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星子鄱阳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门票·开放时间观鸟台门票50元。看鸟要起得早点,去晚了的话鸟儿就飞光了,因为人一多,鸟儿肯定会害怕得逃走。而且要带上一个高倍望远镜去观鸟,这样就可以不请导游了。

交通概况从九江市乘一小时汽车到达湖口县,当地有渡船至石钟山。

景点简介

九江星子鄱阳湖

鄱阳湖是一个古老的断陷湖盆,约1.35亿年前沉陷成巨大的盆地,距今六七千年前积水成为湖泊。由于历史上长江改道及人类的活动,大量泥沙沉积湖中,导致湖面不断缩小。鄱阳湖汇集了赣、抚、铙、信、修五河之水,再外泄入长江干流。随水量变化,鄱阳湖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节水量、蓄洪的功能。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1]。

鄱阳湖烟波浩渺、水草丰美,湖中有大量长江流域的珍贵鱼类漫游,每年还有许多珍贵的鸟类栖息在这里,使得鄱阳湖的风景显得更加宜人。

不仅如此,鄱阳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地,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如王勃的“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苏东坡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绘的都是鄱阳湖的胜境。

鄱阳湖的著名景点有石钟山、大孤山、南山、落星湖等。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重点实验室是经教育部批准,按照省部共建形式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开始筹建并对外开放,200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筹建期间的名称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特色,2008年2月,实验室更名为“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 of Poyang Lake Wetland and Watershed Research,Ministry of Education)。实验室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依托,以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西师范大学理化测试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主要支撑,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建设方针,围绕鄱阳湖湿地与流域,开展环境变化与湖泊响应、湿地生态与资源利用、流域健康与综合管理等方向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努力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开放性、多学科、综合性的鄱阳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围绕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实验室已与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选派学术骨干赴国外学习深造和交流访问。实验室发展目标

以鄱阳湖复杂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湿地与流域为研究重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示范推广的有机结合为范式,逐步将实验室建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鄱阳湖研究与学术交流基地,理论与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1)环境变化与湖泊响应

重点研究鄱阳湖与长江的物质通量及江湖作用关系,浅水湖泊的动力结构及泥沙输移、扩散和沉积规律,湖泊的自然适应与人工调控以及洪水灾害的预测,定量分析和预测全球变化下的湖泊生态环境过程响应;长江流域发育规律和模式与湖泊系统响应;评估自然突发事件、流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鄱阳湖环境系统的影响。

(2)湿地生态与资源利用

重点研究湖泊湿地的发育过程、生物群落的演替模式、分布格局与时空耦合机制;湖泊湿地生源物质及典型污染物的输移与循环机理和模型;湖泊湿地保育、修复与重建;湖泊湿地生态与环境变化对湖泊生物保护和国际迁徙鸟群的影响;建立社会系统、土地利用/覆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模拟及评估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下尤其是高强度人类活动背景下的生态风险。研究长江与鄱阳湖流域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探讨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高效利用、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针对鄱阳湖流域丰富的亚热带植物资源,开展资源植物多样性调查、编目与生物信息系统研究,评价流域内亚热带植物多样性现状,研究有效保护对策;围绕鄱阳湖周边地区资源利用,开展绿色仿生合成、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研究。

(3)流域健康与综合管理

研究建立湖泊—流域健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湖泊—流域生态健康及服务价值,划分不同生态功能区,研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原理与技术,发展湖泊—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及协调机制,包括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地区循环经济、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源利用与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研究流域环境与健康变化、环境遥感与疾病时空建模;研究水环境污染与公共卫生及食品安全的相互关系,鄱阳湖区血吸虫及复发性传染病传播的时空建模、风险评估与管理和早期预警系统等;研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统计分析技术在流域系统要素动态监测及信息分析中的应用,包括空间信息监测、时空数据分析与建模、鄱阳湖洪水调蓄的虚拟仿真、数字流域等,建立鄱阳湖环境系统模拟模型和鄱阳湖综合管理模型,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