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潍州概况潍坊市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有潍坊港一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羊口港一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潍坊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海口等航线,是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 潍坊直线距离西至省会济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南依沂山,北濒渤海,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东连海港名城青岛、烟台,西接工矿重镇淄博、东营,南连临沂、日照。南北长188公里,东西宽164公里,市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山区、平原、滩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8.7%、57.7%、和13.6%。市域共有大小河流11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5条,主要水系有潍河、弥河、白浪河、胶莱河、小清河5条。海岸线为东南-西北走向,呈弧形曲线状,西起淄脉河口,东到胶莱河口,全长143公里。

行政区划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地处北纬35°41′-37°26′、东经118°10′-102°01′。东邻青岛市、烟台市,西接淄博市、东营市,南连临沂市,北濒渤海莱洲湾。总面积15859.3平方公里。总人口858万人(2007年)。全市辖潍城、奎文、寒亭、坊子4个市辖区,临朐、昌乐2个县,代管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共有34个街道、147个镇、10个乡,9495个自然村。市政府驻奎文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潍坊市总人口8495300人。其中:潍城区383189人、寒亭区355945人、坊子区256590人、奎文区384576人、临朐县869470人、昌乐县593009人、青州市894468人、诸城市1053695人、寿光市1081991人、安丘市1096782人、高密市842403人、昌邑市683182人。

2007年,潍坊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全市共67个镇,1个乡,49个街道。其中:将安丘市的黄旗堡镇、赵戈镇,昌邑市的太保庄镇划归坊子区管辖;将寿光市的大家洼街道划归寒亭区管辖。

历史沿革夏为三寿古国。秦属齐郡。西汉为平寿县地,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平寿,并入下密县,县治由境外迁来原平寿县治。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下密县置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潍水,即今潍河),潍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州为郡,以郡统县,改下密县为北海县,属北海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北海、营丘、下密三县复置潍州,治所在北海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潍州,省营丘、下密入北海,属青州。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以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县隶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又废北海军,升北海县为潍州,又增昌乐县,潍州辖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北海为其治所。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之上设“路”,潍州属京东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潍州属京东东路。

金于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攻占潍州,仿宋旧制,仍置潍州,属金京东东路。潍州辖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和固底镇,州治所仍在北海。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京东东路改称山东东路,潍州属之。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后,潍州为元领地,北海仍为潍州治所。潍州元初领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及司候司。宪宗三年(1253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1266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二县:北海、昌邑,州治所不变,设在北海,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撤北海县并入潍州,潍州隶青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属莱州府。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潍州为潍县。至此潍州作为行政区名从此止用。

清潍县属莱州府平度州,清末属登莱青胶道莱州府。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1938年潍县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2年12月,中共将潍县北部第四、五两区与寿光县第九、十两区合并建立寿潍县(1943年9月始建寿潍县抗日民主政府)后,潍县其余八个区改为潍南县(未建县政府),今潍城区为潍南县一部分。1945年10月,潍南县政府成立,属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1948年4月潍县城解放,于潍城、坊子及二者之间的毗连地区设立潍坊特别市,直隶于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时驻益都县)。同年7月昌潍专区成立,潍县属之。1949年6月3日潍坊特别市改名潍坊市,直辖于山东省。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同年11月恢复原潍坊市,属昌潍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隶属不变。1961年10月复置潍县。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为潍坊地区,潍坊市与潍县均属之。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设置地级潍坊市;同时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同年10月,将原潍坊市和原潍县辖区划为潍城、寒亭、坊子三个区。1994年5月23日,将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东关、东园、院校、新城4个街道办事处,大虞、二十里堡、梨园3个镇和军埠口镇的刘家沙窝、李家沙窝、南家、郭家、吕家、高家涧头院、武家涧头院7个村划归新设立的奎文区。

历代名人唐瑾,字附磷,北周大臣,北海平寿(治今潍坊南)人。自小博涉经史,雅好文章。17岁,宇文泰召为相府记室参军。从征有功,军书羽檄多所掌管,朝章国典亦参与议论。迁户部侍郎,赐姓宇文氏,后从燕公于谨姓万纽于氏。从于谨伐江陵,为帅府长史,时江陵衣冠多没为仆隶,他察其有才行者免放,时论称善。及军还,诸将多有虏获。唯他仅得两车书。后论功进爵为临淄县公。又历任地方官和朝殿官多年,为部属所称颂,卒于位。谥号“方”。撰有<新仪>10篇,所著赋、颂、碑、诔20余万言.

徐干(170~217),字伟长,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北海剧(今昌乐西)人。他自幼勤奋好学,15岁前就能诵文数十万言。他“发愤忘食,下帷专思”,20岁前便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徐干所处的时代,正什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冠族子弟屈节投靠权门。而徐干却专志于学,不入俗群。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而一概谢绝。 徐干擅长辞赋,能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曹丕极为赞赏,曾说:“干时有逸气...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橘赋>,虽张、蔡不过 也”徐干的存世之作,今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