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所属地区: 安徽 · 巢湖 ·无为县

遗产编号:Ⅷ—7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巢湖市无为县

遗产级别: 省

艺术特色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剔墨纱灯”形状一般为六角和四方形,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选用薄似蝉翼丝质绢纱作画,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绘画时,以绢纱覆画框上先用勾钱笔蘸墨勾出拟画图像轮廓,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尽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将预留作画的图画均匀涂上透明鱼胶,晾干后,遂在胶面上勾线、着色、晕染,以工笔绘制,它以其轻巧、灵动在花灯中独树一帜,

命运波折无为剔墨纱灯康熙年间由无为人蔡竹国首创,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无为剔墨纱灯选用薄似蝉翼丝质绢纱作画,并独创“剔墨”技法,其以轻巧、灵动在花灯中独树一帜。最鼎盛的时候,无为剔墨纱灯有近百个品种,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1912年民国初,无为“剔墨纱灯”参加南京博物院展览成为收藏热门。但后来因连年战争和灾荒,无为纱灯制造渐趋衰败,工艺几乎失传。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拯救这项民间艺术,曾寻访到当年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人,组织纱灯生产。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还创制扇形壁灯、花盆壁灯、围屏灯、龙头凤头台灯等十多种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因各种原因,后来再度衰败。

1984年,无为县文化局想重振纱灯雄威,组织人员进行生产。然而,由于工艺繁琐,一对纱灯一个人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因而价格昂贵,上世纪80年代就要一百多块钱,导致纱灯滞销,后来不得不再度停产。[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