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帅哲师
百科名片个人简介潘洋,字允中,出生于1980年,笔名儒帅哲师。新文网副总编辑,编辑部执行主编;北大中文论坛比较文学、小说原创版版主。启蒙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存在主义小说家,。 “新千年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倡导者,以文学创作为中心,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哲学、宗教、精神分析学的思想成果上,力求在中国儒道思想、东方佛教与印度教文明、西方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的对话、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人类第二轴心时代的新文化基础。主要作品主要文学代表作:
短篇小说集《面包与酒》(18万字)
中篇小说集《狂人笔记》(16万字)
散文随笔集《倾听与道说》(20万字)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与塞壬之歌》(12万字)
长篇小说《大地上的异乡人》(16万字)
长篇小说《冬日飘远的故乡》(14万字)
长篇小说《当阳光移离大地》(30万字)
理论代表作:
哲学文化:《新千年文化启示录》(18万字)
文学批评:《游牧诗学:小说的文学谱系与意义》(20万字)
小说理论:《新千年文学批评:思与诗对永恒存在的召唤》(25万字)思想渊源儒道思想,希尼哲学。华禅教义,弗荣学说。
儒道思想:孔孟老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
希尼哲学:俄尔甫斯教义,古希腊哲学,神话、史诗;
尼采悲剧精神、海德格尔存在诗学;
德里达解构思想、福科权力话语、德勒兹游牧哲学,巴赫金狂欢理论。
华禅教义:华严宗、禅宗佛教思想;
印度古代哲学、史诗、神话。
弗荣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
拉康主体镜象理论。
小说和理论创作,主要受希尼哲学、华禅教义、弗荣学说影响。从他后来的思想发展来看,基督教神学、诺斯替教和炼金术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小说创作特色象征、神话与集体无意识:以象征、暗示、隐喻等现代艺术手法,采取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外部世界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以神话原型与当今文化现象的对照,揭示现代人精神的病态和文明的痼疾。
意识流与心理分析:善于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梦幻相交织等意识流表现技巧,来挖掘人物内心的潜在意识和病态心理,揭示人物精神的孤独、痛苦和分裂状态以及对信仰和精神家园的渴望。
古希腊悲剧精神与现代存在主义:通过发源于古希腊的酒神悲剧精神,经由存在主义的当代观照,以对生命意识,本真人性和精神家园的求索来尝试找出一条克服现代人的虚无主义存在境遇的拯救道路。 后现代古典主义: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戏仿、互文性、反体裁和文本迷宫为艺术特色的后现代小说探索与传统的古典悲剧精神相结合。
新千年文化理论新千年文学革命儒帅哲师的思想主要是与新千年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系统而庞大的思想里,文学革命、思想启蒙、文化复兴是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文学革命是先导,思想启蒙是核心,文化复兴是方向。三者既循序渐进又彼此推动。成为新千年文化良性循环演进的互动环节。
文学革命是新千年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的基础,在儒帅哲师看来,自从世界文明史在15世纪前后进入近代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思想文化变革,都是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而文学革命从近代到现代,是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15世纪前后,欧洲中世纪末期意大利南部和中国的江南,所出现的“文艺复兴”和“个性解放”思潮,推动了市民阶层的民间艺术形式,小说和戏剧的成熟。
在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带有人文主义的伟大小说和戏剧作品:《十日谈》、《水浒传》、《西游记》、《巨人传》、《堂吉诃德》、《哈姆雷特》、《西厢记》、《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作品无论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上,与带有强烈道德说教和禁欲主义的中世纪宗法文学,都具有强烈的革命性质。当然,儒帅哲师所说的文学革命,是广义的文学艺术革命,并非完全局限于小说戏剧领域。
而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前后,讽刺小说与哲理小说的出现,对于启蒙思想的传播,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和卢梭,正是“哲学小说”这一文学新体裁的开创者。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正是德国歌德、席勒在“狂飙突进”运动中,以新的小说和戏剧形式,冲破了古典的“三一律”束缚,才推动了德国民族文学和启蒙运动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世纪初梁启超倡导的近代文学改革,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小说革命和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学革新,都是与思想启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自15世纪到20世纪末近五百年来中西思想文化的几次重大变革的基础上,儒帅哲师总结出,每次思想启蒙,必然是由文学革命所推动的。没有信的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启蒙思想就无法得到真正的传播和普及。而儒帅哲师特别强调,只有“文学的启蒙”,而不是“启蒙的文学”,才能真正产生使启蒙思想深入人心的作用。从而强调文学革命,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即反对使新文学成为一味强调写作手法的变换,而忽略作品的对精神品性,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华而不实的叙述游戏写作,同时也反对放弃文学的审美艺术性,将文学作为思想传声筒的功利性写作。
泛存在主义小说观:
儒帅哲师将新千年文学的内涵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融合的“泛存在主义”。
儒帅哲师这样说到: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更多的是指文学的内在精神品性,古典主义的崇高肃穆,浪漫主义的自由理想,现实主义的冷静客观,都是包含于其中的。因此,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体现的人类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和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都是我们要加以继承的。当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对存在与时间的终结思考,乔依斯的《尤利西斯》对人类灵魂漂泊无根状态的描写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更是我们提倡的现实现代文学精神的应有之义。现代主义及其核心的存在主义精神,是与新文学对诗意栖居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而我们所说的后现代主义,更偏重于文学表现形式上的创新精神,对传统的、僵化的,不适应新的时代的旧文学形式的颠覆与超越,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新的形式取代旧的形式,一直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动力,正是这股来自源头的活水,保证了文学不断的以更新的形式,实现其自身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无论是中国古代,由秦文、汉赋到唐诗、宋词的演变,还是西方古典、浪漫、现实和现代的更迭,都体现了文学的这种客观和普遍的规律。
如果说每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对其时代来说是“现代”的,那么下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学,相对于它来说,必然具有“后”现代的意味。这种在表现形式上的颠覆和超越,是在每两个文学时代的过度时期,都会以“改良”或“革命”的方式出现的,我们不拘泥固有的形式,而是适应时代的变化,主动的参与到这一永恒的交替游戏之中。
我们说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融合,乃是“变”与“不变”的结合,变的乃是新旧交替的艺术形式,不变的乃是文学所守望的精神价值。而且我们强调,对旧有僵化文学形式的突破与颠覆和对前代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延续,是共同存在的。从而实现文学在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诗意构造与思想深度的结合。
游牧诗学:
儒帅哲师倡导文学革命,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又构建了适应新时代的文学理论,即“文学谱系学”和“诗与思相结合”的小说本体论。
谱系学是由尼采所开创的,后结构思想家福柯和德勒兹加以继承和发扬的一种研究方法,与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好逻辑实证主义等建立在培根的经验主义归纳法,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演绎法,康德的先验形式范畴内的纯粹批判等所谓的精确科学方法不同,谱系学关心的对象是一些知识的崛起,这些知识是关于斗争的历史知识。其斗争的矛头针对被认为是科学的话语的权力影响,这些话语的产生往往是制度化的大学的产物。
谱系学并不宣称其在边缘和民间文化中所挖掘和发现的知识是科学的、客观的、真理性的,而承认自身的有限性、主观性和相对性,意在拒绝被形而上学重新摆置到一种话语霸权的地位。作为一种小知识,它寻求的是一种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权利,它在打破形而上学坚固的城堡之后,不再占领这个空洞和僵化的形式,以免重新建造新的知识等级制,使某些曾经被压抑的知识,再度成为新的主流和权威话语。
谱系学是一种“游牧哲学”,它作为一种解构形而上学的新方法,不仅是在颠覆“真理”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在创造意义和维护差异。它的目标是实现多元的意义共存,而不是一元真理的统治。它以对话的方式,使意义增值,它是一种自由、开放、快乐的哲学方法。
文学谱系学又称游牧诗学,是将谱系学方法应用于文学批评的产物,除了方法上的一脉相承,还继承了其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化和自由生成的特点。如果说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主要研究的是道德伦理和生命意志的关系;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权利和生存自由的关系,那么儒帅哲师的文学谱系学,这主要研究思想文化和本真存在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谱系学着重在对自15世纪以来中西小说发展与新轴心文明诸观念形成和嬗变的话,那诗与思相结合的文学本体论,则是从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诗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诸方法和理论出发,来重新对文学和小说的“本质”进行探讨和界定:
即小说之为小说,首先在于其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其它别的东西。其次,小说应该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再次,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其独特性在于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书写呢?那必然是一种不同于常论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诗性语言”,运用诗性语言显现存在,需要一种超越理性和非理性的“思”,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的小说,必然是真理的自行置入,是“运思“与“作诗”的结合。
“文学谱系学”和“诗与思相结合”的小说本体论,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新千年文学理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融合的特点,从内在构成于外在发展,历史起源与本体存在,两个方面规定了新千年文学的历史起源、内在规定和发展方向,融诗学、哲学、美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于一体,成为新千年文学最基本的理论体系。新千年思想启蒙思想启蒙是新千年文化的核心理念,在儒帅哲师的启蒙理论中。文学启蒙,尤其是小说启蒙,始终是作为最重要方面的。但他并没有将启蒙启蒙局限于此,反而倡导一种泛启蒙,即包括文学、音乐、美术、影视在内的审美现代性启蒙以及包括哲学、历史、神学、精神分析学等诸学科在内的古典教育启蒙。
新千年启蒙较之以往,最突出强调的是对“遮蔽”的“澄明”,各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人类心灵的遮蔽;各种官方意识形态和大众流行观念,对个人存在的异化。在儒帅哲师看来,是近两千多年来,人类一直追求的生命自由和生活幸福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所新千年启蒙,就是将现代人从各种思想偏见和意识形态中拯救和解放出来。
儒帅哲师认为,启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要经过不同的大大小小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形态或范式,而当一种范式经过开端、发展、成熟之后,就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和僵化,成为文明发展的阻碍。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中国明清的程朱理学,在儒帅哲师5世纪前后,成为了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出现了马丁?路德、王阳明这样的旧文化内部改革者;卢梭和戴震这样的激烈外部反对者;尼采和鲁迅这样的彻底颠覆者。
在儒帅哲师看来,启蒙者就是旧文化的批判者和新文明的建构者,而当新的文明形态或思维范式,经过数十或上百年的发展,再一次由成熟走向衰落,就需要新的启蒙者和思想启蒙运动出现,因此,启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而文学革命作为启蒙的动力,也就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学作为近现代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内容的不断革新,往往是与承载和传播新思想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的。
儒帅哲师将新千年启蒙视为15世纪以来,中西启蒙思想在人类进入新的千年的一种综合和总结。中西启蒙思想的第一次结合是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近代启蒙是其准备,世纪末的新时期启蒙是其延续。但中国20世纪的这三次启蒙,中西启蒙思想的结合不是中体西用,就是全盘西化,并未达到成熟的融合状态。而其最后在世纪末90年代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以“人文精神危机”的出现而终结,则是在新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失语”。
新千年文学启蒙运动,就是我们继承14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思想启蒙,20世纪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东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化等几次近现代重大思想成果之上的,以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为目标,彻底现实新轴心时代使命的的新思想文化运动,即将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相结合的新千年文化运动。
新千年文化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运动,更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第二轴心时代新文明形态的对旧文明形态的最后斗争。新千年文化复兴儒帅哲师指出,21世纪信息网络在中国的迅速普及,近百年西学东渐的积累,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全球现代性文明危机的加剧,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最佳条件。但是世纪初出现的所谓“国学热”,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复兴,只不过是传统文化被当做文化快餐而被商业炒作而出现的虚假繁荣。而真正的中国文化复兴,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复辟”,而是再次“复兴”为汉唐盛世的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任何打着传统文化复兴招牌的“复兴”,都不足以使中国文化真正的复兴到古代的世界领先地位。而只有在一场全球爱国华人和世界进步人士共同参与的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大力推动下,使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达到超越西方及世界各国的高超水平,并且使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得到解决,让中国文化再次影响世界,才是真正的复兴。而这种文化复兴,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也是对新世纪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所以,儒帅哲师指出,只有走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相结合,进而带动中国整个国家文化繁荣的道路,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因此,无论是对待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艺术、哲学、国学、民俗、文化。首先都要采取“重估一切价值的态度”,来鉴别和检验。如果确实属于对当今中国和世界文明健康发展有益的思想文化,我们就加以接受和大力宣传,而那些打着传统文化旗号或西方先进理论标签,实则为封建糟粕和殖民文化的“国学”或“西学”,我们就应该采取坚决的抵制和批判态度。
在此宗旨和立场之上,新千年文化运动欢迎一切以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人文精神,关心当今中国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同仁,结成广泛的联盟和阵线,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在新千年的伟大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