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文化遗产名称: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所属地区:江西 · 上饶 ·鄱阳县[2]

遗产编号:Ⅷ-10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上饶市鄱阳县

遗产级别: 省

概述脱胎漆器工艺制作非常细腻,成品光泽圆润,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

1915年,在江西鄱阳宗传六代的漆画工艺老人张席珍精心制作了一对脱胎漆器帽筒,作为“大中国”的工艺品送到世界工商博览会上参展,荣获巴拿马四等奖,此后,鄱阳脱胎漆器名享海内外。有些作品被称为国内首创。

鄱阳脱胎漆工艺以生漆(不含化学成份的原生漆)为原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制成。

鄱阳脱胎漆器工艺作为一门民间工艺,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其纯手工制作的精密度和细腻度,是历代艺人心血和智慧的结

晶,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鄱阳脱胎漆器由于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从业人员习艺时间较长,且工作辛劳,为现代年轻人不屑,后继乏人,传承十分艰难。

鄱阳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独特民间工艺,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仅存的几位老艺人组创了新的生产公司,并投入专款培养传人,力求此工艺能完整地保护起来。[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