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刘溢
简介苏刘溢:山东泰安“小神童”。8岁孩童时就是高中生;10岁就参加了高考;玩电脑堪比专家、基于开源linux操作系统定制了一套自己的个性可视化界面,并用来运行编程软件、QQ、Office、火狐等程序。
人物履历苏刘溢,生于2000年泰安,8岁时就是高中生了。人称泰安“小神童”。10岁参加高考。2010年6月7日高考当天,他穿着牛仔裤与小马甲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走到泰山中学考点门口大门前,说:“我是来考试的”

。
神童苏刘溢
苏刘溢自称,自己8岁时,就在Windows帮助文件下了解了批处理文件的编写,在一年多时间里,又渐渐学会了C语言、BASIC、Pascal、PHP(HypertextPreprocessor)、JAVA、ASP(ActiveServerPage)等语言的基本语法。
2008年,苏刘溢基于开源linux操作系统定制了一套自己的个性可视化界面,并用来运行编程软件、QQ、Office、火狐等程序。
苏刘溢的成长历程10月的高中校园里晃动着一个小小的身影,129cm。129cm的身高是因为——他只有8岁。
也许很难想象,这个8岁的小男孩可以和物理老师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很难想象,他在7岁时就已经读完初中课程,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山东省一等奖、希望英语大赛泰安赛区一等奖、“希望杯”数学竞赛全国铜奖,给老师修电脑编课件……做到这一切的,正是山东泰安的小神童苏刘溢。

小神童苏刘溢7岁上初中 8岁升高中
2007年,转眼到了小溢该上学的年纪,由于小溢的父母希望他一入学就上五年级,开始很多学校都不同意接收,最终三里小学同意让小溢来试读,结果这段小学生涯只持续了两天半。7岁的孩子进入5年级,足以让所有同学觉得新奇,玩耍中小溢摔倒把手跌破了,爸爸妈妈心疼不已,老师也说,小溢的功课都已经掌握,家长可以考虑让他直接升初中。
7岁,很多小学都不接收,直接上初中能行吗?当刘妈妈找到博文中学校长王冲时,这个顾虑被打消了。学校组织老师对苏刘溢进行了测试,后来成为他班主任的数学老师封香,提问他一道考察空间想象能力的立体几何题目,小溢像回答其他问题一样对答如流,校长又让他念一段生僻的古文,小溢也念得有模有样,这个7岁的孩子让所有在场的人惊叹了。入学后的第二天,王校长在校园里碰到小溢,即兴考他一道题目:从1加到100等于多少?小溢不假思索答道:5050。并且详细解释了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告诉校长这个问题可以用等差数列的原理解答。而等差数列这个知识点是高中数学教材上才会出现的内容。
小溢在博文的试读期是三个月,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校就为他办理了入学的所有手续,成为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正式学生,在“博文杯”三科竞赛中,苏刘溢在全年级300多人中考了第一名。后来,学校根据苏刘溢的特殊情况,决定成立专家小组,挑选老师为小溢单独授课,并专门建立档案,记录他的每一步成长和成绩。小溢也不负众望,一年内结束了初中全部课程,老师们也认为他达到了可以毕业的知识水平。
经过推荐,2008年9月苏刘溢进入二中试读,开学不久就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了学分认定考试,在单科总分100分的情况下,小溢物理96分,数学88分,生物95分,其他几门课成绩也都很不错。考虑到他年龄小、比较好动和接受知识速度快等特点,在经过短期跟班学习之后,学校专门安排老师为小溢单独授课,经过与家长沟通,把课程设计定为1年半左右,班主任刘芳也告诉记者,苏刘溢完全有能力掌握高中知识。
是否破格录取存疑 被批错位竞争[1]“神童”是否就应该被大学录取?我们的大学,真的做好了培养“神童”的准备了吗?我们可以延展下去,想一想究竟是怎样的土壤培养了“神童”……成才先要成“人”不可拔苗助长以苏刘溢眼下所表现出的能力,已然超越了同年龄段的许多人。但从现实角度考虑,破格录取,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提前进入大学,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犹记得钱老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分数论成败,怕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多年前的少年班以其标志性人物的出家而宣告失败。早已说明单纯的注重培养神童的知识储备,不仅造不出杰出人才,甚至连“人”也很难培育出来。
撇开这些不谈,即使是苏刘溢真的破格录取了。我们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泯然众人也”?钱老早已经点出眼下大学的要害——没有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们不由得想问,无法摆脱行政化宿命的大学,目前连眼下学生之梦想都无暇顾及,谁来保证10岁小神童的成长,保证他不会成为下一个仲永,下一个宁珀?况且单凭其分数的超常而进行破格录取,看起来,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像是一个精致的商业宣传?诚然,在苏刘溢之前,确实有不少偏才怪才被破格录取,然而无论是蒋方舟还是潘立群,他们所凭借的都不是高考分数本身。以高考分数的超常而破格录取本就是对公众期盼素质教育的嘲弄。因此,我想说,在我们的大学仍然充斥着商业化气息,我们的教育仍然行走在应试的道路上,破格录取“高分”英雄,实在是公众与他个人无法承担之重。由衷地希望,10岁小神童能够拥有一个美好而健康的童年。以我之见,成才成大师都是次要的,而成长为一个人性化的“人”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首先考虑和共同期许的。录取很容易培养是难题对于天才少年的培养教育,从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出发,“最合适他的反而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才是对人才的真正呵护。笔者不是否认山大的教学水平,但对于山大能否真正担当得起对一名10岁“神童”的大学教育能力,却心存怀疑。培养“低龄大学生”,是需要修订修改适合于普通人群的教育方案的,也必须对特招进来的人才配置特殊性的教学人才,甚至还包括一些专门针对“神童”学生的教育规划、目标设计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无从得到山大究竟为接纳“小神童”拟准备了那些前期工作,但至少从目前来看,上述准备工作未必充分。
特招天才少年进大学,国内部分院校走在了前列,中科大走得最远。迄今为止,招收少年班的经历已达31个年头,按理说经验可谓丰厚,也应该有了骄傲和自诩的资本。然而,少年班党总支书记杨义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声称:“对待早慧少年,国内外没有一套定型的成功模式,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当然,探索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足或失误。”已有三十余年经验,竟然还在一直探索,足以说明教育和引导“天才少年”任务之艰巨、教育难度之大、责任之重大。那么,山大作为仅有一次“特招”一名14岁考生的经历,将打算去“特招”一名才10岁的“神童”,从心理上和“硬件”上恐怕也难言充分。
适合人才成长的教育机制才是最好的教育机制,能不能给予“神童”学生一个最优良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不能靠“赌博”心态去蒙,作为教育学生的大学,更不能仅仅为了“面子”和名声去搞不太符合实际的“勉强特招”。如果山大已经具备了教育和引导好10岁小“神童”苏刘溢的外在和内在条件,不妨就大胆特招之,以成就一段“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人间佳话,如果条件不太具备就千万别勉强。“勉强”的特招,也只会“误人子弟”。泡沫吹而又破无非错位竞争我们对神童一向崇拜,但历来只关心“神童”,却从不在意告别“童年”之后,这群人是否依旧“神奇”。
一个神童辈出的民族,固然可以自诩民智优良;一个神童得到明星般热捧的国度,诚然可说尊才惜才、不拘一格。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短视而焦躁的心态。若国民教育体系运作良好,各层次人才接连涌现。很难想象,所谓神童还有多少市场。时下,神童之论甚嚣尘上,恰反证了常态教育之失败。现实是,不仅大师无存,即便服务产经的高端人也极度匮乏。
有鉴于此,神童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宛若今日之神童,必是明日之良才。基于此逻辑,具备超常禀赋的儿童,理应得到破格深造机会。但是,请不要忽略一个尴尬现实——神童多是常态教育体制外的产物——苏刘溢概莫能外。那么,让体制之外培养的神童,回归体制之内是否明智?诚可三思!一条或可称成功的蹊径,最终通向一条已被证明失败的路口,难道不荒谬?
事实上,中国所谓神童普遍成色不够。非有惊天禀赋、耀眼成就,而只是徒有高考高分。甚至,有时连高分都不尽然。苏刘溢虽离一本线尚远,却无妨贴上“神童”之标签。拼的就是低龄!在固有语境中,“10岁与566分”的组合已然够格鼓吹。然而,这又有什么呢?无非是“错位竞争”的小小伎俩。然玉录取要有严格复试要论培养神童,中国科技大学从1978年就开办少年班,应该说有相当经验了。而学校对少年天才的学习、生活进行研究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只有在自然学习负荷下成长起来的“小大学生”,才有可能正常发展。
据悉,在“快乐的童年决定成功的大学生活”的信条下,每一个进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学习的学生,都要经过复试,以便判断孩子的童年时代是否属于自由发展。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该种天才培养模式就取得成功,按照该校领导所说,依旧在“探索阶段”。所以,山大如果有录取意向,必须进行严格复试,一起让“神童”拥有一个“成功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