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odel)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指导,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引力模型的最早引入,可追溯至凯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会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自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才大规模在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方面引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上,丁伯根(Tingbergen,1962)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该模型指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经济学家常用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部门内贸易流量与流向的决定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