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寺景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景区简介宝相寺景区主要景观有:苦海、菩提树、须弥山、宝相寺、地宫、太子灵踪塔、琉璃境界透彻卧佛、蓝毗尼园、菩提伽耶、鹿耶苑、南海、观音院、东海、东瀛佛教、东方三圣、佛教文化博物馆、塔林、西方三圣、舍卫城、阿育王柱、南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在景区内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方向有佛祖四大护法天王,即持国天王、多闻天王、广目天王、增长天王。景区有五大旅游亮点:一是九龙浴佛、荷花撞水、佛祖出世;二是五彩琉璃透彻卧佛,佛祖涅盘升天;三是宝塔佛光,佛祖显灵;四是夜空祥云,佛祖现世;五是每逢佛教重要节日都举行“梵天佛韵”大型文艺演出,演示佛祖出生、出家、成佛、涅盘、佛牙舍利到汶上的故事。

景区一期工程于1999年建成,主要景观有:寺院、太子灵踪塔、供奉殿、拜坛、塔宫、佛教文化博物馆、碑廊等。一年一度的汶上佛光节,人山人海,国内外大德高僧、活佛、信徒、游客云集宝相寺景区,敬观佛光重现。佛牙、佛舍利等至高无上的佛祖圣物,为景区带来了佛教圣地的灵韵,天人合一的灵气,使宝相寺景区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佛教文化旅游大观,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方佛教文化旅游圣城。[1]

历史沿革宝相寺,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境内,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从汶上现存北魏铜鎏金佛造像、东魏石刻弥勒造像、北齐文殊般若碑和水牛山摩崖斗字刻石等大量佛教遗存资料记载,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初建应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归途经曲阜、过中都时,御赐昭空寺为宝相寺,并住跸宝相寺。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

1938年,日本侵略者炮轰宝相寺、血洗黄安街,千年古刹夷为平地,塔刹相轮遭劫;1947年内战,塔身受到炮弹重创;1958年,寺院内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造万斤精铁大钟被砸烂炼钢;文革初期,塔基台栏楯被盗挖破坏;七十年代初,裸露的塔基清理后用水泥裙保护起来,地宫宝藏幸运躲过了那个疯狂年代。直至1994年修塔、剔除水泥裙时,才意外发现了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在塔宫内发现了金棺、银椁、佛牙、舍利、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141件佛教圣物。佛教文物的出土,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放了汶上佛教圣物显世的新闻,各地报纸、电台也相继转载传播。

自1995年起,宝相寺开始恢复建设。宝相寺是历经千载香火不衰,是齐鲁大地上的古寺名刹。

寺院胜景汶上宝相寺景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汶上县城西北隅,原名昭空寺,宋真宗禅封泰山时驻跸汶上,御赐昭空寺为宝相寺,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礼佛观光的风水宝地,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佛寺名刹。寺中文物古迹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1994年3月15日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塔宫出土的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珍贵无比。经过10余年的恢复建设,已陆续完成了太子灵踪塔、供奉殿、塔宫、佛都圣迹珍宝馆、碑廊和大雄宝殿等。太子灵踪塔为宋代佛塔,塔高45.5米,十三层级,是佛教最高级别的塔,此证明了塔宫所供奉的佛牙、舍利实为佛祖之灵踪。供奉殿现供奉释迦牟尼檀木贴金大佛、青石彩塑十八罗汉。塔宫面积80平方米,塔宫深处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牙。佛都圣迹珍宝馆陈列了汶上从远古至民国时期汶上境内发现的历代文物和太子灵踪塔塔宫内发现的石匣、舍利、金棺、银椁、释迦牟尼珠、捧真身菩萨、水月观音、七宝净水瓶、水晶净瓶等圣物。碑廊中有汶上历代著名碑刻。

目前以宝相寺为核心的中都佛苑旅游区正在扩建,旅游区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规划的主要景点有影壁、苦海、菩提树、须弥山、宝相寺、地宫、太子灵踪塔、百米琉璃境界透彻卧佛等30个景点。景区内重点打造佛祖出世、五彩卧佛、宝塔佛光、千佛地宫和佛牙传奇演出五大亮点。扩建后的景区将成为山东旅游业的新亮点,世界著名佛教文化的体验地。[2]

太子灵踪塔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宋真宗尝迎“道宣佛牙”至开宝寺灵感塔供奉),宝塔整体雄伟壮观,巍峨挺拔,结构坚固,底层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莲花座造型,塔身全部用青砖砌成,呈八角形,塔高为45米, 底座直径为10米,共13层,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尤其是第三层飞檐下饰莲花宝座,更体现了太子灵踪塔在佛塔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塔体东、西、南、北各设一券门佛龛,龛内供奉佛像,北面龛门为拜塔引路甬道,有螺旋式台阶达于塔顶,塔刹呈葫芦状,上置相轮,符合《大般涅盘经后分·遗教品第一》的记载:

佛告阿难:佛般涅盘,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一切妙宝间杂庄严,一切世间众妙华幡,而严饰之。四边栏楯,七宝合成,一切装校,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开一门,层层间次,窗牖相当,安置宝瓶如来舍利,天人四众,瞻仰供养。

寺内舍利生身舍利生身舍利又称色身舍利、真身舍利、原生舍利、灵骨、金骨、灵踪等,指从佛陀肉身遗留下来的舍利。如法门寺唐代佛指舍利和宝相寺宋代佛牙舍利。《金光明经?舍利品》:“舍利者,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法身舍利法身舍利指佛经,即大小乘一切经典,为精神所组成的智慧结晶,也称功德舍利。《大智度论》:“经卷是法身舍利”。又《缘起法颂偈》亦称法身舍利,此偈以阐明法身之不生灭,见缘起即见佛,故以缘起法颂安置于塔基、塔内或佛像内,称为法身舍利偈。全身舍利全身舍利又称金身舍利,最初指多宝佛之舍利。多宝佛是东方宝净世界的佛,名多宝。多宝佛入灭后未作火化,留下全身舍利。广东曲江南华寺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禅师的金身、安徽九华山肉身殿的金地藏和尚的真身、四川成都石经寺的石经祖师肉身、乳源云门山文偃祖师金身、台湾汐止秀峰山静修院慈航大师法身等为全身舍利。碎身舍利碎身舍利最初专指释迦牟尼佛舍利,释迦佛入灭时因火化而使尸骨碎裂,故曰碎身舍利。影骨舍利相对于真身舍利而言,用其它材料仿制代用的舍利,称之影骨舍利。或曰峨眉山、五台山、应县木塔等处供养的“佛牙”为历代用动物牙齿、象牙化石等代用的影骨舍利。影骨舍利与真身舍利有同等地位,受相同的供养。灵骨与影骨,在世俗观点上有真假之分,依佛家观点,却另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佛家认为灵骨与影骨同埋千载,同受金棺银椁礼葬,故影骨也视同圣物。隐骨舍利隐骨舍利系影骨舍利之属,是佛家瘗埋真身舍利时有意识的“作伪”,隐藏真身舍利故。邓县福胜寺塔、应县释迦木塔都有“木佛牙”出土。法门寺则有三枚“玉佛指”。斯里兰卡历史上有过多次毁灭佛牙的事件,据说毁灭的是隐骨而非真身佛骨。

疑骨舍利 疑骨舍利是指不可确定之传世舍利,疑其是否真身故,一般视为影骨,历史上也出现过被执政者指定从而作为“神圣舍利”的情况。疑骨舍利一般有历史记载,但传承存疑或事实难以证明。佛牙疑骨最为典型。感生舍利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讲经时恒河之沙尽变舍利。佛家传说或经藏笔记所载“天雨降舍利”、“拜塔拾舍利”、“鹦鹉吐舍利”、“眉间取舍利”、“空瓶显舍利”、“锈像得舍利”、“灯花见舍利”、“经卷飞舍利”、“刻经出舍利”、“剃发感舍利”以及“佛牙生舍利”等即所谓“感生舍利”。赤乌十年(247年),西域康居国人康僧会来到建业,以精诚感应幻化出佛舍利,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取得舍利的最早记载,结果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并为他“建塔,遂始有佛寺,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从而大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佛教传播。

传说缅甸商人起温去印度,其母玛桑一再叮嘱求取佛牙,却多次令母失望。最后窘极,将海边动物巨齿冒作“佛牙”带回。至诚至礼,供养极恭。久之,视“佛牙”生发出众多舍利。因非关生理现象,又非药品凝结或人工制造,佛家认为是“长期修炼戒定慧,持诚心感得”的精神产物,心力不可思议,可转变物质故。

神圣舍利 一定历史时期为帝王或国家认可并推崇,象征君权与神权的舍利。其地位相当于“传国玉玺”,具有“独尊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唐代佛指舍利和锡兰佛牙舍利是最典型的神圣舍利。神奇舍利佛典和笔记中多有舍利之神异、神奇的记载。北宋邓椿《画继》中记说佛舍利“孔翠藻藉,玲珑为函,昼作日如镜,夜作月如灯炬。时出坚固子,如珠玑,如鸡舌螺壳,往往震动心目。”可谓神奇舍利。

依据颜色区分佛舍利 关于舍利的颜色与原身体部位的关系,元镏续《霏雪录》提到:“舍利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变化不为一切物所坏故。”今观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为白色泛黄。佛弟子的舍利舍利本义是尸骨,最初专指释迦牟尼佛的尸骨。尸骨人人皆有,却非舍利人人可有。《金光明经》中所说的舍利,是“无量六波罗密功德戒、定、慧所熏修之舍利”,其外形如结晶般圆润之颗粒。此种舍利并非释迦牟尼佛所独有,佛弟子因戒定慧所熏修,火化后也可得此珠状舍利。佛陀大弟子阿尼律陀、阿难陀、舍利弗、目犍连等的舍利都有两千四、五百年历史,与佛陀舍利同为佛家重要圣物。至于高僧大德的舍利乃至“佛牙”,古来就更多了。如西藏昌都县白西山麓的噶玛寺无柱殿内供奉着第二代转世活佛祖师噶玛拔希的佛牙;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内的大银塔上置有伽叶佛牙;西藏甘丹寺有宗喀巴佛牙;青川甘边界地区的白玉寺灵塔殿内有高僧灵塔,内藏佛牙一枚;西藏大昭寺则供奉有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国师之佛牙,成为镇寺之宝。其它佛的舍利朝阳市双塔街2004年10月发现定光佛舍利。同时发掘出彩绘舍利石函、“佛舍利铭记”志石、玻璃舍利瓶、鎏金银棺、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和浮雕佛像白瓷钵等稀世珍宝。其中,“佛舍利铭记”志石记载,石函内有十八颗定光佛舍利。定光佛又叫“燃灯佛”,他是在释迦牟尼之前成佛的“过去佛”。《大智度论》上说:这位过去佛在出生时,身边如灯,所以叫“燃灯太子”,等到他成佛后,就称他为燃灯佛了。在释迦牟尼前世还是一位孺童时,曾经将青莲花奉献给燃灯佛。燃灯佛见到孺童就预言:“在以后的贤劫之世,你当成佛,释迦牟尼是你的称号。”所以,燃灯佛可称得上是释迦牟尼的老师。

国内已发现供养定光佛舍利的地方还有多处,如镇江甘露寺铁塔、河北固安宝严寺、通州佑圣教寺燃灯佛塔、天津蓟县的定光佛牙塔等。山东惠民县归化镇出土了一件定光佛的舍利石棺,在棺盖上刻着“沧州乐陵县归化镇罗汉院葬定光佛舍利记”。辟支佛舍利在我国也多有发现,山东灵岩寺就有宋代辟支佛牙塔。

舍利一般为白色颗粒物,表面细腻光滑,也有五彩舍利出现。舍利的形成至今无一致结论,佛家认为:作为神圣的“心物合一体”的舍利,既不能以实验的方法分析化验,又无法以推理的逻辑忖度揣摩。同时,能被化验者也许并非其神髓,能被思维者也许仍非其妙义。佛家对舍利非常崇敬,以能获得供养舍利而感到自豪。有的地方佛舍利从不轻易示人,只有在重大佛教节日期间,才开放给众人瞻拜。

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古至今有许多有关舍利的记载和实物。据佛家称:唯有释迦牟尼佛舍利最为稀有,佛舍利中又以佛牙舍利最为尊贵。因为“世界上只有两颗佛牙”广为流传,因此受到世界广大佛家的尊崇与礼敬。1994年山东汶上县宝相寺的太子灵踪塔发现了在历史上失踪近九百年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引起轰动。因为佛牙舍利被认为是佛陀教法传世的见证,是启迪信心的圣物。在今天,它还是团结世界佛界、传播友谊、维护和平的纽带与使者。[3]

当今住持慧昶法师,字传信,俗姓钱,幼受祖母影响,笃信佛教。十五岁正式接触佛教, 并发心皈依本邑寺院僧官池上沙下净老和尚;十八岁佛缘成熟,于江苏省宝华山隆昌寺礼师祖上慈下舟大和尚正式剃度出家,并就读于宝华山律学院。 先后拜学明波、林松、先益几位长老门下,研学戒律、梵呗、攻读《寺院管理学》。1999年10月于宝华山具受三坛大戒成为比丘。2001年开始四处游学参访,走遍大江南北名寺古刹,先后常住参学杭州、上海、扬州、南京、福州等地寺庙,相继就任悦众、维那、监院等职。经宗教部门批准,2008 年3月应山东省汶上宝相寺两序大众及护法居士们的礼请,正式在宝相寺晋院,任住持。

交通通讯地址: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