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宋氏
渊源宋海受,琅琊宋氏初祖,山东济南府长清县宋家集人。生于元朝末年,洪武元年跟从朱元璋的常遇春军来到苍山县的向城。先世由商丘徙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居洪洞县。考自唐武后时著名诗人宋之问,因坐张易之党后被睿宗李旦赐死,其子孙中中的一支旋迁河南省灵宝县,后辈因故又东迁济南长清县宋家集。
据海受公十五世孙宋开蕤于道光十三年(1833)亲访长清旧籍,查知:“我们宋氏的祖先,原来隶属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籍,后迁往山东济南府长清县城正西稍微偏南、离城六十里的乡下居住,村名梨杭店,今名宋家集。野雀窝,在这个村西北五里的地方。慨叹从明代李自成兵乱之后,家谱已经遗失。我祖东迁来到梨杭店,起自何时,始自何人,全都不能考查。老林旧迹数亩,荒坟垒垒,已经没有碑记可寻。到乾隆二年开始酝酿修谱,至嘉庆十四年才刻版印成。
海受公当辞济来沂,仅系一好友司马氏者入石龙山(原名斗齐山,苍山县向城北五华里处)占籍,垦荒于山之南麓。“垒石结庐,避雨淋而不挡风雪,傍崖角以为灶,藉草而作铺,布衾积垢,一冷如铁。”殆四十始配氏,生一子而讳佚,于此苦乐,可想而知而。孙一讳宋英,曾孙一讳宋鳌,皆似为乳名。至五世兄弟四人,随置田移居山南原野杭头村。
常闻海受公子孙入邳较多,如明末清初宋桂九世孙宋九思,暨子宋武于乾隆年间迁入邳北凤凰庄(今邳州四户镇内)。在此前后各支子孙渐次而入。宋梯六世孙宋先立(字心唯,号万平,候选州同知)与诸弟析居临沂城前后,子孙渐繁而相继外出,如其五世孙,宋佶(字蔼亭)于乾隆五年(1740)迁居沂水,六世孙以“善”字排班者数人迁往郯城马头等地。先立叔弟宋名立子孙亦随后出居邳北孟楼一带。名立胞弟宋建立之孙宋明德、宋树德、宋新德又相继入邳,而今不得尽知于何乡村? 还有宋之韩十一世孙清末秀才宋懋居向城,后人迁广西省宾阳县及贵州省独山县麻尾镇老街,皆宋仁祥子孙。
综述沂州宋氏支脉外出有据可考者,还有宋梯子孙居印王山,后人出居邳县季家林;宋桂后人居兴明,子孙出居新沂县沙床子,宋梯后人又有居朱村、陈桥者,一支子孙宋云龄自徙居沐阳县城子岗。宋先立胞弟中立子孙去郯城庙山、店子等乡。车辋翰林院支脉也有居郯邑、港上、宋窑、重坊一带者皆有记载与传说。还有清代道光年间宋先立胞弟宋三立五世孙宋呈祥(字允吉)入商丘,现子孙亦入商丘族谱。乾隆年间宋端立(字东皋,历官州同知)五世孙宋元俭宦居河北省交河县泊镇河西余家园,其子宋肇,亦由任上海县吴松江巡检未归,子孙多于华亭一带生活。还有宋之韩三子宋伊学居寨子(今苍山县大仲村镇),六世孙宋开基去河南未归,特别于清末民初,各支都有出走关东三省,迄今后人数以万计。也有南去徐州、安徽庐州(今合肥)、南京、上海、新疆、福建厦门、邵武、台湾,还有西去四川、山西太原等地;省内烟台、济南、青岛、日照等难以确计,大约于海内外者除琅琊地方外,还有四万多人,总计约10万人。其中功名人物大小皆有,从中央到地方,明未有佥都御史宋鸣梧、南明鲁王监国内阁大臣宋之普;清代有刑部员外郎宋瞻祖,翰林院庶吉士宋澍、宋潢等,皆宋海受一脉所传之子孙。故与县内诸望族并称宋、王、杨、赵矣。
琅琊宋氏世袭一世 海受
二世 失讳
三世 英
四世 鳌
五世 经 绎 纬 绅
1、经公
(分住苍山县贾庄乡小码头村(长新桥水库西南角)
经公二子:
长子:宋 简
原住小码头,其后人现在大部分在江苏省邳州市北部的岔河、桥头、代庄一带,子孙约5000多人。其中较有应的子孙后代有:原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宋瑞云、当代花鸟画家宋思恩、画家宋建等。
次子:失 讳
2、绎公
(分住苍山县尚岩乡西新庄村)
绎公三子:
长子:伯 其后人多数在新庄。
次子:失讳
其二支后人部分在兰陵镇宋庄村。
三子、失讳
三支迁入德州市与河北交界的临清市。
3、纬公
(分居苍山县向城镇杭头村)
纬公五子:
长子:桂
分居苍山县向城镇梧桐村村,其后人今大都在此村。
次子:槚
分居苍山县贾庄乡尚庄村,其后人今大都分居在尚庄村
和向城镇的后姚村。
三子:格
分居苍山县夏村乡荆棠村,其后人今大都分居在此。
四子:梯
分居苍山县贾庄乡印王山村,其后人分布及广,但主要
分布在苍山、枣庄、邳州、郯城、临沭、东、兰山、罗庄、
沂南、沂水、费县、平邑等一带。
五子:相
分居苍山县夏村乡石桥村、尾湖村和钓鱼台村,其后人今大都分居在此,只有部分迁居淄博市的沂源县和临沂市的蒙阴县。
4、绅公
绅公一子:
奎
分居袁家庄村,其后人现分布于南京、枣庄的峄城、郯城码头、苍山县神山镇的白泉、费县的南太和庄、茶子山村、大李庄、南宋庄、于家泉庄等,并有相当数量的外出者。
奎公六世祖,因家贫无度,于明成化年间,携眷从杭头荒出,初居邳县西沟上村,又迁南京邑。至明嘉靖年间,迁回沂郡西南乡袁家庄。奎公卒葬于袁家庄北建立新林,未能归葬杭头祖茔,至今我全房族人仍为之哀叹!奎公一子即七世祖守仁公公生三子:即八世祖鸣勤、鸣俭、鸣岐。
宋马不分之谜今琅琊杭头宋氏始祖宋海受,于明成祖燕王朱棣迁都燕京,为建文元年(1399)七月,军队路过济南府长清县时,除与自家叔侄四人被抓当兵,还有司马姓者一人。当朱棣偶丧宠妃权氏,放松军队管理的当儿,他们都因留恋家乡而脱逃,各自潜去,唯司马姓者跟宋海受形影不离,终于同来沂州府西南乡石龙山占籍,垒石结庐而居,发誓同生共死,故殁后各教子孙于深夜送葬杭头村西一隅,立碣上刻“大哥在上,宋马不分”八个大字,以防后人之心有变,故此,后来宋海受后裔便以此安茔,又不断出现功名,司马氏随移居道口,另立新茔。便有了一个典故“宋家的林,有马家的坟。”而“宋马不分”之说却从此流传开来,直至今日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了。
一世祖海受公介绍琅琊宋氏的一世祖,名叫宋海受,山东济南长清县野雀窝(今德州市所属的禹城市齐河县)人。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间从军来到沂州府西南乡,初至向城,便在镇北边居住下来。但与公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姓马的好友,他见公的居所很好,便希望公能让给他。公知道了他的想法,便把居所慷慨让给了他。公随即移居向城镇西北三里之外的石龙山脚上,以茅草和芦苇围作院墙,以崖头架搭蓬蒿为室以避风雨,以树枝捆扎起床铺安寝度夜,以绵草、野艾充当席子,用粗葛麻绳穿织的粗糙布缝成衣被,以粗米秕粱及普通菜蔬当主食。
这在旁人看来,实在是荒寂不堪的生活,而在海受公眼里却是仰望长空,俯视阔野的极乐境界。
后来,海受公成了家,夫妇更是相敬如宾。而父子之间,也是父亲开垦了荒地,儿子学着播种收获。正因天道如此,公才得以自享土地之利和耕耘拢亩之乐。
由于公住的地方周围物种丰富,山上山下到处都是黄精、白术、枸杞、山药之类。公便利用早晨或下午的时间,将其采挖回来,能当药当药,能当食当食,以备急用。春秋闲暇时,每遇天气晴朗,公便登上山顶或到山涧的小溪边,尽享大自然的美景,陶冶自己的情操。他偶然与人闲聊,也是淡泊名利,无所欲为,所谈内容更是超凡脱俗,因此被乡邻老少和朋友们敬称为“善人”。海受公的所作所为,只有那些知书识礼的人,或许才能达到他的这种思想境界。
结论:这里的宋氏家史,在长清县之前已无法考证,只知海受公自长清徒步来到临沂,居住在石龙山麓,以环崖盖茆为室,荆条竹枝编篱当墙而无木制之门,乱棘交生不加修剪;以勤劳耕种为快从不知疲倦,置身世外,修身养性,毫无非非之想;不图虚名,不进城府,与世无争,洒脱超俗。就如古代大思想家荀子所说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也”。
可以看出,像海受公这样脱离市尘喧嚣之地,甘于山野林水终老的人,又何必要去“骄富贵”、“轻王公”呢!
记录下公的这些事情,目的就是勉励世人,让后人知道推让之礼节,明白静退之风尚,把公当做自己的榜样。这也便是我们这些后代子孙们,认识公的意义所在。然而,真正能够恪守力行的人又有多少呢?还望共勉而不懈进取为好。
琅琊宋氏发祥地——杭头杭头村——地处鲁东南平原的西北部、蒙山山脉的西南端,如今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乡村,他距古国鄫——山东省苍山县向城镇北,只有不到3公里,临枣、苍费、潍徐三条国干道似带如画般地在此交汇,它的北面是连绵数百里的蒙山山脉,南面是一望无际的鲁苏平原,然而谁会想到,就是这个看似普通而又相对落后的小地方,自明初至今,仅仅只有六百五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户普通的移民人家,发展成为子孙遍布世界,人口达十万之众的庞大家族。
距此向西2公里,就是琅琊宋氏始祖海受公,最初栖息和蛰居的地方——石龙山。海受公在此结庐垦荒,到四十多岁,才娶妻生子,但由于山居清贫,生下一子还没来的及起名,海受公就去世了。传至三代英公,生活才稍有好转,到了四代鳌公,田业便遍及多处,已有相当规模,到了五世经、绎、纬、绅诸公时,更是兴盛一时。特别纬公,不仅受学村塾,课业有成,被沂州府衙委任于地集市坐镇收税,而且还将阂家从石龙山移居到了杭头村,并以此建宅立业,规划林地15亩,栽植松柏等树木千余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林木已是两人合抱,虬龙盘根,乱枝穿云,再加上那些鳞次栉比,巍峨壮观的殿宇,和一座座高大肃穆的坟茔以及错落林立的碑文,无不展示了一个家族的兴旺与昌盛。更不亚曲阜孔林之盛状,就是与商丘古宋国王陵的古木相比,也毫不逊色。方圆百里上了年纪的人(指六七十岁以上者),无不还记得它的壮丽与辉煌: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史无前例的“狂热”中,毁在了那些中华民族的败类和罪人们的手中,否则,它一定是一处现代人游览和旅游的佳景,更是齐鲁别具一格的另一大景观。
据研究地理风水学的人们讲:向城(指杭头村)西北的石龙山,就是这片地方的一杆龙旗,与东北边只有四五公里的印王山相对峙,因山形巧合,又有多条溪流相环绕,其状犹如“金龟卧在紫泥中”。加之自清代中期,朝议大夫瀛公,又率族众植松柏、黄楝等树近万棵(因此曾被称为“万松山”),无意中形成了一处盛景。而村口有千年长流大泉口,衬托着阳明河的九曲十八湾而潺湲从镇境穿过,携着泇水滔滔南流,浩入吴天。实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杭头村自海受公传到六世格公,便以优选沂庠供入礼部任儒官,七世日就公由举人官至王府长史;日振公以岁贡生出仕,旋迁平凉府郡丞,摄陕西提刑按察使。八世鸣梧公,以进士衔历官至三品右副都御史,九世之普公历任二品户部侍郎和南明王朝“监国”政权的一品内阁辅臣。
清朝建立后,杭头宋氏人物,有于刑部、吏部任职的,乾、嘉年间,还出了澍公、潢公一门两翰林。至于知州、知府、知县更是难为尽数,并有巾帼人才,如契学公夫人王氏,著有《绿窗诗草》,并有作品被编入《费县志?艺文》。还有潢公之女、道光年间沂州地方的著名女诗人宋兰华(《临沂县志?女传》也记其“好读书、优诗才,有《咏兰轩诗草》)等。
杭头村前,至今还有崇祯皇帝为当时都御史鸣梧公,抗清兵侵入京城督守德胜门有功,死后而为敕命所建的祠堂,正殿旧有崇祯亲笔题写的《清修介节》匾额(已在十年“浩劫”中毁),门前原有石狮对立,门前影壁上雕着二龙戏蛛,影壁前并有专为崇祯帝饮赐“御祭一坛”而设的广场,亭楼两边的雕刻楹联是:“翰院家声传百代,中丞世第振千秋”,横额为“东林家风”。
在当时的祖茔内,不仅葬着众多的琅琊宋氏的多名成名人物,如纬公、梯公等,而且还有众多的名人墨客,为其题写的碑文和楹联等,其中,梯公的碑文为明天启时礼部侍郎,著名文学家公鼎撰书;日就公、日振公的碑文为万历进士四川按察使王守正之孙崇祯已卯(1639)副榜贡生王用樊撰写。而另一墓碑碑文更为启我杭头宋氏文化之蒙的罗先生的(资料记其为江浙吴门贤士,自远来杭头至死未归),由清末贡生仲熙为其雕刻,至今还在。
现在的杭头村,共有人口一千一百多人,土地面积一千五百二十八亩,主要收入来源于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特别是蔬菜种植,占人均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加之一部分务工人员长年在外,全村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二零零七年,达到了六千多元,提前迈向了小康。
只是今日茔址虽在,但旧迹殁尽,除了在林地旧址上建起的学校,便只有唯剩下的一棵枯干的老柏树,在诉说着那些古老而沧桑的历史。
琅琊宋氏名人(部分)鸣梧公介绍宋鸣梧,字泰侯,号泰斗,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印王山村人,生于万历四年(1576年)九月十七日,病逝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 宋鸣梧不满二十岁就得中秀才,二十四岁考取举人。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七月,七试不第的父亲(宋日乾),在北京参加完由万历皇帝主持的“廷试”后,不幸突发眼疾病逝在河北新城县(今高碑店市)的一个小旅馆里。他赤足千里将父亲接回后,守墓三年,后继母去世,他再次守墓三年。
万历四十三年(1618年)三月,继母的守孝期刚过不久,宋鸣梧便参加了当年由皇帝主持的“廷试”,并以优良的成绩得中进士。随后,他便被安排在刑部实习。1620年初,被授予行人司行人。
天启(熹宗)二年(1622年),宋鸣梧接受朝廷的命令,赴凉州执行平乱任务。
天启四年(1624年)春,凉州叛乱平息后,宋鸣梧被授“行人”衔。
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在断然回绝了魏忠贤等人的拉拢和腐蚀后,宋鸣梧回到了自已阔别五年之久的故乡临沂。
天启八年(1627年)春,宋鸣梧在休假长达两年多之后,回到了京城。当他听说了杨涟、缪昌期和左光斗的悲惨遭遇后,失声痛哭,义愤填膺,当即决定上书弹劾。在宋鸣梧对魏客一伙的斑斑劣迹,当庭慷慨陈词和执意上奏时,气的天启皇帝怒不可遏,顺手抓起龙案上的御砚便向其砸去,但侥幸竟被其接住。随后,不久便被魏忠贤一伙以主持乡试为名,将其派往万里之遥的贵州。并在乡试结束后的回京途中,又直接勒令其回乡休养,伺机予以处治。
天启八年(1627年)的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懋德殿病逝后,思宗朱由检(崇祯)在皇极殿即位。宋鸣梧在朋友的推荐下,也同一大批遭魏阉一伙迫害,而被削职和流放的官员一起被召回,并由行人司行人改任兵科给事中,诰封征士郎,不久又被提拔为兵垣(都给事中)一职,并在对魏阉一党的“彻底清查”中,专门负责魏忠贤家产的清查和处理事务。因其在查抄中,清正廉洁,一丝不苟,深得崇祯皇帝的赏识。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下旬,于奉天(今沈阳)称帝的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怀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南侵,作为守城的统领,宋鸣梧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首先与镇远侯顾肇迹并肩在城墙上指挥作战,号召将士们严把死守德胜门。战斗中,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间歇时,他运筹帷幄,及时向朝廷建言献策,并紧急制定了攻守防御的“十项策略”,敬献崇祯皇帝。崇祯极为重视,先后两次在紫禁城的平台召开御前会议,听取宋鸣梧的守御方略,并与内阁大学士何吾刍,翰林侍读姚希孟、丁进、文震孟等,专门进行商讨和研究,随后予以采纳和实施,战事结束后被加奖服俸一级。随后,便被派往安徽持节封藩,回后再次被升为吏科左给事中和独掌本科大印的都给事中。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针对当时内忧外患、清军不断侵袭和军队人心不稳的状况,宋鸣梧被派往内阁首辅大臣周延儒的军队中做监军,协助周延儒整顿军纪,鼓舞士气,以御外患。来到军队后,他首先组织将士们,利用关外山高路险的有利地形,不断在山间峰口派兵设伏,连连打得来犯清兵,丢盔弃甲,狼狈逃窜。通过几次漂亮的伏击战,宋鸣梧带领明军便有力地打击了清兵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他慢慢地发现周延儒这个颇受崇祯皇帝恩宠的朝廷重臣,竟然也是一个专横跋扈、贪污枉法与大清关系暧昧的奸滑之徒。他一时痛心疾首,伤心万分,当即决定密奏朝廷,予以弹劾。但不知怎么,竟被周延儒察觉。气急败坏的周延儒,暴跳如雷,当即指使手下人反咬一口,并利用朝廷内外的死党和手中的权利,无中生有地对宋鸣梧进行栽赃和责难。崇祯也一时难分事非,面对重权在握的周延儒,为了顾全大局,只有一纸诏令将宋鸣梧贬为河南按察司照磨(文书一类的职务,从八品),调离京城。
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当时与周延儒同样专权乱政的内阁次辅温体仁,为了争得首辅的权利,而唆使刑科给事中陈赞化,以周延儒“招权纳贿”和污蔑皇帝是“羲皇上”(伏羲氏以前的远古部落的一位平庸无能的领袖)为名,上书弹劾周延儒,并找出了众多的证人作证,致使周延儒无法抵赖。被迫提出辞职,十分狼狈地回到了他的老家——江苏宜兴【其后,在温体仁垮台八年后,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再次被起用,崇祯十六年(1643年),被赐自缢而死,并被锦衣卫用铁钉钉住脑门,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
周延儒垮台两年后,已在南京升任尚宝司卿(正五品)的宋鸣梧被再次召回北京,于1635年3月,授予都察院协理院事和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同时被诰封为中顺大夫。
上任新职后,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实际状况,宋鸣梧先后提出了各种重塑朝廷威望和形象、彻底纠正和消除魏忠贤和周延儒之流的恶劣影响、尽快恢复经济和百姓信心等一系列主张和措施,并严格掌握各种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清正廉洁和忠心报国的典型事例,彻底改变和纠正了百姓对朝廷的误解和认识。这在国家百废待兴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崇祯初年,无疑起到了不小的凝聚和稳定作用。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工作才能和大公无私、为国为民不遗余力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赞誉。
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宋鸣梧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北京府邸,享年只有六十岁。
宋鸣梧逝世后,齐鲁大地的官员和绅士,无不敬仰他的品德和行为,纷纷联名上书,恳求朝廷予以旌表,并请求为其修庙祭祀。
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和同僚挚友,更无不对宋鸣梧的逝世深表痛惜,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表达自己对一位“忠孝两全”之士的敬仰和怀念。一时,众多的以吟咏和歌颂宋鸣梧的“忠孝两全“为题材的诗歌和文章,纷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部分后被收录在由时任吏部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的费县人张四知写序的《咏忠孝录》一书中(已失传),但有一部分收录在《琅琊宋氏家谱》中的作品,被保存了下来】。其中便有时任吏部考功郎中、后任吏部尚书的徐石麒;时任刑部右侍郎、后升左侍郎的张承诏;时任大理寺卿和南京工部右侍郎、后升任刑部尚书和明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画家和诗人的甄淑;时任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政论家和诗人,后在家乡上海抗清保家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侯峒曾;明代著名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历任光禄寺少卿的俞彦和日照人曲靖府知府焦润生等人的诗词和文章。而俞彦的一首《余夙承公忘分之雅情见乎》五言诗,还被收录在《临沂县志·艺文》中。随后,宋鸣梧被崇祯皇帝追封为正义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恩准其“神牌”安放在“乡贤祠”(官办的祠堂)中予以祭拜,并赐“玉祭一坛”和“清修介节”匾额一块,以褒扬里门。
之后不久,宋鸣梧的“神牌”和塑像,又被安放在临沂城中新建的“忠孝祠”中,与王祥、王览、颜杲卿、颜真卿和曾子并称“贤人”,同祠供奉。
崇祯七年(1634年)就任沂州太守的王崇显,也在其后所撰写的《改建忠孝祠升三贤记》(《沂州志·艺文》)中,对宋鸣梧作了很高的评价。
宋鸣梧知识渊博,特别是古文造诣颇深,他的古文作品,大都写得瑰丽多彩,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和同时代的文学家李攀龙齐名,他的作品多数以抒怀为主,而且感情真挚,由感而发,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现存《沂州志》和《临沂县志》中的《琅琊文社序》、《重修官桥记》、《观察沈公平乱记》、《张宋两氏新创大冶义仓碑记》、《琅琊生祠记》等,共有九篇之多,是临沂史志中古人作品被选编最多的人。
宋鸣梧的作品颇丰,不仅有诗集《琅琊集》还有《家传纂言》(今藏于国家图书馆古文库,共四卷〈刻本〉)、《羲易集成》、《四里纂言》、《漫录纂言》、《诸子》等文集,并在当时都曾被刻版印刷,广泛流传于世,只是现今大都失传。另外,他还有好多文章散见于其他史集中。
宋鸣梧的“忠孝”思想和非凡行为,对他的子孙和后代们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子孙中,不仅出现了儿子辈的宋之普同样为其赤足千里守孝三年、宋之韩为母(在台州朵避战乱时去逝)赤足千里的惊人之举,而孙子辈的宋念祖【宋之普长子,(清)直隶知州】、宋瞻祖、宋成立【(清)江苏宝应县令】、宋名立【(清)四川达州知州】等,也都是些清正纯孝、名声不错的官吏;而且还有更晚辈的宋澍【(清)江南道、京几道监察御史】、宋潢【(清)司洊擢郎中,兼军需局钱法堂、现审处则例馆】、宋开勋【(清)河南郾城县令】、宋献章【(清)扬州知府】等,也都各有千秋,有口皆碑,造福一方。其在《沂州志》和《临沂县志》中均有记载。之普公介绍宋之普,字则甫,号今础,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贾庄乡长新桥村人,临沂明末五贤之一的贤人、东林党重要成员和古文家——宋鸣梧(《临沂县志》、《沂州志》和《临沂市志》均有记载)之长子,崇祯丁卯举人、戊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佥都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南明“监国”政权朱以海的首辅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后降清,被授常州太守,诰封中宪大夫。
宋之普生于万历壬寅(1601年)正月二十三日寅时,卒于康熙已酉(1669年)十一月三十日午时,享年六十八岁。
宋之普少年时,便胸怀大志,勤奋好学,19岁入学,26岁中举人,第二年便中进士,随后选入“词垣”,由庶吉士授礼科给谏,历兵刑二科,晋升到都给事中,后升为太仆寺少卿、都察院检都御史和户部左侍郎。因其深受父亲宋鸣梧的影响,一直是一个行善积德、上行下孝之人。特别是父亲在京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哭得口吐鲜血,连水都不能下咽,但因母亲邵氏还在,唯恐母亲伤心过度,只好强忍着悲痛。在扶着灵柩回家时,从北京到临沂,千里迢迢,但他像父亲对待祖父一样,赤足跋涉,一路豪哭,无不令路人憾动。把父亲接回家后,为了尽孝,他“泣不见齿,寝不入室,蔬食饘粥”,整整在墓旁为父亲守孝三年。在升任户部左侍郎之后,因看到母亲邵氏年事已高,时常生病,又不能迎接到京城去赡养,他便毅然决然地辞职回乡,在临沂城北的家中学习古人专心孝道。
这时,正是明朝末年,战事不断,大批逃难者纷纷涌到临沂城,宋之普慨然在临沂城南关支起大锅施舍粥饭,以此搭救了无数条生命。而平时受其接济者更是不计其数。
宋之普暮年,虽身处“户庭,而心时时怀利济”,每年都会捐钱捐粮,救济灾民。据记载:“乙亥之秋(1659年),大兵南出,公上豆三千石……戊甲六月(1668年),地适大震,沂州雉堞尽颓,公捐万工粮以助修筑……巳酉春(1669年)复出米六百石以赈灾……”而对待乡邻亲戚,他也是“……鲜弗诚敬备至,尤笃首足之爱,而抚兄弟子有如己子,且仁慈为心,视万物为一体……” 因此,被王崇简称之为:“渊才弘茂、雅度亮节、恣性贞实、显允令德、才优底慎、绩著循良、悬车乐道、为善于乡……”
宋之普去世后,沂州不论是官员绅士还是平民百姓,更无不悲痛和惋惜,纷纷向政府请求,将公的神牌供俸在乡贤祠中,随时供人们予以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