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达维希
人物简介2008年8月10日,巴勒斯坦举国致哀,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宣布,即日起3天为穆罕默德·达维希官方哀悼日。
“全体巴勒斯坦人民、阿拉伯和以色列人民,全世界深爱和平和自由的所有人,我怀着刺入我心和灵魂的痛惜宣布,一颗巴勒斯坦之星陨落了。”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在声明中说,“伟大诗人、巴勒斯坦人的骄傲和现代巴勒斯坦文化事业的开拓者穆罕默德·达维希的离去,将给我们的文化、政治和国家生活留下巨大空白。”达维希遗体择日将从美国运回巴勒斯坦,阿巴斯还希望以色列政府能允许将达维希安葬在其故乡加利利,该地区在以色列境内。[1]
主要作品穆罕默德·达维希的诗歌早期通俗晓畅,大都描写巴勒斯坦人民不为敌人所屈的尊严和反抗占领的勇气,其名篇《身份证》、《巴勒斯坦的情人》等诗作在阿拉伯各国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橄榄叶》以来直到诗人去世,诗人共出版了30余部诗集及散文集,其作品被译为35种语言。
同时,穆罕默德·达维希也是巴解组织1960年代通过的《巴勒斯坦国民宪章》的主要起草人之一。[1]
获得名誉2007年,达维希还获得了著名诗歌奖“金桂冠奖”。同时,作为一位伟大的阿拉伯诗人,穆罕默德·达维希也被认为是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穆罕默德·达维希也被称作是巴勒斯坦乃至是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力,最伟大的诗人,穆罕默德·达维希也被巴勒斯坦人民称为是“民族诗人”。[1]
个人名言“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最后的国境之后,我们应当去往哪里?在最后的天空之后,鸟儿应当飞向何方?”
“我并不怨恨(以色列)国民,我不会盗取任何(以色列)人的财物,但是,如果我愤怒,我会将侵略者的肉大口吞噬。(侵略者,你们)最好小心点,我早已空空如也的肚子,最好小心点我满腔愤怒的肚子。”
“诗歌真正的身份,乃是它的人道精神,它的独特之美,它在多文化、多语言间的自由旅行。我们不能把诗歌限制在一国狭窄的围墙之内,它必定会参与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抵御对这一身份的攻击,抗拒剥夺民族表达自我特性的一切。”
“当野蛮、仇恨和战争的语言喧嚣于耳时,我们更需要另一种语言——诗的语言,以便加深我们对人性的感觉和意识,并让我们继续梦想自由与和平,信仰人类的共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