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长子县手工制造响铜乐器的历史悠久,唐贞观元年(627年),在今长子县西南呈村所在区域范围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就已遍及各地,享誉天下。 长子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尽管在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但是交通便利,利于响铜乐器的贸易输出。长子地区有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相传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发生于此,几千年的时光酝酿了响铜乐器发展的丰厚文化土壤。

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需要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很多工序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尤其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定音技术更是如此。这些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匠人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长子响铜乐器与地方戏剧、宗教音乐关系密切。乐器适合于晋剧、京剧、评剧、梆子腔等戏曲和道教、佛教音乐伴奏。地方戏剧和宗教的多样性使响铜乐器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由于响铜乐器的工艺制作习艺周期长,体力劳动强度大,年轻人多已不愿学习,已经濒临后继无人的惨淡局面。再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乐器日益缺乏丰备的人文积淀,缺乏艺术审美。响铜乐器正在逐渐丢失古老的文化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