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学校简介河海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河海大学前身可追溯到1915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
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8年至2000年间隶属水利部管理,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以及全国55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并于2009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俗称“小985工程”。

河海大学校本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北麓,并在南京市江宁区、常州市设有校区,总占地面积2301.96亩。1986年在江苏省常州市设立分校,后改为校区;2001年9月正式启用新建的河海大学江宁校区,校园建设及教学、生活设施更趋现代化。本科学生主要集中在位于江宁的新校区。
历史沿革建校1915年,在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张謇和一批水利专家创立了专门治水的高等学校--河海

工程专门学校,成为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也是河海大学的前身。由黄炎培任河海专门学校筹备主任,许肇南任第一任校长,由被中国水利界公认是理论和实践上贡献最大的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任学校教务主任。民国时期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
1927年6月并入第四中山大学。
1928年2月成为江苏大学工学院土木系。
1928年5月成为中央大学土木系水利组。
1937年6月成为中央大学水利系。
1949年5月成为南京大学水利系。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
1953年吸收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技术建筑专修科,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和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转科班。
1955年吸收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水道海港系。
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95年河海大学8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李鹏、李岚清、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学校题词,对学校的事业发展予以肯定、寄予厚望。
2005年10月23日,学校90周年大庆,温家宝总理视察河海大学发表重要讲

话并提出“献身,求实,负责”六字要求。[1]
2009年11月24日,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河海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河海大学隆重举行。“教育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河海大学协议”达成了五点意见。一是共建旨在促进河海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水利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更好地为国家和江苏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通过共建,促使河海大学发挥长期形成的学科综合优势,在服务全国的同时,重点参与和服务江苏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为提高江苏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三是教育部在保证河海大学事业经费拨款正常增长的基础上,给予河海大学“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专项经费和政策支持,并积极倡导和支持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加大为江苏省提供优质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力度。四是江苏省将河海大学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列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项目,省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具体数额视项目情况研究确定。同时,鼓励学校面向江苏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争取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和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的支持。五是建立共建的协商议事机制。为确保本协议的实施,由教育部和江苏省有关部门适时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协商,检查督促共建事项的落实。
办学规模院系设置河海大学下设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

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能源与电气学院、计算机及信息学院、计算机及信息学院(常州)、机电工程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商学院(常州)、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等专业院系。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点,124个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48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学科总体实力最强,支撑及相关学科门类较多,水利及支撑学科人才梯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地位。目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38702名,其中研究生10704名,本科生18455名。
河海大学没有附属高中,初中及小学,但有河海大学幼儿园,在西康路河海大厦对面。学科建设学校共18个院(系),50个本科专业,38个博士点,124个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 重点学科(水利工程),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地位。在世界水利水电工程方面仅次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资力量河海大学现有教职工3250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4名,千人计划2名,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23名;博士生导师274名,有12名院士受聘担任学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机构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研究机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研究分中心)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
东部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省循环经济工程中心
江苏省水灾害监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工程中心
江苏省交通基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环境友好型水泥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其他省部级研究机构
水利部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
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测中心
水利部节水园区
水利经济研究所
南京土工合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常州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是在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河

海大学常州校区的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河海大学机械学院;1996年5月,河海大学机械学院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2000年6月,河海大学由水利部成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将分校管理模式转变为校区管理模式,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位于国家级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436亩。设有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商学院(常州)和人文社科部、数理教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四个基础课教学部,设有“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输配电及节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现有14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材料加工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可以培养“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5个领域的工程硕士。
展望未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将按照河海大学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以建设学校创新教育示范点为核心,构建河海大学本科教学的特色;以建设机械学科为重点,构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学科建设的特色;以建设学校服务地方的桥头堡为切入点,构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服务社会的特色,实现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为学校实现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宏伟蓝图作出新贡献。
江宁校区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东临机场高速公

路,南傍牛首河,西接牛首山风景区,北靠将军山、翠屏山,教学区占地面积863亩,学生生活区占地面积134亩,教职工住宅占地80亩,总面积1077亩。校区距禄口国际机场18公里,距南京本部20公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2001年9月,江宁校区第一期建设工程竣工,并开始接纳学生入住,目前有近万名学生。江宁校区将建成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水利职工继续教育与培训以及资源水利的研发基地;建成以节水技术研究与推广、教学与培训、展示与示范、试验与推广为主要任务的节水园,使江宁校区成为节水型和生态型校园的典范。
校区与校本部之间建立了24芯专用高速光纤信息通道,与校本部电话实现虚拟网连通,全部教室都设有网络、电话、TV插口,建有功能齐全的语音教室,为校区利用现代化手段提供了基础条件。
江宁校区奉行学以致高、教以致用、管以致远的办学理念,即要培养学生的高尚人品和人文精神,也要传授实用的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
江宁校区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现代而不失自然。
校园文化河海历史上有校歌,改名河海大学后,既没有正式确认该校歌,也没有否认。

历史上的河海校歌,由著名文学家柳诒徵作词,河海教师刘文海作曲。
原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歌
钟灵毓秀石头城,人才蒸蔚起。
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
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
乘辇山行乘橇泥,祖述神禹绩。
天下有溺犹已溺,此志毋稍驰。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水之子
——河海大学校歌
依石城
饮长江
弦歌清凉
报效国邦
河海人
水之子
奔腾浩瀚灵动飞扬
华夏水利千秋业
河清海晏民安康
育成万千栋梁才
世纪桃李芳
禹鼎更辉煌
依石城
饮长江
弦歌清凉

报效国邦
河海人
水之子
奔腾浩瀚灵动飞扬
立志修身业精工
跻身世界一流强
大哉河海奋前程
世纪桃李芳
禹鼎更辉煌
主要领导在任领导2009年在任校领导[2]为:
党委书记
朱拓(江苏高教会副会长)
校长
王乘
党委副书记
郑大俊
副校长
鞠平
党委副书记
陈德奎
副校长
吴远
副校长
朱跃龙
党委副书记
王济干
副校长
唐洪武
副校长
李乃富
副校长
徐卫亚
2009年2月15日,中共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在河海大学教师干部大会

上宣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和教育部关于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任免决定并作重要讲话。教育部党组和教育部决定:朱拓任河海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王乘任河海大学党委委员、常委、河海大学校长;免去林萍华的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张长宽的河海大学校长职务。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领导为副校长李乃富兼任常州校区党委书记,常州校区管委会主任周建安。历任校长(含1952年前负责人[3])
河海大学
名誉校长
严 恺
1985.9.(85)水电干字217号,永452~
河海大学
校长
左东启
1985.9.(85)水电干字217号,永452~
1986.12.(86)水电党字125号,永561
河海大学
副校长
梁瑞驹
1985.9.(85)水电干字217号,永452~
1986.12.(86)水电党字125号,永561
河海大学
校长
梁瑞驹
1986.12.水电部党组(86)水电党字125号,永561~1993.8.水任(93)56号,永1524
河海大学
副校长
黄 瑾
1985.9.(85)水电干字217号,永452~1994.5.离休,水人劳(94)93号,河海校(94)263号,长3217)
河海大学
副校长
解启庚
1985.9.(85)水电干字217号,永452~1992.9.水党(92)36号,永1397
河海大学
副校长
姜弘道
1986.7.(86)水电干字138号,永561~1993.8.水任(93)56号,永1524
河海大学
副校长
金忠青
1992.9.水党(92)36号,永1397~1997.10.部任(97)41号,永2038
河海大学
副校长
张 常
1992.9.水党(92)36号,永1397~1994.4.部任(99)19号,永2384
河海大学
校长
姜弘道
1993.8.水任(93)56号,永1524~2003.3.教任(2003)10号,永3114
河海大学
副校长
刘新仁
1994.1.水任(94)11号,永1664~1997.10.部任(97)41号,永2038
河海大学
副校长
鞠平
1997.10.部任(97)41号, 永2038~
河海大学
副校长
索丽生
1997.10.部任(97)41号, 永2038~2001.7教任(2001)30号,永2742
河海大学
副校长
胡沛成
1998.3.部任(98)3号,永2212~2001.7教任(2001)30号,永2742
河海大学
副校长
张长宽
2001.7教任(2001)30号,永2742~
河海大学
副校长
徐辉
2001.7教任(2001)30号,永2742~
河海大学
副校长
严以新
2001.7教任(2001)30号,永2742~
河海大学
副校长
吴远
2001.7教任(2001)30号,永2742~
河海大学
校长
张长宽
2003.3.教任(2003)10号,永3114~2009.2教任(2009)11号
河海大学
副校长
朱跃龙
2003.11.教任(2003)43号,永3114~
河海大学
校长
王乘
2009.2教任(2009)11号
历届英才姓 名
出生年月
籍贯
在校时间及身份
曾任或现任职务
茅以升
1896.1
江苏镇江
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
原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院士
汪胡桢
1897.7
浙江嘉兴
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3年获美国硕士学位后回“河海”任教
建国后任华东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顾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沈泽民
1900.6
浙江桐乡
1916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书记
张闻天
1900.8
江苏南汇
1917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黄文熙
1903.1
江苏吴江
1924-1929学生,1952-1956教授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冯仲云
1908
江苏武进
1955年至1958年兼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
1958年后任水利部部长、水利电力部部长
王鹤亭
1910
江苏江阴
1933年毕业中央大学土木系水利组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徐芝纶
1911.6
江苏江都
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严 恺
1912.8
福建闽侯
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博导,名誉校长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名誉校长
汪闻韶
1919.3
江苏苏州
1938-1943学生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水利水电科学院高工
钱正英
1923
上海
1952-1955年第一任院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冯友松
1924
河北宁晋
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土木水利系(1952年该系并入华东水利学院)
原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文伏波
1925.8
湖南桃江
1944-1949年学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
娄溥礼
1932
浙江余姚
195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
1988年5月3日任水利部副部长
茆 智
1932.9
江苏南京
1950年考入南京大学水利系(1952年并入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1953年7月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
沈珠江
1933.1
浙江慈溪
1948-1953年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河海大学兼职博导
陆佑楣
1933.11
江苏太仓
1951-1956年学生
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瑞驹
1934
广东中山
1950-1993年,学生、教授、博导、副校长、校长
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朱尔明
1935.10
江苏泰县
1958-1963年学生
原水利部总工程师、俄罗斯科学工程院外籍院士、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吴中如
1937
江苏宜兴
1958-1963年学生,1979年至今教授、博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
朱熹能
1938.12
江苏嘉定
1957-1962年学生
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少将
郑守仁
1939
安徽颖上
1958-1963年学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
黎安田
1939.5
江苏扬州
1958-1963年学生
原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李京武
1939.8
山东沂水
1961-1966年学生
海军工程设计研究局局长,少将
张 烨
1939.11
江苏金坛
1959-1964年学生
原南京市政协主席
王守强
1940
江苏南京
196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水工专业
1989年8月至1993年2月任水利部副部长
汪 峡
1942
上海
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
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杨进国
1942.6
山东蓬莱
1963年考入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河川系
1999年7月—2000年8月任武警水电指挥部副政治委员;武警少将
索丽生
1944.6
湖北江陵
1961-1966年,1978-1981年学生;历任院长、副校长
2001年6月至2007年任水利部副部长、部科技委主任。2004年12月当选民盟中央副主席。2006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周保志
1945.3
江苏江都
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毕业
2001年5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副部长级)、副主任,2004年7月至2005年5月13日任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
周大兵
1945.3
江苏东海
1968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
2002年12月出任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等职务,2008年4月离任;武警少将
张基尧
1945.5
山东济南
1962-1967年学生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水利部副部长兼黄河水浪底工程建管局局长
金忠青
1945.9
江苏南京
1962-1967年学生,1978-1997年研究生、教授、博导、副校长
原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
翟浩辉
1946.9
江苏常州
1965-1970年学生
原水利部副部长
严以新
1949.1
福建闽侯
1974-1981年学生;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2007年12月至今为致公党中央副主席;2008年3月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张世英
1950
河北高阳
197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军港建筑专业
现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少将
胡四一
1954
四川天全
974年9月至1978年2月在华东水利学院陆地水文专业学习;1978年2月至9月任华东水利学院数学教研室教师;1978年9月至1983年9月在华东水利学院随机水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5年12月任水利部副部长
周 英
1954
辽宁新民
1998年起攻读河海大学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2005年5月起任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王野平
1956.8
辽宁锦州
毕业于河海大学
2006年5月任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张建云
1957.8
江苏沛县
1982年7月华东水利学院陆地水文专业大学毕业。1987年5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广晶
1964
山东邹平
1985年毕业于原华东水利学院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利发电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10年1月,任中国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2010年4月15日,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合作交流河海大学国际交流广泛,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学校,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百名博士、硕士和学士,与美、俄、德、法、日、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近5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合作与教育处是负责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事务的重要机构,旨在促进我校与其他国家政府、大学、跨国公司、学术机构及知名学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校师生开展国际间教育、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合作提供服务,为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负责留学生招生工作,留学生教学工作,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教学质量。[4]
办学成果1995~2006年,学校承接的科研项目经费逾16亿元,其中纵向和各类基金项目占总经费的40%。近年来,承接的科研项目质量不断提高,承担了一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前期专项、948项目等国家层面科技计划项目;三峡、南水北调、小浪底、长江口航道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二滩、溪洛渡、龙滩、小湾、糯扎渡、万家寨、向家坝、锦屏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南京地铁、沪宁高速公路、广东汕汾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其中一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以来,学校已有276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奖21项,省部级奖224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3820篇,出版各类科学专著282部,授权专利141项。
为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加大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和广度,拓展社会参与办学的渠道,于2001年12月成立了河海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华东水利学院首任院长钱正英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并出任委员会名誉主任。24名海内外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担任个人委员,130家单位委员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和水利、电力、交通、环保、教育、金融、部队等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发展委员会以“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与国内外各界建立稳定、全面、紧密的合作关系,是河海大学利用高校在知识、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形式。
河海大学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学校,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百名博士、硕士与学士,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
近十年来,学校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重点课程奖、优秀教材奖等60多项;学校被评为全国以及江苏省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多次被评为水利部、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12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5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河海大学公开出版的刊物有《河海大学学报》 、 《水利经济》 、 《水资源保护》 、 《河海大学科技情报》 等,并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编《高等教育研究》期刊。
经过几代河海人的艰苦奋斗,河海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展望未来,河海人将牢记江泽民同志的重托和厚望:“面向未来,开拓进取,进一步发展水利教育事业”,在新世纪实现新的跨越,为把河海大学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与若干优势学科、多学科综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