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珪
夏珪[宋](生卒年不详),又名圭,字禹玉, 中国南宋画家,临安(今浙江杭

州)人。宋宁宗时(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理宗时(1225—1264)为画院祗候,阶训武郎。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与马远合称“马夏”。他与李唐、刘松年、马远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夏圭官至画院待诏,赐金带。画人物酝酿墨色如傅粉之色,笔法苍老,墨汁淋漓。雪景全学范宽,画山石时用水墨皴染,创造拖泥带水皴,画树常用秃笔,笔简意足,清旷俏丽,善于提炼剪裁,景色含蓄动人,清幽深远,所画山水取景多为半边,人称“夏半边”。院中人画山水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与马远齐名,时称马夏。其山水布置皴法与马远同,但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夹笔,楼阁不用尺界,信手而成,突兀奇怪,气韵尤高。《杭州志、图绘宝鉴、格古要论、寓意编、东图玄览》是北派山水代表人物之一。
夏珪传世作品不多,《溪山清远图》和《江山佳胜图》为其代表作。
马远、夏珪的构图技巧对南宋后期的人物画及花鸟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明]字仲昭。(1388—1470)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历官太常寺卿。时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④。他与王绂虽然都以画知名,但都不是专职的宫廷画师。两人都列名于《文苑传》,画风带有浓郁的文人画气息,所以被后人视作吴门画派的先驱。从这些情形来看,当时的宫廷绘画尚未形成固定的风格,尚处于发展变化的过渡阶段。待到洪熙、宣德以后,来自闽、浙等地的画师给宫廷绘画带来了新的风格,明代的宫廷绘画一改元代的画风,重现宋代画院的传统,从而真正形成了明代的院体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