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木活字印刷

瑞安木活字印刷概述瑞安木活字印刷[1],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明证。主要流布于浙江省瑞安市西南部的平阳坑镇及曹村镇一带。
瑞安木活字印刷渊源据当地《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先祖原居于河南,五代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相继迁居福建,后有一支迁居福建安溪县,元初,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的王法懋开始编修宗谱,并以木活字印刷宗谱,从此王氏的“梓辑”(印刷编修)之艺问世。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浦尾,翔源一带。公元1736年(清乾隆元年)王应忠率子孙由平阳翔源迁入瑞安东源。王法懋创始的“梓辑”之艺由此在东源村“落地生根”,并历代相承。开明的王家谱师把自己的木活字印刷编印宗谱的技艺传授给同村的亲友,甚至外县的求学者,吴、潘、张等姓居民也学会了“梓辑”之术。
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木活字印刷自元朝初年王法懋始至当代王超辉(1955年出生)为止,已传承了14代,计800多年的历史,东源木活字印刷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2]
瑞安木活字印刷工序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编印宗谱紧密相联的。基本制作工序为:开工(采访)——誉清(理稿)——检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装线——封面——装订。平时需做好取材、制字模、写字(字形相反)、刻字等基础工作。取上好棠梨木,经雨淋日晒自然干燥后制作字模,刻老宋体,制成一个个的木活字,以备排版用。[2]
瑞安木活字印刷价值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印刷技艺,在当代绝无仅有,堪称远古印刷术的活化石。瑞安尚有近百人仍专门从事活字印刷,但掌握书法、雕版、口诀等木刻活字印刷全套程序的传承人仅七八位。木活字印刷术已列入瑞安、温州、浙江和全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术独特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文化部领导和专家一致认可后,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名于2009年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2009年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11项冲刺“世界非遗”,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申报的项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