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芙蓉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永泰芙蓉李
永泰芙蓉李

特产简介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芙蓉李在福建闽东、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乡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芙蓉李一般7月上旬成熟,在常温下可贮放8天,跟桃子一样存放时间久了就发软了,吃起来甜中带香,跟硬的果子甜中带酸是两种口感,但不可多吃。[1][3]

永泰县是全国最大的“永泰芙蓉李”生产基地原产地,截止2009年,永泰县有芙蓉李面积10万亩,总产量达3万多吨,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冠。永泰芙蓉李是一种既宜鲜食又可加工的优良品种。全县建起了三十几家蜜饯加工企业。永泰有名的“化核嘉应子”,就是选用芙蓉李为原料的,是福州市传统的出口产品,是颇受欢迎的都市消闲食品,名扬中外,畅销港澳及东南亚。“方广岩”、“司威特”、“李都”等一大批品牌也打入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产品历史福建永泰,有着悠久的芙蓉李栽培历史,据《永泰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就有李树生桃,并记有鹅黄李、胭脂李、麦李,唯夫人李(芙蓉李)最佳。可见至今有445年以上历史。历史上“永泰芙蓉李”主要在永泰城关、梧桐、嵩口、赤锡等乡镇种植。清宣统三年(1911年),全县产鲜李36000担;民国24年(1935年)本县有李园1200亩,当年产鲜李2400担;民国31年(1942年),全县鲜李产量为15000担。新中国成立后,“永泰芙蓉李”生产几起几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永泰芙蓉李”得到了大面积的发展。

主要分布芙蓉李主要分布于永泰、福安、霞浦、邵武、沙县、建瓯、尤溪、闽清等地。

产品特征永泰芙蓉李树势强健,枝条开张舒展,叶片倒卵形,前年生的春梢为其主要结果母枝,多以短枝结果。植后3年初果,5年后进入盛果期,一般亩产1500~2000公斤。果实大,近圆型,单果重40~70克,最大达100克,果顶平或微凹,缝合线明显,具深沟,果皮较厚,淡红色,有青黄色斑点,果粉厚呈银灰色蜡粉,成熟时如披上一层霉状,故称“浦李”(福州语系,“浦”即生霉的意思)。果肉深红色,质脆,酸甜适度,核小,扁圆形,可食率96%,品质优良、丰产,果实于7月上、中旬成熟。

产品价值永泰芙蓉李果实艳丽,富含糖、蛋白质、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元素。“永泰芙蓉李”树姿优美,白花红果,富有观赏价值,可作庭园、城市、公路等绿化树,也是优良的蜜源植物。

永泰芙蓉李
永泰芙蓉李干

永泰芙蓉李是多产的一种水果,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李干,李干有生津止渴、益胃、醒酒及提神的功效,而且储存时间比较久,李子还是多种蜜饯的原料,如应子、玫瑰李、芙蓉李干、李片、李咸、李饼等,口味独特、具有原果鲜味。永泰有名的“化核嘉应子”,就是选用芙蓉李为原料的,是颇受欢迎的都市消闲食品,名扬中外,畅销港澳及东南亚。

产品荣誉2000年,永泰芙蓉李首批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

2001年列入国家土特产年鉴。

“永泰芙蓉李”获得国家商标注册证,成为福州市首件证明商标。

2002年永泰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李乡”。

栽培技术要求1. 立地条件:沙壤或山地红黄壤,土层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1%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排水性能好,pH值5.5至6.5。

2. 品种:芙蓉李。

3. 苗木:桃砧嫁接苗或扦插苗。接穗(插穗)采自优质、丰产、稳产的芙蓉李母本园。

4. 栽培管理:

(1)定植:秋末至春季苗木萌芽前定植。每公顷种植400至600株。定植前种植穴施足基肥,回土后略高原地面20厘米至30厘米。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2)土壤管理:施足基肥,氮磷钾比例10:2:10。红黄壤或酸性强的果园,每年石灰施用量300 kg/hm至500kg/hm。

(3)树冠管理:采用自然开心形或自然圆头形。冬季休眠期修剪主要剪去病虫枝、枯枝、重叠枝、过密枝、交叉枝。春夏季生长期修剪以删疏无用的徒长枝、不定芽。采用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的措施,调控年产量15000 kg/hm至30000 kg/hm。

5. 采收:7月中旬至8月上旬,用人工采摘8至9成熟鲜果。鲜果固形物≥10%,果汁总酸≤1g/ml,固酸比8至10 :1。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