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笙管乐
霸州笙管乐---张庄音乐会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廊坊霸州市张庄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近三十个县市的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笙等和奏,故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类乐器外,另有云锣、笛及击奏类乐器鼓、铙、钹、铛铛等。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笙管乐”的主要组成部分。“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各地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祭祀、礼仪、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传承。
“高桥村音乐”为僧传吹打乐,相传系由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所传的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其演奏时由管子领奏,有3个和尚诵经,12个乐师演奏。
高桥村音乐会靠家族方式传承延续,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为主要乐师。尚家不仅世代精通“点笙”,且谙熟音律古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桥村音乐流传久远而不走形。
高桥村音乐属当地“北音乐”(又称“经”),有别于俗世民众自娱自乐的“南音乐”(俗称“会”)。北音乐乐器形制较小,音乐节奏较快,乐手着装也不同于“南音乐”。
高桥村音乐原有曲谱3册,现仅存1册,收录乐曲47首,现乐手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锦堂月》等数支曲子为高桥村音乐会所独有。
高桥村古乐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间吹打乐的原始风貌。同时,高桥村音乐中蕴含着当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带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对研究佛教音乐与地方民间音乐的交融互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霸州笙管乐---胜芳音乐会申报地区: 河北省廊坊霸州市胜芳
胜芳镇地处廊坊市霸州以东35公里处。清乾隆时,该镇先后建起了12道“音乐会”,其中以胜芳镇南音乐会最为著名。
胜芳镇南音乐会是寺院佛教音乐流传民间的产物,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胜芳镇南音乐会风格古朴,自创会以来,历经数百年而变异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内容(曲牌)、使用乐器等都有严格规定,鲜有改动。
胜芳音乐会现能演奏三十多支曲牌,曲目中既有佛教乐曲,也有俗世风格的村调,雅俗兼具,深受民众喜爱。除参与当地丧事民俗活动外,镇南音乐会每年还要出庙会演奏3次,并主办胜芳“琉璃佛”(即冰灯大会)。胜芳元宵灯会期间,镇南音乐会是惟一可以参加“摆会”(众多民间花会出会时的程序之一)的乐社。
胜芳音乐会为僧传佛教吹打乐,所用乐器为管、笙、云锣、大鼓、大钹、大镲、铛子等。现能熟练演奏《山坡羊》、《走马》、《辞曹》、《东游》、《逃军会》等三十多支曲牌。胜芳音乐会的演奏编制与曲目和其他音乐会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这里有豪华、奇特的包装:前面开路的是两副茶挑,担挑人不用手扶扁担却能扭出各种姿态,茶担的两头装有茶炉、茶具的盛器是用红木雕刻的极为精细的方型木笼,演奏的大鼓也装在同样工艺的两个更大一些的木笼内。行进中,长队的两侧有八名壮士举着约三米高的红木雕刻的灯竿,上托八只以特殊工艺制成的牛角灯,使整体外观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未闻其声,先夺其人。这些道具多为清末制作,造型精美,雕绘典雅,古色古香,引人注目。
霸州胜芳镇南音乐会于清末开始兼收高腔、昆曲,成为镇内“两下锅”的最大音乐社团。新中国成立后昆曲逐渐淡出,但今天乐手们仍能吹奏昆曲。在当地众多音乐会中,幡旗、角灯、鼓架、茶挑等构成的宏大阵形成为镇南音乐会的特色。胜芳镇南音乐会的演出仪式、阵形及具有独特风格的相关器物都是佛教音乐在民间的真实遗存,也是认识研究古典佛教音乐及当地民俗民风的重要资料。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胜芳音乐会正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困难,只有加大保护力度,才可能使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霸州笙管乐---高桥音乐会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霸州市高桥
“高桥村音乐”为僧传吹打乐,相传系由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所传的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其演奏时由管子领奏,有3个和尚诵经,12个乐师演奏。
高桥村音乐会靠家族方式传承延续,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为主要乐师。尚家不仅世代精通“点笙”,且谙熟音律古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桥村音乐流传久远而不走形。
高桥村音乐属当地“北音乐”(又称“经”),有别于俗世民众自娱自乐的“南音乐”(俗称“会”)。北音乐乐器形制较小,音乐节奏较快,乐手着装也不同于“南音乐”。
高桥村音乐原有曲谱3册,现仅存1册,收录乐曲47首,现乐手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锦堂月》等数支曲子为高桥村音乐会所独有。
高桥村古乐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间吹打乐的原始风貌。同时,高桥村音乐中蕴含着当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带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对研究佛教音乐与地方民间音乐的交融互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