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槎山
桴槎山,古称“北九华”,海拔418米,位于安徽省,横跨合肥和巢湖两市。主峰位于合肥市肥东县王铁境内,为合肥市域内最高峰。山上树木成林,葱翠浓郁;有著名的仙人洞、美女峰等。山顶上有寺庙,名为“甘露寺”,当地人喜欢称之为“大山庙”。每年香火旺盛,特别是到了年节时,香客络绎不绝。

甘露寺法相庄严、完整。山门殿中前供弥勒佛,后供二郎神;殿左右为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着白色,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着赤色,右手缠绕一条龙,左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着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进入殿中,右为地藏王殿,左为观音大士殿。庙内中央是座大香炉。绕过香炉,上过台阶即到修建好的大雄宝殿。殿内供着三尊大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中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后墙两旁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坐像。大雄宝殿的布置和九华山大雄宝殿相同,但其气势恢宏磅礴,全部采用橡木建造,并全部镀金,丝毫不亚于九华山的大雄宝殿。
在桴槎山顶,有一个茶厂,内有两眼泉水,泉源相同,但在地表却一清一浊,长年不竭,甚是奇特,被誉为“天下第七泉”。
桴槎山,早在宋代就闻名于世。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到过此,并留下传世名文《桴槎山水记》。
桴槎:木筏。亦指乘木筏。 蔡元培 《世界观与人生观》:“由椎轮而大辂,由桴槎而方舟,足以济不通矣,乃必进而为汽车、汽船和自动车之属。” 元 宋无 《<鲸背吟>序》:“碧汉迢遥,一似桴槎于天上;银涛涌汹,几番战栗於船中。”
游客带车可以顺指示直达山顶。
《桴槎山水记》:浮槎山,在慎县(今合肥市东北,宋置梁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者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

以羽为知水者。浮槎山(今居巢区与肥东县交界处)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浮槎之水,发自李候,嘉佑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予报之曰:李候可谓贤矣。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缓,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者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之通用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水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能,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候生长富贵,厌恶于耳目,又知山水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李候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以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候始也。 嘉佑三年二月二十有四,庐陵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