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里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渠里村位于大山深处的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石寺镇,村子新颖气魄的民居、整洁宽敞的道路、设施完善的广场以及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无不透着新农村的时代气息。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村子,几年前,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群众致富无门路,纠纷矛盾不断,成了全县有名的“落后村”、“上访村”。

2005年,村里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全村发展的重任落在了新的领导班子肩上。村党支部书记王晓波带领村班子到干部群众之间,上门访,个别约,街头谈,蹲点问……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听意见、找问题、谋良策、求发展。为了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村子制定了《村民公约实施细则》,定期在普法学校对村民普法教育,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域红白大事理事会、老年协会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心等,还大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融洽了邻里关系、增进家庭亲情。为了给全村人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村支部还利用村里网络覆盖率较大的优势,在洛阳地区率先创建了属于村民自己的“QQ群”,鼓励村民以及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利用好这个平台,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和交流。村民们在“QQ群”内畅所欲言,对于一些邻里纠纷各抒己见,对村子的发展献计献策。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通过网络的便捷,随时了解村里的新变化,还可以将自己在外的所见所闻、务工信息以及一些致富门路通过“QQ群”传递给父老乡亲。村委采用这种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充分调动全村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团结一致、谋求发展、共促和谐”的新气象蔚然成风。同时,村委“倾听民声,关注民生”的行动大大加强了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村委成为群众们更加信任、更加依赖的坚强臂膀。“4+2”工作法推广后,村子严格按照标准落实“四议两公开”,用科学发展引领新农村建设,用“4+2”工作法助推基层民主建设,使村里的各顶工作由“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

该村中间有一条长1000多米的排水沟穿村而过。长期以来,两边的群众污水、垃圾都往沟里倾倒,使深沟成了远近闻名的“臭水沟”。因为这条沟,两边群众相互指责,邻里纠纷不断,以前村里也曾想治理臭水沟,但终因难度大,不劳而终。这次,村支部刚提议要治理,群众们就一呼百应,纷纷主动参与,本打算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治理任务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各家各户还主动在门前植树、绿化。就这样,一条“臭水沟”变成了村中的“绿色风景线”。

在渠里村村委,我们看到了几幅十年前的照片,那时村里道路狭窄不平,村民住房低矮破旧。与所有的农村一样,渠里村的面貌变化、村民小康生活的得来首先要靠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硬道理。穷则思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村中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吸取各地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该村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深刻含义,义无返顾地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如何进一步发展村里的经济,村班子认为只有“跳出农业发展农村”才是产业富农的出路。“人心齐,泰山移”,村子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沼气、养殖业,建设农业高效生态园,走循环农业发展道路;通过自办企业和招商引资方式,建成了木制品加工厂——洛阳中乾木业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带动了村民木条加工、半成品加工的小型企业发展,安排劳动力百余名。同时,村两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恢复了村煤矿的正常运行,也带动了村运输业的发展。

集体的腰包鼓起来了,村班子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公共事业和村民的福利待遇。村子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村里水、电、路、学校、文化设施等进行了整修、完善。特别是投资26万元建起的两个休闲广场、投资150余万元建起的村委文化大院和投资80万元建起的两个4000平方米的人工湖,不仅改善了村子的生活条件,也成为新安乃至洛阳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此外,村里还投资8万余元改修有线电视网络设施,让群众全年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节目;协调煤矿资金30万元,解决群众烧煤、用电、用水问题,群众每人每年发放计划煤480公斤,每人每月供应一方水;对60岁以上老人,中秋节、老人节、春节都发放食用油、食品、大米、棉被等物品,还组织成立了舞蹈队、秧歌队、文化小剧团、篮球队等,使村子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娱有所场、病有所医。

“村子要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是基础,群众利益是根本。只要干群拧成一股绳,心交心,情传情,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苦难、改变不了的面貌!”总结村子发展的经验,王晓波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的渠里村,社会稳定、邻里和谐,发展日新月异。去年该村村办企业年实现利税5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村子先后荣获 “河南省环保示范村”、“河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河南省敬老模范村”、“洛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洛阳市循环农业示范村”、“洛阳市生态林业建设示范村”、“洛阳市村民自治建设示范村”、“洛阳市平安建设创建活动示范村”等荣誉称号。[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