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茶叶
东至茶叶简介东至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蜚声中外,世界三大红茶之一的“祁红”就发祥于尧渡。自唐代始,东至茶叶便闻名遐迩,宋代列为贡品,大诗人白居易、梅尧臣曾作诗礼赞,元著名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盛誉东至出产的“仙芝”、“嫩蕊”,列为全国名茶,清代东至“珠兰”茶即风靡西欧上流社会。解放后,兴办了全省唯一一家由国家、省、县联营,集科研、繁殖、示范于一体的茶树良种示范场,促进了东至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近几年,东至绿茶又领风骚,研制开发了“天鹅云尖”、“香山云尖”、“神泉珍珠绿”等名品,众多产品获国家级金奖,拳头产品"东至云尖"更是享誉海内外。
东至茶叶的历史传说过去对东至茶叶有多种传说,除了《尧乡茶说》中列举的观音茶、仙寓山午时茶、利安乡的天鹅孵蛋、葛公镇的鸡头岭等传说外,还有一个传说,就是相传唐代有一个叫罗艺的得道真人,云游官港时,一时感到唇焦口渴,便随手撒下一把茶籽种入这片肥沃的土地,从此官港便有了酣洌醇绵的茶中精品。这些传说,说明东至民间已将茶叶神化,东至一方百姓是多么热爱茶叶——这个神奇之物。相比之下,有关葛洪炼丹与留山植茶的传说可信度要大一点。因为葛洪在葛公的葛源王和留山修道炼丹,县志上有明确记载,而且遗迹较多,道教徒为便于炼丹修心,离不开饮茶。葛洪卓锡葛源和留山,要么那时这一地区已有茶树,要么葛洪效法师祖亲自植茶。无论哪一种可能,葛洪时代(公元300年前后,即距今1600年)东至县境已经栽植茶树,有茶园,这是毋庸置疑的。
东至茶叶的历史渊源传说毕竟是传说,渊源要有史料记载,而葛洪的传说,恰如《搜神后记》一书中的记载,基本相同。书载:“晋武帝时(245—289),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这是目前所知安徽人采制茶叶的最早记载。陈椽教授据此得出安徽产茶大约始于公元3世纪前的结论。从茶叶沿江向下游传播的历史和池州与宣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比较,不难看出池州种植茶叶概始于此。东至远在宣城的上游又是“天下水陆之会,吴楚皖浙之交”很显然引种茶叶当在宣城之先。到饮茶之风盛行的中唐时期,东至茶无论名气还是产量,在安徽都是无与伦比的,公元813年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个明证。由此可以准确的推断出,东至的茶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距今1600年。它比至德县建县的历史还要长。
东至商品茶的历史记载东至是中国古代较早出口茶的生产地,早在唐代就开始大规模的茶叶边销,其范围包括河南淮河以北,辽宁南部至山西太原以南的广大区域,即今天的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
东至县的茶叶外销始于清初,由晋商(也称西客)专营,主要销中亚,部分销往欧洲大陆,成为“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建国后,“祁红”出口外销统由国家经营。
东至历史上的几种名茶据《尧乡茶说》介绍,东至历史上的名茶有饶池仙芝,千两朱兰茶和东至工夫红茶(简称祁红)。
饶池仙芝,始于宋朝和元朝。当时池州和饶州六县生产的茶片,商品名称叫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莲合、庆合、指合,计七个,仙芝最为出名。池州所属的东至,从唐朝开始,就有蒸青饼茶的制作技术,到了宋朝和元朝,周围地区都出产茶片,无疑,东至县也就成了主产区和核心区,据《文献通考》和《至德县志》记载,仙芝、嫩蕊就出产东至县。
千两朱兰茶,是清代以外贸为特征的著名商队茶之一,饮誉于世200多年。明末清初,东至茶叶生产完成了由蒸青到炒青的技术变革,从此诞生了千两朱兰茶。《益闻录》记载“建德为产茶之区,绿叶青芽茗香遍地”,《筹办夷务始末》载:“朱兰茶,实系安徽建德所产。所经之路,由归化城走喀尔喀部落,即至库伦。由库伦即至恰克图,由恰克图出向俄边,即由俄边卖于西洋诸商。此项千两朱兰茶,惟西洋人日所必需”。
东至工夫红茶。咸丰、同治年间,千两朱兰茶内外销阻滞,至德茶农不得已招来粤商改“绿”为“红”,就近销往汉口等地。光绪元年(1875),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藉经商,因羡红茶畅销利丰,来到东至,在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闽红”改进工艺,提高品质,做成工夫红茶,后来扩大到祁门、浮梁等地,统称“祁红”,出口外销。
这几种历史名茶,《尧乡茶说》都分章作了采制技术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东至历史上没有制作花茶的记载。
中外名人赞颂东至茶叶的记载唐代的杨华是记载东至茶事第一人。杨华于公元855年所著的《膳夫经手录》一书,书中写道:“……至开元(公元713—741年)、天宝(公元742—756年)年间,稍稍有茶;至德(公元756—758年)、大历(公元766—779年)遂多;建中(780—783年)后盛矣。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万斤厚片,自陈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始于浮梁矣。”
唐代的白居易是歌颂东至商品茶的第一人。他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当时东至的官港隶属浮梁县。
南宋的梅尧臣是对建德茶叶的植茶、采茶、制茶、饮茶、赋税等情景作了详细描述的第一人。梅尧臣时任至德县令,曾作有不少茶诗和《南有佳茗赋》一文,已被收入《东至县志》之中。
近代东至藉的历史名人周馥是用诗歌这种形式记录家乡茶事第一人。他在《述村农苦况》诗中,对当时东至茶业有过十分形象的描述,后在《扇题》中又有溢美之词。
外国名人中马克思是赞美东至茶叶第一人。1857年,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文中指出:中国于恰克图卖给外国人的茶叶,“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物。”当时东至县的出口茶叶就属商队茶,受到了马克思的称赞。
东至茶叶与三位茶人安徽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爆商都,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据史料记载,东至的茶叶有三个鼎盛时期,一是元代,官港的仙芝、嫩蕊名列《文献通考》十大名茶;二是清代,东至出产的“珠兰茶”,名扬西欧,被誉为上等货,曾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1916年“祁红茶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三是近年来推出的“东至云尖”系列茶,有5种品牌,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东至茶叶出现这三次鼎盛时期,是与历史上的三位名人的关心、扶持、推动分不开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