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药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简介文化遗产名称:百泉药会

所属地区: 河南 · 新乡 · 辉县市

遗产编号:Ⅹ-1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新乡市辉县市

遗产级别: 省

辉县市地处太行山脉,全市70%为山区和丘陵,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适合多种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极其丰富,共有中药材品种1017种,柴胡、丹参、桔梗、连翘、山楂、黄芩等药材产量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1]

药会起源唐高宗李治时期(公元659-683年),提倡庙会,四月初八遂成了百泉的定期庙会。届时,名商大贾慕名而来,逐渐形成了以药材为主的全国性商品流转市场。

百泉药材交流大会是从隋朝大业年间的庙会演变而来,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式形成以药材为主的定期商品流转市场。距今已有600余载,素享“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盛誉。

历史记载据苏门山石刻记载:“明洪武八年,御祭于四月朔八日,令起大会”。药材交易日渐增加,规模逐渐扩大。1718年,药商捐币在苏门山下修建了药王庙,供奉药王三真人,即神农氏、长桑君、孙思邈。大会规模更甚,据药志记,历史上国内同南禹北祁齐名,国外同英国的威斯他州·斯探索立奇(STURIDGE)类同。全国药材大宗上会,各地商贾购进卖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一年一度,盛况空前,遂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的盛誉。

发展历程1980年,国家有关部门将百泉药交会列为全国三大药会十大药市之一;1991年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性药交会;2000年和2001年百泉药交会先后争取了中国百泉保健品博览会和中原(百泉)医疗器械博览会的举办权,进一步增加了百泉药交会的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百泉药交会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药商4000多个单位,3万多名客商云集百泉。这是百泉药交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国内医药界不少知名人士感慨道:“只有在这里,才真正看到中国商品经济的大潮。初次与会的美国、南朝鲜等国家地区的药界人士十分惊讶:地处内陆的河南省辉县市,竟有这样大规模的药交盛会,了不起!

1990年辉县市委市政府投资3500万元在百泉建成占地67000平方米的药材交易市场--百泉药都,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内设展馆400余间,摊位4000余个,可供数万人同场交易。

2001年,投资58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高标准会展中心,可布展200余个国际标准展位,使交易水准得到了全新的提高。药交会盛况年复一年,每年四月,四方辐辏,药商云集,百泉药都成了药的世界,人的海洋。[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