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茎建关闸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摘要:莲花茎建关闸是1574年(明万历二年),明朝政府在澳门半岛与内地相连的沙堤莲花茎的中段(今关闸马路中段),设置关闸一事.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莲花茎建关闸

发生时间: 1574

所属朝代: 明

发生地点:澳门

主题词或关键词: 澳门事件

栏目关键词: 事件 台港澳专题

辅助分类项: 澳门

莲花茎建关闸1574年(明万历二年),明朝政府在澳门半岛与内地相连的沙堤莲花茎的中段(今关闸马路中段),设置关闸一事,史称“茎半设闸”。此座中式城楼形式的关闸,位於澳门与内地之间的险要处,扼内地通往澳门的陆上咽喉。开始时每五日开启一次,设官兵把守,成为限制民夷出入之要隘。後逐渐成了一个重要关卡,至清代则由几日开启一次变成日日开启的“官关”。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改为“关闸汛营”,由前山派兵驻守。至道光年间(1821~1850)林则徐任钦差大臣时,关闸更由重兵镇守。後来,关闸变成了边界,不仅限制洋人出入境,更禁止居澳葡萄牙人擅自越过关闸到前山打鸟。1849年的关闸事件中,关闸城楼首次被葡兵占领,延至1870年(清同治九年),澳葡当局竟将关闸城楼拆毁,夷为平地。古关闸存世近300年,馀关闸城楼刻?“关闸门”3个字的匾额,迄今仍嵌镶在市政厅入口大堂的墙上作为古关闸的唯一证物,也成为殖民扩张的历史见证。

[2]简介莲花茎建关闸,史称“茎半设闸”。此座中式城楼形式的关闸,位於澳门与内地之间的险要处,扼内地通往澳门的陆上咽喉。开始时每五日开启一次,设官兵把守,成为限制民夷出入之要隘。後逐渐成了一个重要关卡,至清代则由几日开启一次变成日日开启的“官关”。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改为“关闸汛营”,由前山派兵驻守。至道光年间(1821~1850)林则徐任钦差大臣时,关闸更由重兵镇守。後来,关闸变成了边界,不仅限制洋人出入境,更禁止居澳葡萄牙人擅自越过关闸到前山打鸟。1849年的关闸事件中,关闸城楼首次被葡兵占领,延至1870年(清同治九年),澳葡当局竟将关闸城楼拆毁,夷为平地。古关闸存世近300年,馀关闸城楼刻?“关闸门”3个字的匾额,迄今仍嵌镶在市政厅入口大堂的墙上作为古关闸的唯一证物,也成为殖民扩张的历史见证。

戴冰玉取缔议事局事件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葡萄牙国王颁布法令,规定澳门行政权与财政权归议事会,总督不得干涉,也不得召集市议员开会。1710年,澳门总督戴冰玉无视国王法令,干涉议事会的选举。市议员抗议他的非法行为,而戴冰玉却派兵逮捕议员,迫使议员逃进耶稣会的神学院避难;戴冰玉又召集市民非法选出新的议事会,使澳门出现了两个议事会。新选出的议员和一些市民也纷纷避入神学院。戴冰玉派兵包围神学院,并动用战船火炮轰击神学院大门。澳门主教出面调停,事态才稍有和缓。6月29日,议事会召开大会,戴冰玉又率兵镇压,遭到市民的回击。他即命令大炮台向议事亭开炮,炸死1人,炸伤多人。澳门主教急忙派神父带着“圣体”赶到大炮台,迫使戴冰玉下跪祈祷,制止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不久,葡印总督召回戴冰玉,已被迫签署投降书的市议员才走出神学院,重新行使职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