑是兑卦少女,未是震卦长房,长男配少女得宜。亥卯未年丁财昌盛,生人寿高。加之丙、午、酉三峰(火生土为生砂)高照,主家得科甲、金榜题名,名利双收,富贵双全,癸丁二峰(土与土比和为旺砂)拱照,主家先富后贵,人丁家运兴旺;申峰(土克水为财砂)主得财利,人丁兴旺。
走进幽雅清静的祠院,迎面看见大门镌刻着一幅对联;上联“丰沛传千古”;下联“彭城大一家”,横幅“名播中华”。两扇内门上书写着四个大字“国盛族兴”。左柱联“脉从南剑分支钟祥济美”;右柱联“源兴东平合派乐善贻芳”,上方横匾写着“簪缨继世”四个大字。进入春亭,上方悬挂的是1942年,第二任省主席刘建绪给吉山刘氏宗祠所题的“绳其祖武”四字牌匾,这是“崇仁堂”内所挂牌匾中官职最高的一位。左侧上方悬挂省教育厅长郑贞文所题的“明德惟馨”。大厅内有4根木柱对称而立,柱上有题刻楹联,厅左右墙上写有“忠、孝、第、信”四个黑字。大厅上方高悬着“贡元”、“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其中大部分为刘氏光宗耀祖的文武状元。有清朝的贡生刘友敬、进士刘元晖、三代登科举人刘山、刘廷魁、刘朝榜,有今人硕士研究生刘小明,还有清华大学生刘通浩。在刘氏祠堂文化内涵包含着整个刘氏家族重兴教的渊流与省政府主张教育抗日思想的融合,充分体现教育与家庭与民族间的关连。

“崇仁堂”院墙前空地上原竖有一对石旌表,现只剩下埋入地下的石座,据说抗战时,为防日机轰炸,才将它放倒(夹板和石旌杆被郑贞文改制成石条桌使用),是为永安在清代出的第一个进士刘元晖所立的。石旌表的站立不仅显示着刘氏一族昔时的荣耀;而放倒的石旌表却印证着日机轰炸吉山的罪证。
3、海丰刘氏宗祠三百年前、卜地建造刘家祠
解放战争、炮火击中迹无存
[1]明朝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 年,在海丰公平新墟没有成型之前,福建上杭县人氏刘连业[2],就已经来公平新

墟开基创业,卜居于新厝(新盛塘);刘连业是福建汀州府州同(官秩从六品) 刘有良的长子,时界明末,风雨飘摇,故无意仕途,而从商贾,当时海丰县地广人稀,因而购得大量田亩,所以刘连业没有返回福建,留在海丰生根发芽了。公平刘族从第一代移民定居,到第二代由富到贵,由商到仕,进而修文兴学,重教明德,以训子孙,终于人材辈出,学优则仕,到第三代起巳成为一方望族,发叶开枝。在此基础上,建豪宅、修宗祠、改善环境、提高地位便成了必然的趋势。
至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刘连业的子孙在新厝前街中央位置建造刘氏宗祠以追宗念祖,号彭城堂;自古至今,大凡卜地建祠,必定考究风水,刘氏宗祠原来打算只建两进建筑,地理风水先生说各方面都不错,只是面前太空虚,无藏聚。他说:“两座(进)财无上千,人无上百”。依他的意见认为这祠堂应建三进,这样才能人财两旺。族中父老相信他的话,建为进三建筑;至1949年8月南下解放军在宗祠前架设大炮,攻击位于茶街“成昌楼”镇公所的国民党部队,刘氏宗祠被国民党部队反击的炮弹击中,着火烧毁,由于共产党执政,破除封建迷信旧习,刘氏宗祠没有复建,而是把原址建为民房;至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海丰县政府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财产,由刘连业及其后裔创下的祖遗产业、大量田地和宗祠一道,被共产党共产党充公了。
刘氏宗祠(炮击烧毁前)通面阔18.3米,通进深39米,整高5米余,硬山顶建筑风格,面阔五间,深三进,左右各九间厢房,俗称“九包五”,占地面积826.6平方米,建筑面积592.1平方米, 彭城堂内,第一进是大门,章显地位,第二进用作议事,第三进摆放祖先神位,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的妇女或者未成年的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进入,解放前的彭城堂只要刘姓的男丁才能进入,所以只要等到结婚的时候,新过门的女人才有机会踏入宗祠拜谒祖先的。
彭城堂是公平新墟面积最大、做工最精细的家族宗祠,屋脊嵌瓷镶凤,五彩缤纷;屋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宗祠大门两边各安一石鼓,该石鼓奇在座脚连带门内的户臼,一石刻制而成,为海丰地区之罕见。门匾上方两侧,嵌着四幅石刻通雕图案。除较常见的麒麟以外,其“月宫”、“宠赐”二图特别精彩,人物、宫室、车辆、树木、飞禽等构图别出心裁,堪称清代石雕精品。进入宗祠内,从门楼到拜亭连中厅,到南北二厅,横梁斗拱上的木雕美不胜收。木雕有浮雕、通花雕。其雕刻内容五花八门,包括花鸟、虫鱼、禽兽、动物、神兽、历史人物故事等,每一幅图案都是一件宝贵的工艺品。不少通花雕图案雕工细、构图美、层次好、立体感强。树叶则薄如片纸,毛羽则柔似欲飞,花瓣卷合如真,花枝若接若断,人物栩栩如生。
宗祠的豪华程度和族姓的兴衰荣辱连成纽带,公平刘氏地位显赫,单单用于祭祖的族田就有400余亩,分布在可塘洋甲洲和平东韭菜坑等地,家族田产是靠租出去收租的,收的租金多了,祭典仪式更加隆重了。
时过境迁,始建清初的公平刘氏宗祠和刘姓子孙隆重祭典仪式一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再复返。(蔡中)
七律·刘氏宗祠怀古
拂尘察迹细看真,匾额留痕往日芬;
三进大宅结构古,四柱华堂木雕珍。
栋梁彩绘风情美,灰塑砖图寄意纯;
而今尽作居民屋,留与宗人话感伤。
4、宜春刘氏宗祠刘氏宗祠,始建于明宏治7年(1494年),五栋一寝,气势恢宏,雕龙画凤,十分壮观。清朝太师太保、文化殿大学士朱轼亲赐《江省名宗》金匾,曾6次被毁,现仅存门楼。
门楼壮观、雄伟。古石狮威镇门前,有无钉如意斗拱上万,横梁雕龙刻凤、天棚起拱雕花,木托、柱托、雀替木雕工艺精湛,石础雕刻二龙戏珠、禄鹿、麒麟等精美图案栩栩如生。高超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凸显了宗祠门楼的气派与华贵。此门楼2003年6月被宜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