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嘹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要介绍《嘹歌》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其中心区域在平果县。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

“嘹歌”一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从《嘹歌》所反映的内容看,其最后形成的时间是在明代。

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共有4000多首, 16万多行。

《嘹歌》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是文学价值。《嘹歌》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在我国各民族长诗中是少见的。其特点在于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开展故事情节。有时虽然也在写景物,但却是为抒情需要而唱出来的,很能表达古代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这种抒情赋予了这部长诗情挚意切、委婉细腻和悱恻缠绵的特殊格调,使之成为壮族文学的瑰宝。《嘹歌》给后人学习、研究和借鉴壮族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典型的范本。

二是历史价值。《嘹歌》是反映明代壮族社会现实的史诗,它真实地描绘和反映了明代壮族社会特定的历史事件。它不是夸张的,而是历史的见证,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是民俗学价值。《建房歌》从开始精打细算商量建房,到上山伐木运木、挖泥踩泥、打砖打瓦、烧窑出窑、平基安磉、上梁盖瓦、烧香祭祀、入住新居等等,集中展现了壮族建造干栏的全过程,包括建筑工艺、雕刻艺术、仪式习俗等。《日歌·三月歌》则到处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画。这些对研究古代壮族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是语言文化学价值。《嘹歌》中有丰富的壮族语言文化,包括基本词汇、构词方式、语法结构等等,从中还可以了解古壮语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是古文字研究价值。《嘹歌》全部用古壮字抄写,对研究壮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所反映的古代壮族社会历史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