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核千草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千草散曾记载于中国古代药典《皇帝内经》 清朝《伤寒论 》

系中草药精细研磨制成,有大治瘰疬之功效。

是近百年间留传的治疗淋巴结核的中药散剂偏方。

【功能与主治】淋巴结结核 淋巴结肿大。

【疗效统计】 此方92年中医杂志统计 治疗淋巴结核130例, 痊愈128例, 无效2例

【用法与用量】空腹口服 勾兑服用,一日一次。

【信息来源】中国中医杂志 1992/3

【摘 录】 《中国药典》

淋巴结核概述

淋巴结核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俗称瘰疬、老鼠疮等。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

淋巴结核(瘰疬)之名始见于《灵枢·寒热篇》,以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其中宋代《疮疡经验全书》中对瘰病的发病部位及临床发展过程作了详细描述。现在多按发病情况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的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属颈痈(颈部皮间急性化脓性疾病)范围;慢性的多因气郁、虚伤而发,为目前临床上所指的瘰疬。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结核。

病名。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亦名鼠瘘、鼠疮、老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该病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侵扰,痰火结于颈 、项、腋、胯之间而成。古人认为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后期可自溃,溃后脓汁稀薄,其中或夹有豆渣样物质,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漏管。相当于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等病。

淋巴结核病因

淋巴结核的发生可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使痰热内生,于颈项结成核块。或者病人原有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热灼津液为痰,痰火互相凝结而生结核。至病之后期,热胜肉腐成脓,脓乃气血所化,长期脓水淋漓,势必耗伤气血,因此瘰疬后期,有些病人虚损证候明显。

淋巴结核的临床表现

淋巴结核的临床表现可分为3个阶段:

①初期。颈部核块如黄豆大小,一个或数个,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发生,皮色不变,质稍硬,表面光滑,不热不痛,推之能活动。

②中期。核块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时数个核块互相融合成大的肿块,推之不能活动,疼痛。当进一步化脓时,则表面皮肤转成暗红色,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

③后期。已化脓的肿块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管腔(表面皮肤较薄,皮下有向周围延伸的空腔),疮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黯,并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稠,肉芽变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按照局部病变可分为3期,但实际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时兼见两个或者三个阶段的病变。

病初起无全身症状,在化脓时可有低热,食欲不佳。后期破溃,若日久不愈,可导致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证见潮热,盗汗,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失眠,食欲不佳,苔少舌红,脉细数无力。本病应与失荣(颈部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相区别,必要时可作活体组织检查。大多数能治愈。预后一般良好,少数体虚的人可继发流痰。治愈后每因体虚或过度劳累而复发。

淋巴结核注意事项注意摄取优质蛋白质和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肉类、家禽、鱼类、蛋类、豆制品及奶类。不宜食用过多的脂肪,脂肪来源以植物油为佳。

多吃富含维生素A、B、C、D的新鲜果蔬。

如有贫血发生,应注意补充肝类、动物血、蘑菇、绿叶蔬菜、红枣、木耳等食物。

避免辛辣食品,禁烟戒酒。

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中应加强休息,合理给予营养。所谓加强休息,应根据病人的病情代偿情况和体力区别对待,合理营养并非指吃得越多越好,营养越丰富越好,而是应根椐热量的需求,科学地安排进食的量和种类。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配合一些大肉、蛋、等动物蛋白质,禁用海产品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忌食辛辣食物,其他可与常人一样,在用药时有些禁忌,如:不能吃青皮红肉的热带鱼,不能饮酒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