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该院教职工共13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36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45人,博士学历教师42人,国内外兼职院士及教授30余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高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教师奖(教学类)获得者2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及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5人,云南省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才8人,后备人才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4人,云南省学术创新团队1个。院士戴永年,1929年2月生,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冶金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院士戴永年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所长,美国TMS学会会员,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47年-1951年在云南大学矿冶系读书,1951年-1954年在云南大学矿业系任教,1954年-1956年在中南大学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6年至2009年一直在该院任教。
戴永年院士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真空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等方向的研究。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担并完成了数十个研究项目,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1项。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 等相关技术已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越南三个国家推广应用60余台/套,改革了锡、铅、锌冶金传统生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已创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
戴永年院士获得的主要荣誉有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共计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 “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戴永年院士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
学科建设学院有在校本科生1456人,硕士研究生506人,博士研究生216人,在站博士后7人,外国留学生42人。学院有国家高校一类特色专业:冶金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云南省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函盖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函盖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材料工程和冶金工程;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学、冶金物理化学和有色金属冶金。
科研工作该院完成和承担了国家资助和企业委托项目共100余项,科研经费近亿元,实施产业化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20余项,一些核心技术已出口到美国、英国及越南等国家,累计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00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录150余篇次;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授权或申请专利100余项。特别是2006年9月以来,新增国家级研究项目18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项目1项,973计划课题2项,973计划预研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财政部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重大项目(单项合作经费超过100万元)8项。
交流与发展该院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越南等国家一流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为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07年底学校与日本东京大学在学院联合组建了国际合作研究室。
该院的发展一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为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正稳步建设一所学科特色突出、科研力量雄厚的研究教学型学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