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
马踏青器社火是芯子的一种形式,其表演大约出现在明朝晚期。那时非常简单,据说是两人抬一张桌子,高度不过五尺,坐人表演。至清代,随着社火团体的增多,竞争的增强,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芯子的高度增加,装扮的形式多样且更加险要。文化古镇栎阳每逢年节或庙会,就会有上街表演。附近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就连三原县的人也摸黑坐上马车赶来观看,栎阳小城到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马踏青器应运而生。 马踏青器早期的技术骨干赵靖为了让自己的芯子具有竞争力,便在“险要”上下工夫。他琢磨,如果能让马站在山巅之上引颈常鸣,将会有极大的吸引力。于是便召集社内骨干反复商议、反复试验,均未成功。后有高人指点,给胶和漂里加上大蒜,把麻丝粘在土炕上烧热的碟子背面,围成山状,权当石山,既轻又反光,一经试验,果然奏效。马踏青器山就这样诞生了。为了使马踏青器社火表演内容丰富,声势浩大,气势不凡,往往配以锣鼓、秧歌、大头娃、高跷表演等, 一般需200多人,表演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民间流传这样一段话:
马踏青器真威风,百年活跃三秦中。
民间艺术增异彩,历史悠久追溯清。
瓷山柏缀马蹬空,百碟作响马蹄声。
游人观看叫声好,胜似贵妃逛临潼。
这就是马踏青器山社火。
马踏青器山社火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经过近二百余年的发展,马踏青器山社火已形成以下特征:1、手工技艺高超,装扮程序复杂;2、表演以“险、要、美”著称;3、表演声势浩大,一般需由200多人组成;4、成员大都由赵氏家族成员组成;5、手工技艺、装扮程序是家族传承,一般不对外收徒;6、多以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