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国家税务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南京市国家税务局简介近年来,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和广大国税干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中心,全面履行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双重税收职能,着力完善税收 “五大机制”,即以风险管理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的税收征管机制,以权力阳光运行为特征的依法治税机制,以组合服务品牌为平台的纳税服务机制、以弘扬国税文化为主线的队伍管理机制、及以惩防体系构建为主体的反腐倡廉机制,努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和谐南京国税,圆满完成了总局、省局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全市国税系统组织收入453.97亿元,同比增长17.4%;今年上半年大力挖潜堵漏、强化征管,组织税收268.2亿元,增长7.5%(增幅高出全省平均5.5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出台15条实施意见和支持外贸出口8条措施,2008年办理出口退税68.67亿元,各类减免税118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办理减免退税60亿元,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的改善。

市局在系统内外的国税形象和地位也得到全面提升:连续三年获省国税局系统目标考核先进,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行业,在全市行风、作风评议中保持领先位次,荣获“机关作风人民满意单位”, 被评为全市“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活动”先进单位和“廉政文化示范点”,并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等称号。市局办税服务厅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办税e站”、“红枫税情”先后被评为全市“优秀服务品牌”,并登上“品牌服务、文明南京”高层论坛。全系统涌现了原征收局、栖霞、高新区局等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王振民、肖大海、王建兵、汪胜利等省市劳模等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南京市税务史南京税史主要记载1853年以来南京税收史上发生的大事,反映解放以来南京税务机构设置、历任领导、人员结构状况、办公地点变迁等情况。建国以前1853年(清咸丰三年)

3月19日,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3月29日诏ED钱粮三年,为加强户口管理开征门牌捐,原则是“视财产之多寡,定门牌说之轻重”。后推行于所辖各地。

9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于天京颁行“按田亩征收钱粮法”;发给工商业者以商凭,征收商凭税,并在江边设榷关征收船货税。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督办江南总督曾国藩奏定章程,将牙捐原领司帖改领部帖。

1862年(清同治元年)

江南军务钦差大臣曾国藩奏准,在江宁大胜关设卡收取厘金,隶江南厘捐总局,是清朝在南京开设厘捐局卡之始。

1864年(清同治三年)

6月6日,清军曾国荃部破天京,免江宁府属同治四至六年钱粮三年,前欠以兵灾全部蠲免。

改江南厘捐总局为金陵厘捐总局,管辖江宁、扬州、通州、海门各属所辖巡卡。建国以来1950年

1月12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南京市征收使用牌照税暂行办法》12条。

1月26日,南京市颁布《南京市一时行商营业税暂行办法》。

2月25日,南京市实施华东区税务管理局颁布《华东区存款利息所得税稽征暂行办法》11条。

3月1日,南京市将印花税免税点及定额税率一律提高1倍。

南京市为减轻小行商负担,将一时行商营业税起征点提高至10万元(旧人民币)。

3月,南京市税务局根据财政部《摊贩营业牌照税稽征办法》自本月份起开征摊贩营业牌照税。

4月2日,南京执行财政部公布《屠宰税暂行条例草案》、《利息所得税暂行条例草案》、《特种消费行为税暂行条例草案》、《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草案》。

南京市税务局改隶属于南京市人民政府,更名为南京市人民政府税务局。

5月29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布告《南京市地产税征收暂行条例》、《南京市地产税征收补充办法》。

南京市成立地产评价委员会,各城区成立分会。

南京市税务大事记1995年大事记

1月1日 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正式按各自的征管范围对纳税人应纳税款分别征收、分别开票、分别入库。 1月10日 1994年市 国税局共组织入库工商税收61.5亿元,比上年增收20亿元,增长超过50% ,全面完成考核任务。其中:增值税、消费税入库40亿元,比考核指标增收7亿多元;涉外税收再次翻番,达4.7亿元;个体集贸税收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

1996年大事记

1月1日 市国税局全面推行税收会计改革,正式实行新的税收会计核算办法。 1月1日 市国税局在定期定额征收个体工商业户中试行通过银行储蓄纳税专户结转税款办法。 1月1日 市国税局在全市运行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百万元版专用发票停止使用。

1997年大事记

1月1日,1996年全市国 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75.36亿元。其中,涉及我市财力分配的收入为57.6亿元,占全市财政预算收入的74.8%,为“九五”南京地区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月11日, 南京市涉外税收超十亿庆祝大会在东南大学礼堂举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周振华、省局翁荣华局长以及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了庆祝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1月13日, 市局召开一级护税协税会议。

1998年大事记

1月1日, 1997年全市国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87.06亿 元,涉 及我市财力分配的收入为65.99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94.4亿元的69.89%,其中,“两税”收入入库63.56亿元,比上年增收9.14亿元,增长16.8%。 1月2日, 我市江北三个分局正式按“三区集中征收、分区域重点稽查”征管新模式运转,这表明三区集中征收的征管改革试点工作拉开了序幕。

1999年大事记

1月10日, 1998全市 国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96.22亿元,比上年增加9.16亿元,增长10.53%,其中国内“两税”收入72.49亿元,比上年增收8.93亿元,增长14.06%。 1月13日, 市局 在江宁县局召开1998年度行风评议工作总结会议。市局陈太茂副局长、党组纪检组王永茂书记到会并讲话,总结了一年来全局行风建设和评议情况,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要求。

2000年大事记

1月3日,市国税局局机关从中山东路402号迁至白下路300号金汇大厦办公。 1月3日,市国税局征收管理局暨办税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办公,标志着全市“以管理为主线,跨区域集中征收,分区域分类稽查”的新征管模式正式运行。

2001年大事记

1月1日,车辆购置税开征,全天市区共征收车辆购置税109辆次,征收税款89.48万元。 1月10日,据统计,2000年市局共组织各项税收114.7亿元,同比增长20.75%,其中国内“两税”完成91.2亿元,同比增长15.88%。

2002年大事记

1月1日,征管局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授予“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月1日,国家开始实行企业所得税财政收入分享体制改革,新设立(登记)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机关征管。 1月1日,我市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集中管理。

2003年大事记

1月1日,征管局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授予“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月1日,国家开始实行企业所得税财政收入分享体制改革,新设立(登记)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机关征管。 1月1日,我市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集中管理

2004年大事记

1月10日,据统计,2003年全局共组织各项税收178.94 亿元,同比增长12.8%(含免抵调库4.75亿元),圆满完成省、市两级收入任务。其中,组织"两税"收入143.2亿元,企业所得税23.92亿元,涉外税收37.13亿元,私营个体税收16.99亿元。

2005年大事记

1月1日,据统计,2004年全局共组织各项税收226.1亿元,同比增长26.24%,其中,“两税”收入174.31亿元,同比增长21.73%,圆满完成省、市两级任务。 1月4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税等部门关于全省车辆购置税费改革人员划转分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37名车购税征收人员经过严格的划转程序后,正式到市国税系统工作。 1月4日,完成省局布置的解决税务事务所脱钩改制人员遗留问题工作,37名事务所大中专学生正式到市国税系统工作。

2006年大事记

1月1日,据统计,2005年全局共组织各项税收273.37亿元,其中完成省局考核口径收入266.2亿元,涉及市财政力收入239.07亿元,圆满完成省、市两级收入目标。 1月9日,省局张敬群副局长一行来市局鼓楼区局视察工作,慰问基层干部职工。 1月14日,全省国税工作会议在市局召开。市局顾惠祥局长参加会议。 1月19日,江苏国税征管信息STAIS8.0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2007年大事记

1月5日,“‘办税e站’服务品牌在全省国税系统推广”入选2006年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1月8日,省文明办周琪主任一行在省局纪检组长徐火财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市局考察指导文明创建工作。 1月17日,在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鼓楼区局、玄武区局、市局稽查局被表彰为全省国税系统基层“三化”建设标兵分局,江宁区局被表彰为全省国税系统基层“三化”建设先进单位。

2008年大事记

1月1日,市局在新街口正洪街广场举行大型现场咨询解读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和省市媒体的关注。市局局长龚祖英、副局长王永茂、总经济师林岗等领导参加了宣传咨询活动。 1月4日,市国、地税局联合在市政府举行企业所得税法政策宣讲会,市局局长龚祖英对企业所得税政策进行了宣讲,市政府副秘书长储永宏出席会议并提出要求。各区(县)、市政府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企业代表等共240人参加了宣讲会。 1月11日,市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英文双语宣讲解读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