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上虎
原文选自 《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译文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最后任太仆卿。刘安世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向司马光求学,询问尽心行已的要旨。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授官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版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心中叹服他的才德,找到一个安世身前身后奔走的名叫吴默的小吏,让他带一封信给安世,用封大官来引诱他。吴默劝他为子孙们考虑,安世笑着回答:"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见我老师的司马光。"退还了梁思成的信不予理睬。
字词翻译与注释1.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
2.谏官:纠正皇帝言行过失的官员。
3.拜命:任命。
4.白:禀告。
5.不肖:没出息。
6.在言路:指当谏官。
7.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
8.脱:假使。
9.触忤:触怒(皇帝)。
10.诤臣:直言敢谏的大臣。
11.累岁:多年。
12.面折:当面指责人的过失。
13.延争:在朝廷上(跟皇帝)争论。
14.简: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所拿的用于记事的手版。
15.却立:退后站立。
殿上虎的典故刘安世宋朝魏(今山西省)人,字器之。早年追随司马光求学,司马光教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以“诚”立身处世,要做到“诚”字,当从不妄语开始做起。安世受教,勤学不倦,后来中举进士,累升为谏议大夫,本着严正的态度,立于朝廷,遇事敢言,评论政事,刚正忠直,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往往当面折服,一时深受朝廷上下恭敬畏惧,称他为“殿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