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皿生产技术
图书信息书名:《玻璃器皿生产技术》[1]
市场价:¥49元
作者:刘新年 刘静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市日期:2007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376页
ISBN编号:978-7-5025-9518-0
内容简介本书在简要介绍玻璃器皿发展史、分类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器皿玻璃的性能、原料、化学组成、配方与性能计算,并对玻璃器皿生产的过程,包括配料、熔制、成形、应力与退火、加工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还介绍了玻璃器皿装饰和造型设计、制品缺陷和器皿玻璃性能测定方法与标准的相关知识。
读者对象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硅酸盐工程、无机材料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玻璃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使用参考。
前言玻璃器皿制品与其他材质的器皿比较,由于具有透明和富有光泽的独特性质及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玻璃器皿制品的需要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对其质量和档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玻璃器皿行业基础较差,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出口为主的玻璃器皿生产企业才得以迅速增加,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产品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玻璃器皿产品目前出口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有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欧盟、中东等国家或地区,国际市场前景尚好,具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一批以外贸、生产一体化形式的玻璃器皿企业,为我国玻璃器皿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它们无论在市场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给玻璃器皿行业注入了活力。
面对今天玻璃器皿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从业于玻璃器皿的人越来越多,但关于这方面的专业书籍较少。为满足大家对玻璃器皿制造知识的学习和对技术的掌握,便于玻璃器皿生产技术的交流,编者结合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实践,从器皿玻璃的性能、组成和生产技术方面编写了这本书,其目的在于共同学习和提高。在编著的过程中,由于这方面的资料较少,在有限的范围内吸收了一些近年来发展的先进技术,提出了玻璃器皿今后的发展方向,仅供大家参考。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方面只能阐述到一定深度,考虑到面向玻璃器皿企业使用,在玻璃结构理论和有关计算方面没有进行过多的论述,读者如需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可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材使用,也可供玻璃器皿生产企业管理者、营销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读者可以借助本书快速、简便地从中获得所需的技术信息。
本书由陕西科技大学(原西北轻工业学院)材料学院刘新年主编。全书共分为14章,其中第11章和第12章由陕西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刘静编写。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玻璃器皿分会的鼓励和承德华富玻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有关企业的支持,特别是袁怡松教授、崔茂林教授、周忠慎教授、李启甲教授、陈国新教授、朱正华教授给本书的编著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高淑雅、赵彦钊、贺祯、郭宏伟在编写过程中给予了较大帮助,同时书中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在此编者一并深表感谢。限于编者水平有限,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关于玻璃器皿的发展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读者可把问题反馈给编者,编者借助陕西科技大学玻璃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以生产技术问题解答形式编写成册与大家见面。浮法玻璃的发明人阿里斯泰尔·皮尔金顿讲得好,“玻璃和玻璃工业的未来,取决于继承我辈的人们对玻璃及玻璃工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这些人们如何进行培养。”玻璃器皿的制造是一门艺术,创造它的人们可称为艺术大师,让我们共同热爱它吧!
编者
2006年4月
目录第1章 绪论
1.1 玻璃器皿的发展史
1.1.1 天然玻璃和玻璃的发现
1.1.2 国外玻璃的发展
1.1.3 中国玻璃的发展
1.2 玻璃器皿的分类
1.2.1 按用途分类
1.2.2 按功能分类
1.2.3 按制造方法分类
1.3 玻璃器皿的未来
1.3.1 绿色器皿玻璃组成
1.3.2 器皿玻璃原料
1.3.3 器皿玻璃熔化
1.3.4 玻璃器皿造型
1.3.5 器皿玻璃生产设备
1.3.6 生产技术管理
第2章 器皿玻璃的性能
2.1 玻璃态的特性
2.1.1 透明及各向同性
2.1.2 玻璃无固定的熔点
2.1.3 玻璃的亚稳性
2.1.4 玻璃变化的可逆性
2.1.5 玻璃的可变性
2.2 器皿玻璃的性能
2.2.1 热膨胀系数
2.2.2 热稳定性能
2.2.3 折射率和透光率
2.2.4 玻璃机械强度的基本概念
2.2.5 化学稳定性
2.2.6 玻璃的析晶
2.2.7 黏度?温度特性(料性)
第3章 器皿玻璃的原料
3.1 器皿玻璃的主要原料
3.1.1 引入二氧化硅的原料
3.1.2 引入氧化铝的原料
3.1.3 引入氧化硼的原料
3.1.4 引入氧化钠的原料
3.1.5 引入氧化钾的原料
3.1.6 引入氧化钙的原料
3.1.7 引入氧化镁的原料
3.1.8 引入氧化钡的原料
3.1.9 引入氧化锌的原料
3.1.10 引入氧化铅的原料
3.2 器皿玻璃的辅助原料
3.2.1 着色剂原料
3.2.2 澄清剂原料
3.2.3 脱色剂原料
3.2.4 乳浊剂原料
3.2.5 助熔剂原料
3.2.6 氧化与还原剂原料
3.2.7 碎玻璃
第4章 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4.1 器皿玻璃化学组成的设计
4.1.1 玻璃化学组成的设计原则
4.1.2 玻璃化学组成的设计程序
4.2 普通无色明料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4.2.1 坩埚窑人工吹制成形玻璃的化学组成
4.2.2 池窑玻璃的化学组成
4.3 普通颜色玻璃的化学组成
4.3.1 钴蓝玻璃化学组成
4.3.2 铜蓝色玻璃化学组成
4.3.3 铬绿色玻璃化学组成
4.3.4 锰红色玻璃化学组成
4.3.5 氧化镍灰色玻璃化学组成
4.3.6 混合着色剂着色玻璃
4.4 稀土氧化物着色玻璃
4.5 红黄玻璃化学组成
4.5.1 硒红玻璃
4.5.2 硒镉红玻璃
4.5.3 硒镉黄玻璃
4.5.4 铜红玻璃
4.5.5 锑红玻璃
4.6 硫碳着色玻璃化学组成
4.7 乳浊玻璃的化学组成
4.7.1 白色乳浊玻璃
4.7.2 颜色乳浊玻璃
4.8 套料玻璃器皿的化学组成
4.9 晶质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4.9.1 铅晶质玻璃化学组成
4.9.2 无铅晶质玻璃的化学组成
4.10 耐热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4.11 特殊器皿玻璃的化学组成
第5章 器皿玻璃配方与性能计算
5.1 玻璃配方的计算与设计
5.1.1 根据确定的玻璃化学组成计算配方
5.1.2 以100份重石英砂为基础时的配方计算
5.1.3 根据给定的玻璃配方计算玻璃的化学组成
5.1.4 根据给定的摩尔分数计算质量分数
5.2 玻璃性能计算
5.2.1 玻璃热膨胀系数的计算
5.2.2 玻璃密度的计算
5.2.3 玻璃抗张强度和耐压强度的计算
5.2.4 玻璃硬度的计算
5.2.5 玻璃比热容的计算
5.2.6 玻璃黏度的计算
5.2.7 玻璃熔化温度的计算
第6章 器皿玻璃的配料
6.1 玻璃器皿生产工艺
6.2 配合料制备工艺
6.2.1 排仓配料工艺
6.2.2 群仓配料工艺
6.2.3 双排仓配料工艺
6.2.4 半机械配料工艺
6.2.5 手工配料工艺
6.3 配合料的称量
6.4 配合料的混合
6.5 配合料的粒化
6.5.1 配合料的成球原理
6.5.2 影响球粒产量和质量的工艺因素
6.6 配合料的输送与贮存
6.7 原料的管理
6.8 配合料的质量要求与控制
6.8.1 配合料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6.8.2 配合料的水分
6.8.3 配合料的气体率
6.8.4 配合料的均匀度
6.8.5 配合料分层控制
6.9 配合料的质量检验
6.9.1 化学分析检验
6.9.2 配合料均匀度检验
6.9.3 配合料水分检验
6.10 配合料均匀度测定
6.11 配合料的除铁
6.12 配料设备
6.12.1 混料设备
6.12.2 称量设备
6.13 器皿玻璃原料采购与技术要求
6.14 常用玻璃原料简易鉴别
第7章 器皿玻璃的熔制
7.1 玻璃的熔制过程
7.1.1 硅酸盐形成阶段
7.1.2 玻璃的形成阶段
7.1.3 玻璃液的澄清阶段
7.1.4 玻璃液的均化阶段
7.1.5 玻璃液的冷却阶段
7.1.6 影响玻璃熔化的因素
7.2 玻璃熔炉概况
7.2.1 坩埚炉
7.2.2 池炉
7.2.3 电熔炉
7.3 硒硫化镉玻璃的生产
7.3.1 着色机理
7.3.2 基础玻璃组成
7.3.3 原料的选择与配料
7.3.4 熔制工艺
7.3.5 生产问题分析
7.4 乳浊玻璃的生产
7.4.1 乳浊玻璃的分类
7.4.2 乳浊玻璃形成的机理
7.4.3 乳浊玻璃的生产工艺特点
7.5 硫碳着色玻璃的生产
7.6 铅晶质玻璃的熔制
第8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成形
8.1 玻璃成形的理论基础
8.1.1 玻璃黏度对成形的作用
8.1.2 玻璃表面张力对成形的作用
8.1.3 相关性质对成形的影响
8.1.4 玻璃的成形制度
8.2 玻璃器皿的成形方法
8.2.1 人工吹制成形
8.2.2 自由成形
8.2.3 艺术玻璃的成形方法简介
8.2.4 离心浇注法成形
8.2.5 压制法成形
8.2.6 压吹法成形
8.2.7 机械吹制成形
8.2.8 高脚酒杯的成形
8.3 玻璃成形模具
8.3.1 玻璃模具分类
8.3.2 模具材料要求
8.3.3 模具材料种类
8.3.4 模具的检查
第9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应力与退火
9.1 玻璃制品中的应力
9.1.1 玻璃中的热应力
9.1.2 玻璃中的结构应力
9.1.3 玻璃中的机械应力
9.2 玻璃制品中应力的检查
9.2.1 应力测量原理与计算
9.2.2 应力的测量与设备
9.3 玻璃器皿的退火
9.3.1 玻璃的退火温度
9.3.2 玻璃器皿制品退火过程
9.3.3 玻璃制品退火曲线的计算
9.3.4 制品退火的有关问题
9.3.5 玻璃制品退火炉
9.3.6 退火炉的发展方向
9.4 玻璃器皿制品的破裂
9.4.1 玻璃制品的破裂机理
9.4.2 套料制品的破裂
9.4.3 套料制品的应力检查
9.4.4 制品破裂原因分析与判断
第10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加工
10.1 玻璃器皿制品的爆口
10.2 玻璃器皿制品的磨口
10.3 玻璃器皿制品的抛光
10.3.1 机械抛光
10.3.2 化学抛光
10.3.3 火焰抛光
10.4 玻璃器皿制品的烘口
10.4.1 圆盘式烧口机
10.4.2 带式烧口机
10.5 玻璃制品的切割与钻孔
10.5.1 切割
10.5.2 钻孔
10.6 玻璃器皿制品的钢化
第11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装饰
11.1 玻璃制品的彩饰
11.1.1 基础釉的化学组成及要求
11.1.2 基础釉的制备
11.1.3 色料的制备
11.1.4 彩釉料的制备
11.1.5 彩釉的应用
11.1.6 彩釉的烧成(烤花)
11.2 玻璃制品的刻花装饰
11.2.1 机械刻花
11.2.2 等离子弧刻花
11.2.3 激光刻花
11.2.4 喷砂雕刻
11.3 玻璃制品的化学装饰
11.3.1 化学蚀刻装饰
11.3.2 化学蒙砂装饰
11.4 彩虹和描金装饰
11.5 扩散着色装饰
11.5.1 银黄扩散装饰
11.5.2 铜红扩散装饰
11.6 其他装饰方法
第12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造型设计
12.1 玻璃器皿制品的造型设计
12.1.1 实用造型
12.1.2 艺术造型
12.1.3 需要注意的问题
12.2 玻璃器皿制品的设计基本要点及原则
12.2.1 功能
12.2.2 外观
12.2.3 适用性
12.2.4 便利性与安全性
12.2.5 语意表达
12.3 玻璃器皿制品的时尚性
12.3.1 简洁和抽象
12.3.2 流线型
12.3.3 色彩与绘画
12.3.4 科学创新性
12.4 玻璃器皿制品的形态构成
12.4.1 变化与统一
12.4.2 形象的重复
12.4.3 整体的韵律
12.4.4 对比与调和
12.4.5 对称与平衡
12.4.6 形象的特异
12.5 玻璃器皿制品的系统设计
12.5.1 人因方式设计
12.5.2 绿色设计
12.5.3 非物质设计
12.5.4 感性设计
12.6 玻璃器皿制品造型的设计程序
12.6.1 玻璃器皿制品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12.6.2 初步设计——确定目标
12.6.3 深化造型设计——逐步完善
12.6.4 设计效果图——形态功能展示
12.6.5 模型——最后定案
第13章 玻璃器皿制品的缺陷
13.1 玻璃中的气泡
13.1.1 气泡的产生原因
13.1.2 气泡缺陷的判断与检验方法
13.2 玻璃中的结石
13.2.1 结石的来源分析
13.2.2 结石的检验
13.3 玻璃中的条纹和节瘤
13.3.1 玻璃中条纹产生的原因
13.3.2 表面张力对消除条纹的作用
13.3.3 条纹的检验
第14章 器皿玻璃性能测定方法与标准
14.1 测定方法
14.1.1 玻璃热膨胀系数测定方法
14.1.2 玻璃的热稳定性测定方法
14.1.3 玻璃密度的测定方法
14.1.4 玻璃软化点的测定方法(自重伸长法)
14.1.5 玻璃透光率的测定方法
14.1.6 玻璃折射率的测定方法
14.1.7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14.1.8 玻璃退火温度的测定方法(偏光仪法)
14.2 玻璃器皿标准
14.2.1 机压玻璃杯(ZBY 22002—1986)
14.2.2 人工吹制玻璃杯(ZBY 22003—1986)
14.2.3 英国晶质玻璃标准
14.3 玻璃及玻璃器皿术语定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