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寿煁
林寿煁(1920-1986),字煁宝,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后屿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分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会员会员。林寿煁为寿山石雕“东门流派”的正宗传人,自幼受祖父林元珠、父亲林友清的熏陶,热爱寿山石雕,1932年,林寿煁随父学习寿山石雕的工艺,1940年出师,在一家图章店当技工,曾雕成一件《梅鹤》,被认为“出手不凡”。长成后又吸取“西门流派”的“薄意技艺”,融“东”、“西”流派于一炉,自创一格。
林寿煁工薄意、浮雕,善刻松竹、花鸟等石雕作品善作多层次布局,意境纵深。1954年,林寿煁同郭功森等人在后屿成立“寿山石雕合作小组”,他用虎岗石雕刻《鹅燕薄意笔筒》【又称为《八鹅八燕笔筒》】,春柳叶绿,群燕飞逐,八鹅戏水,生动活泼,参加“省展”后被选送苏联巡回展览,后为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他还雕有《二十三鹅十二燕笔筒》参加省民间美术观摩展览,获一等奖,被誉称为“寿山石雕雕鹅第一手”,为福州寿山石雕的“三绝”。1956年他又创作《松鹤》参加福建省民间艺术展览会,获二等奖。1957年,他又雕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获福州市名牌奖,送埃及展出。同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艺人”称号,并受聘在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专业创作。
1958年,林寿煁首创寿山石与漆品结合镶嵌法,镶嵌花鸟挂屏。他的《茶花盆》获省工艺美术新产品展的个人创作奖,《荷花盂》获省个人创作奖,1959年获全省工艺美术展览新产品创作奖。1960年他探索牛角雕,创作插镜式的牛角透雕《柳蝉》,成为工艺美术电影纪录片《艺苑花圃》中重要的内容。不久他又有寿山石雕《稻香千里》被省手工业管理局工艺学美术馆收藏为“镇馆之宝”。
1961年《群仙祝寿》获省艺术创作奖。1962年,他曾用寿山石、象牙、牛角等材料,雕制成《喜上眉梢》的喜鹊和梅花等,惟妙惟肖,之后他又创造“镶嵌法”,以各色寿山石片分别“浮雕”,然后镶嵌在漆器的围屏上,特别惊凡超众,光彩夺目,为寿山石雕开拓一条崭新的途径。1975年,林寿煁等5人组成《长征组雕》创作小组。他用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手法,负责创雕《遵义》,于同年“八•一”节展出,后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此外他还有《九龙石章》、《巧色文具》、《杏花笔筒》、《茶花端砚》、《竹鸡镇纸》、《蟹篓水盂》、《芦蟹印泥》、《茶叶金鱼笔洗》、《博古墨床》、《寿带菊花笔架》、《蚕钮石章》、《云仙舟》等作品,皆巧借天然石相,生动逼真,有的获省“创新奖”,有的参加北京故宫的“寿山石展”,都有极高的评价。
1979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1982年、1984年,先后应邀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现场献技。1984年,他利用3块田黄石分别刻成“田黄石薄意”作品《秋山行旅》、《岁寒三友》、《柳鹅》,获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林寿煁的寿山石雕工艺,不但师承传统技法,而且还作大胆创作。林寿煁还有许多寿山石雕作品,诸如《稻香千里》、《鹅杏柳燕》、《天堑变通途》、《成昆铁路过彝家》、《南昌起义纪念馆》等,皆有现代新鲜的生活气息,享誉国内外。因此他曾多次被邀赴香港、新加坡等地,作雕刻技艺的表演。

1986年9月,林寿煁逝世,年66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