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激发极化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差异激发极化法(differential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在外加电流场的作用下,单一电子导体(或矿体)与围岩溶液的界面上产生超电压(或称电位跳跃),这种极化称为表面极化。表面极化的程度用围岩一侧的电位V(1)和矿体一侧的电位V(2)'之差来表示,并且它与该点电场强度的法线分量E0成正比,△£=V(1)一V(2)一λEn,λ称表面极化系数。从实验和理论研究知道,矿体的阴极(接近正供电电源一端)和阳极(接近负供电电源一端)的表面极化系数不同,多数金属矿体表现出阴极优势,λ阴>λ阳;而石墨、含碳的岩石为阳极优势,λ阳>λ阴。这种现象称为阴极一阳极极化差异效应,简称极差效应。利用这种极差效应来评价激电异常的方法,称差异激发极化法。[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