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泥塑 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塑是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相 传 始 于 明 代 隆 庆 、 万 历 年 间 。 聂家庄分东西聂家庄,地属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东西聂家庄聂姓为大姓,据聂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的焰火(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玩艺, ;可点放礼花)进行销售谋生开始,将 装 火 药 的 泥 墩 做 成 娃 娃 之 类 , 放 完 焰 火 后 可 将 泥 娃 娃 当 作 玩 具 或 摆 设 品 。便有人跟着仿效。到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 , 后 有 一 些 专 供 欣 赏 的 “ 条 子 人 ” 如 仕 女 、 戏 文 等 。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前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呆”玩艺,此时演化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出现了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声形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建国初期,聂家庄泥塑发展到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广泛喜爱。
聂 家 庄 泥 塑 取 材 有 梁 祝 、 牛 郎 织 女 、 白 蛇 传 、 悟 空 与 八 戒 ; 还 有 “ 躺 躺 孩 ” 、 “ 坐 孩 ” ( 坐 在 莲 花 上 抱 鱼 、 抱 桃 、 抱 石 榴 ) 、 “ 响 孩 ” ( 带 哨 音 的 ) 、 “ 叭 哒 孩 ” ( 手 摇 啪 啪 响 ) ; 以 及 老 虎 、 对 狮 、 鸣 鸡 、 摇 猴 、 金 鱼 、 青 蛙 、 秋 蝉 、 骑 马 人 , 武 松 打 虎 、 麒 麟 送 子 、 水 果 、 桃 、 杏 、 柿 等 。 彩 绘 多 用 大 红 、 桃 红 、 绿 、 黄 、 紫 等 点 染 , 再 以 墨 、 金 勾 点 , 鲜 艳 响 亮 。
聂家庄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还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扑灰年画和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等,都可以在聂家庄泥塑中找到。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与天津“泥人张”注重写真的艺术手法大异其趣。色彩运用,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这一点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是一致的。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上“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