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婆龙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逢节日,一群太婆舞龙上街,这样的地方风俗恐怕不多,而“太婆龙”如今已成仓山一绝。仓山人亲切地称这些舞龙灯的太婆为“我们的龙婆婆”。 “龙婆婆”共有24名姐妹,平均年龄67岁,年龄最大的黄碧清82岁。帝主庙里的大坝子就是“太婆龙”的训练基地。“龙灯扭,龙灯转,咙转咙转龙就转。”一边打着钹,一边念着顺口溜,“太婆龙”就舞起来。龙抱柱、龙盘花、龙涌水、龙展翅,一个个的精彩造型,再加上银发晃动,直让人眼花缭乱。

“太婆龙”始舞于1984年。在此之前,仓山镇一直有4条由小伙子舞耍的龙灯。“龙婆婆”的队长、62岁的艾国珍说,她还是姑娘家时就特别羡慕男人们舞龙灯,当时就恨不能上去舞一把。后来经艾国珍提议,30多名老太婆立即响应,组成了仓山太婆第一龙。

1984年元宵节,”仓山太婆第一龙“遇上小伙子们舞的龙灯,两条龙在新街板板桥比试了一个钟头,最终小伙子们败下阵去,从此”太婆龙“的名号打响,再没见小伙子的龙灯上街了。如今,仓山镇的老百姓看到龙婆婆舞龙路过,都会在门口放响鞭炮,争先恐后邀请她们进屋,以示“龙灯到屋,百病皆除”、“龙灯进店,金银满罐”。

”太婆龙“刚出现时可谓惊世骇俗。据老仓山人、76岁的周建超老人讲:“当地人认为龙属阳,女人属阴,女人不能舞龙。”后来,随着“太婆龙”响誉德阳和成都,仓山人也就接受了“太婆龙”。“现在看到‘太婆龙',的确是一种享受!”周大爷回味无穷。

现在“太婆龙”队有5条龙,分别为2条母子金龙、桃子龙、菜花龙、黑龙,都各具特色。而这些龙,都是龙婆婆们自己一针一线做的。据艾国珍讲,每条龙都有龙头和7个龙节子组成。先是用篾条编、纸糊,做龙节子,然后扯布裁剪、缝制、刺绣做龙衣,这些全部是手工细活,编一个龙节子至少得花一整天,10多米的龙衣也不是三两天能完工的。做一条龙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也许正因为巧手制龙,更加深了龙婆婆们对龙灯的感情,她们舞起来才那么潇洒自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