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老秧歌
简介老秧歌具有传统秧歌的祭祀性质和民俗特征,含有娱神的作用。当地的秧歌组织皆以庙会社祀为中心,往往是围绕着庙会、寺院附近的村庄,形成一种民间群众性的秧歌社祀。在表演程式中,先得敬神,称“谒庙”,唱《十炷香》、《求雨歌》,如《四六曲》的唱词:“进得庙院敬神灵,渴望五帝显神通,一盼来年风雨顺,为民求得好收成。”谒庙结束后要在广场上表演,俗称“打官场子”,然后在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当地称“送秧歌”。
老秧歌常和文狮子、旱船、推车、芯子、高跷组成综合性的春节社火舞队,白天游村转乡在街上演出,俗称“打社火”,秧歌队只相随在社火队尾做行进表演,以烘托气氛。晚间在场地表演时,称“唱秧歌”,重点突出老秧歌。唱的曲调以当地民歌小调为主。短的曲调以伞头即兴编创的贺词、祝语和吉利话为主;长的曲调称“套曲”,也有称 “背弓调”的,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故事情节,如《小女子告状》、《琴房送灯》及《张生戏莺莺》、《八仙过海》、《刘备战东关》等。洛川老秧歌另一特点是“唱则不舞、舞则不唱”,民间流传的说法是“敲得紧扭得欢,不敲不扭唱起来”。唱到高潮时,伞头在场中一人领,围观的群众齐声和,气氛红火,颇具我国古代散乐表演的某些遗风。
特色老秧歌流传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当地所保存的清嘉庆年间刻制的皮影戏箱中,仍保存一套《打社火》节目,刀工细腻,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历史上洛川民间社火的热闹场景。
老秧歌常见的队形有“圆场”、“龙摆尾”、“蒜辫子”、“蝎子拧尾”、“白马分鬃”等。表演人数不限,男女各半。女的扮小旦,又称“拉花”或“包头”。男的扮“相公”,如同传统戏曲中的小生。女角基本步伐为“躜躜步”,跑时,双脚跟踮起,用脚尖向前小跑,双手提裙子,随着身体左右扭动不停地交替向前划圆,使裙子上下翻飞。因而也称为“提裙子秧歌”,男角则走前退后随意扭动。此外,秧歌队中还扮有老婆、老汉、以及算卦先生、乞丐等各种角色。还有丑角人物,他们头戴红帽于,手拿蝇甩子,身背一串马铃,往返穿插于秧歌队中,表演幽默滑稽,有时还加一段干嘴子(即快板)、打口哨等,以活跃气氛、增添喜剧色彩。
老秧歌就表演风格和动律特点分析,除一般的老秧歌外,还有“京兆秧歌”和“城关秧歌”的风格差别,它们具有不同的鲜明特色。
京兆秧歌主要流传于洛川县城南的京兆乡。它是在传统老秧歌“提裙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演人数不限,但必须是五人一组,每组二男三女,表演时少则五六组,多则十几组,一男身着长袍,头戴瓜皮帽,右手持蝇甩子、左手执伞灯、扮丑相,在前开路,称“伞头”。另一男也扮丑相,身着秧歌彩服,手执马锣,称“锣手”,三个女角均作彩旦扮相,头饰彩花额子,身穿彩服,跟在丑角身后。其中一女腰系白两片裙,双手提裙子两侧下角,边扭边舞,称“提裙子”;另一女角一手叉腰,一手持彩扇,以扭为主,名曰“走扇”,第三名女角手持小镲边扭边击,称“走铰子”。相传这五人一组反映的是过去富豪人家赶会的情景。打伞者属花花公子,提裙者扮小姐,走扇、走铰子、锣手均为丫鬟和家员。舞蹈表现公子向小姐调情戏耍的过程,以打击乐伴奏,动作古朴,节奏欢快,各组演员在伞头的指挥下,一会儿成排,一会儿围圈,队形变化,穿插有致。
表演至高潮时唱洛川传统秧歌,俗称唱秧歌。一般演唱有“平调”秧歌或“四六曲”以及当地民歌小调,或套曲“背弓调”等。老秧歌演唱另一特点是“唱则不舞,舞则不唱”,民间说法“敲得紧扭得欢,不敲不扭唱起来”,唱到高潮由伞头领唱,众人合,气氛红火,颇具我国古代散曲表演的某些遗迹。
基本特征1、受洛川县在历史上形式的特殊区域,固而形成了老秧歌稀有的保持原始风貌的特征。
2、由于老秧歌起源于“宫庭歌舞”,受陕北民间秧歌风格的影响,所以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3、由于老秧歌演出人数、男女不限,规模宏大气氛热烈,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歌舞活动。其内容丰富,人物动作丰富,有扭、有摆、有拧、有甩,很有挖掘提高的价值。
4、老秧歌除春节期间是不可缺少的民间文化活动外,对大型会议、工程奠基、或竣工典礼、迎送贵宾等重要活动并有助兴之意。
相关器具及制品:京兆老秧歌所用器具为锣、鼓、彩灯、彩扇、小锣、小钗。
主要价值由于老秧歌有以上特征,在整个陕北民间秧歌舞蹈中占重要地位,它是延安地区优秀民间舞蹈文化,发掘、抢救、保护老秧歌其价值主要有两点:
学术价值:老秧歌是根据戏曲里“宫庭歌舞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信仰、风格情趣、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实属罕见,还有它从喜爱的秧歌调对洛川的文化艺术有一定的摧动作用。
实用价值:发扬、挖掘、抢救、秧歌对延安地区,丰富人民的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区域及地理环境洛川县地处陕西省中部,黄土高塬南部,北依富县、宜川、南接白水、东接黄龙、西临洛河与黄陵为邻,洛川因洛河穿境而过而得名。
洛川北距圣地延安130公里,南距古都西安210公里,距中华民族始祖圣地——黄帝陵40公里,位于东经109°11′14″——109°45′47″,北纬35°26′29″——36°04′12″。全县辖7镇9乡365个行政村,总人口20.4万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西宽41.65公里,南北长79.32公里总面积1840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气温9.2℃,年平均日照255/小时,年均降雨量621.9毫米,无霜期180天,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
悠久的历史,形成洛川民间艺术的独特风姿。
老秧歌主要流传于洛川县城关三队和京兆乡两个区域,以京兆乡最为普遍,而京兆乡以京兆村最为出名。
濒危状况老秧歌在县政府和乡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作了许多抢救工作,活动开展基本良好,但足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淡化传统节目逐渐由现代节目代替,民间秧歌舞台日益减少。
随首年龄的增长,老秧歌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年老的逐渐退出舞台有的相继去世,一些基本动作和秧歌的队形,舞蹈动难以得到传录。
保护计划目前已投入资金情况:
1、从1980年起,洛川县文化部门采取了重点行政村保护措施,利用普查培训,进行整理提高。
2、文化部每年组织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秧歌调演。
3、2004年县政府召开会议,就民间文化,京兆(老秧歌)保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主要保护内容为保护京兆老秧歌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京兆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洛川县文体局负责管理督促保护计划如下: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京兆老秧歌发展、发生的历史沿革以及传承、所用道具和表演形式,风格特点,所用的音乐造型及服饰道具,动作说明,常用队形,舞蹈动作等。
2、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并入册。
3、深入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编册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发展老秧歌新队伍。
2、在全县各学校设教学点,促使同学对老秧歌的渊源、风格有所了解,使民间秧歌舞蹈进入校园。
3、建立以老秧歌民间舞蹈演出为内容的文艺队加快产业化发展,并组织民间秧歌队员对节日庆典,元宵佳节迎送贵宾等商业演出。
4、建立洛川两年一度的民间秧歌艺术节检阅和促进其发展和传承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为保护京兆老秧歌制定了去年保护计划,引计划由京兆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洛川县文体局负责管理督促保护计划如下: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京兆老秧歌发展发生的历史,沿革以及传承、所用道具和表演程式,风格特点。所用的音乐造型及服饰道具,动作说明,常用队形,舞蹈动作等。
2、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并入册。
3、深入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编册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发展老秧歌新队伍
2、在全县各学校设教学点,促使同学对老秧歌渊源风格有所了解,使民间秧歌舞蹈进入校园。
3、建立以老秧歌民间舞蹈,演出为内容的文艺队,加快产业化发展,并组织民间秧歌队员对节日庆典,元宵佳节,迎送贵宾,等商业演出。
4、建立洛川两年一度的民间秧歌艺术节,检阅和促进其发展和传承。五年保护工作计划2006年 全面普查,对秧歌进行摸底挖掘、整理并加工提高。
2007年 整理普查资料,在京兆进行试点,发展业余演出队伍。
2008年 建立一支民间艺人与专业人员共生共养的创作队伍,培训中青年。
2009年 组织后备的业余人员,进行演出。对老秧歌的唱词曲子,进行搜集,深入研究。
2010年 建立正规的秧歌演出队并编写理论书籍。
2006—2010年预期达到目标:1、完善普查资料,做好以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2、全面普查发展业余老秧歌表演队伍,加大原生态保护力度。五年主要保障措施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京兆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京兆老秧歌保护领导小组。
2、设立以乡镇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老秧歌普查工作队。
3、设立以乡镇分管主要负责内组长,村委书记为副组长,村民群众为成员的工作组,成立业余队。
4、把京兆老秧歌的保护纳入县文化事业单位及所在乡镇、村等单位的考核,并实行责任追容制。建立机制在实施五年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
1、向文化战略上“定局”发展蓝图“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资金投入“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2、现有老秧歌队员,新队员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原汁原味的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
4、发展老秧歌艺术与产业相结合,形成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老秧歌民间舞蹈艺术为目的市场营运机制。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县政府和乡政府每年分别筹集的7万元和2万元,用于老秧歌进一步发掘、提高、宣传、道具更新以及五年计划实施等。[1]
传承谱系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备注
一代
韩皎齐
男
不祥
不祥
家 传
不祥
在世
二代
吴浩贤
男
1900
不祥
不祥
吴蛮
男
不祥
不祥
不祥
三代
吴广平
男
1910
不祥
不祥
韩卫善
男
1918
不祥
不祥
吴谋子
男
1912
不祥
不祥
吴树斌
男
1922
不祥
1938
王瑞
男
1921
初中
1938
吴东江
男
1926
无
1941
四代
吴东海
男
1932
无
1948
王百善
男
1933
无
1950
吴增胜
男
1930
小学
1950
吴春平
男
1936
小学
1954
吴岁平
男
1930
小学
1950
五代
吴宝来
男
1945
小学
1965
吴建有
男
1942
初中
1965
吴林有
男
1950
初中
1968
吴生贵
男
1951
初中
1968
吴志勤
男
1955
无
1970
吴中华
男
1956
初中
1972
六代
吴孝全
男
1968
初中
1982
吴双才
男
1968
初中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