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柳子腔
曲周柳子腔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为侯村镇堤上村独有。
曲周柳子腔”被省政府评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曲周柳子腔虽为地方小戏,但在剧情内容、唱腔念白、形体动作、音乐伴奏等方面均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曲周县柳子腔因属“小戏”范畴,很少有帝王将相的朝代戏,多以生(小生、老生)、旦(花旦、青衣、老旦、彩旦)为主,辅以丑角作陪衬。剧情内容往往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夫妻、未婚夫妻、婆媳、姑嫂、妯娌、邻里等相互之间的恩恩怨怨,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宣传道德伦理,宣扬传统美德,对人们进行惩恶扬善的教化。如剧目《雷姐出气》,演的是一位忠厚善良但性格懦弱的少妇琴姐,受到恶婆、刁姑的虐待,被休回娘家。她的堂姐疾恶如仇,勇敢泼辣,手持棒槌,赶到琴姐的婆家对恶婆刁姑进行训诫。再如《打蛮船》,演的是一个“江南蛮子”到冀南一带来拐卖妇女,激起民愤,人们怒砸蛮船。还有《天雷报》,演的是一个不孝之子,苛待老父亲,受到天打雷劈的报应。
曲周柳子腔的唱词和道白的显著特点是不避俚俗,多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甚至歇后语、谚语,易懂、易学、易唱、易念。唱词常见十字句和七字句,节奏明快,灵活顺口,除老生有时用二本腔外,一般都以真声演唱,吐字清晰省力,有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剧中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唱腔,分慢板、二板、快板等十几个板式,以表达剧中人物的复杂的喜怒哀乐之情。唱腔委婉动听,入耳入脑。柳子腔剧中的丑角占有重要的位置,惯用乡音土语,插科打诨,幽默滑稽,为其润色不少。其形体动作程式较少,受冀南民间舞蹈《拉花车》、《跑旱船》、《放风筝》等影响较大,自由欢快,贴近民俗风情。
曲周柳子腔属弦索腔系,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笙、笛等,由于演员行腔比较自由,伴奏常随唱腔灵活变化,也就是所说的“弦包音”。
曲周柳子腔作为独具艺术特色的稀有剧种,与武安平调、永年西调同为冀南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瑰宝,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艺术价值。保护开发“曲周柳子腔”,对于丰富民间戏曲艺术,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柳子腔剧种自诞生以来,老艺人编创的剧本大约有70余部,由于年久等多种原因,有些剧本已绝迹舞台。口头流传下来的剧本有《田二红开店》、《丢印》、《安儿送米》、《高奎举跪楼》、《断堂》、《小二堂》、《打蛮船》、《雷姐出气》、《王林休妻》、《天雷报》、《送子》等十余部。进入新世纪以来,由县文化馆在原有剧本基础上创作了《挑女婿》,参加了市文艺汇演并获优秀表演奖。2004年编创了新剧目《棒打姻缘》,也曾在全市文艺汇演中获奖。
曲周县柳子腔是一个传统的地方剧种,尽管其形成时间不长,但它以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存在着,为研究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提供了实体性的资料。对曲周柳子腔这一稀有地方剧种的深入研究、保护,将为我国民间文化发展增添精彩的一笔。
近年来,由于文化娱乐呈现多样化趋势,曲周柳子腔剧种受到巨大冲击,演出萎缩,甚至中断。究其原因,有演员老化,后继乏人等。现在柳子腔演员大多数已年过花甲,多数在70岁以上,无青年演员;剧本流失严重,保存不完整,部分失传。为做好该剧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县有关部门和侯村镇做了大量的工作。县文化主管部门成立了柳子腔剧种保护开发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专项调研,并筹措资金购置乐器、服装。更可喜的是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曲周县加大了柳子腔的保护开发力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将用五年时间,组建县柳子腔剧团,开辟演出市场,形成一种文化产业,使曲周柳子腔再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