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麻雀蹦

[3]所属地区: 江苏 · 南京 ·江宁区

麻雀蹦
江宁区的孩子在表演“麻雀蹦”

遗产编号:Ⅲ-5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南京市江宁区

遗产级别: 省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1]

麻雀蹦流传在南京江宁方山一带,因其边鼓边舞蹈,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而得名,该舞流传在方山一带,又名“方山大鼓”。相传麻雀蹦从方山陶家庄开始。明朝末年,一位农民带着三个儿子从河南逃荒到方山定居。李自成起义后,他们搬出鼓,边打边舞,动作主要模仿麻雀蹦跳,象征百姓迎接闯王。

据江宁区文化馆张为民馆长介绍,麻雀蹦的主要道具是牛皮大鼓,而大锣大鼓既是舞蹈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

“我们陶家庄60%以上的人都会跳麻雀蹦,现在每年的演出能有四五十场呢,”今年65岁的陶义海老人在陶家庄享有一定威望,也是庄上麻雀蹦表演队的“领队”。陶义海称,在陶家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娃娃,锣鼓声一响,都能边鼓边舞。[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