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兰花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简介文化遗产名称:宜城市兰花筒

所属地区:湖北·襄樊·宜城市

遗产编号:Ⅴ-10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宜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遗产级别: 省

宜城兰花筒,因其用较粗的楠竹筒制作而成,故始称“楠竹筒”。

据说最初是唐代道士们传道或在民间化缘时所演唱之音乐,故称之为“道情”。宋代,道教衰落,渔鼓道情所演唱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通俗易懂,深受市井乡里喜爱。[1][2]

表演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前,兰花筒均为“单口演唱”,即一个人演唱,而演唱者都是穷苦人,或是无依无靠的盲人。其演唱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游乡串户演唱;另一种是坐馆演唱。游乡串户,也就是挨门挨户乞讨,为了讨得听者高兴,乞讨到施舍,所唱之词多是即兴创作,见啥唱啥,而且都是奉承吉祥之语。坐馆演唱,就是在茶馆、酒馆里演唱,所演唱的内容一般是公案传奇之类的节目,多为长段子,连本。每次演唱完之后,向饮者或吃者收点钱维持生活。[1]

曲目介绍兰花筒曲目题材繁杂,内容广泛,其曲目究竟有多少,至今尚无准确的统计。截止至2008年底,宜城市文化部门收集到的只有《包公案》、《西游记》、《响马传》、《隋唐传》和《红灯记》等共计35个。[1]

艺术特点宜城兰花筒的唱腔皆为板腔,但根据板式的不同,板腔中又可分板头、散板、平板、苦平板、垛板、数板和落板等6种。板式虽然不多,但却能唱出各种不同的感情,表达出繁杂多变的内容,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形象。

宜城兰花筒的词格,均为韵散相间的说唱形式。韵白讲究声调和韵调。在语言修辞上大量采用排比、对偶和击筒打板相衬托的方法,使之具有铿锵的节奏感,突出了韵白的音乐性。散白接近口语,用以叙述故事的情节,或摹拟不同人物的语调。其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也有长短不齐的句式。[1]

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后,兰花筒这个曲艺形式被宜城市专业和业余剧团所吸收,自编了很多反映现代化题材的曲目在城乡演唱。

宜城市花鼓戏剧团视弘扬、传承宜城兰花筒为己任,首先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改原来的单口站唱、坐唱为对口唱、群口唱和表演唱;并在伴奏上,在保留兰花筒和云牙板打击伴奏的基础上,增加丝弦伴奏和男女声幕后帮腔,用现代戏剧舞台的手段对其进行了包装,增强兰花筒的艺术感染力,提高了可观赏性,使兰花筒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该市文艺创作室和花鼓戏剧团还联合创作排演了一批新的兰花筒曲目。其中《卖袄》于1998年获全国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第七届“群星奖”铜奖,湖北省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第二届“楚天群星奖”银奖和湖北省第七届百花书会表演三等奖。

《排水风波》于2000年获湖北省第八届百花书会一等奖,于2001年获湖北省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第六届“楚天群星奖”铜奖。

《卖袄》和《排水风波》这两个曲目分别在全国和全省获奖。宜城兰花筒这个古老的曲艺走出了宜城,走出了湖北,走向了全国。[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