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大学
学校概况宜春大学高安校区位于全国闻名的基础教育强市高安市。2005年2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高安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宜春大学,成为宜春学院高安校区,同时撤销高安师范学校建制。由此,高安师范学校的办学又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校区环境优雅秀丽,与南昌高校比邻,距省城仅45分钟车程;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现代教育教学设施完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56万元,图书15.3万册,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电子阅览、多媒体、语音、绘画、艺术设计室、钢琴、电子琴、练功、体操房、演奏厅、大礼堂和教育实习基地、数控实训基地、模具实训中心等各类教学场地。围绕学科建设,校区还将进一步加大投资进行软硬件建设,力争使校园面貌、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得到稳步改善和提高。
校区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师齐全,专任教师145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3人),正副教授57人,14名省学科骨干教师,有两人次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中师奖,有多人次曾获国家、省、市“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优秀称号。自1983年以来,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论著120余部,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作品300余篇,参赛论文和作品获国家级奖百余人次。学校现有全日制教学班47个,在校生2008人,其中大专生606人。专业设置校区目前已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初步确立了以培养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师资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多层次并举办学、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的基本定位。依据这一定位,校区围绕教育、文学、经济、工学及管理五大学科门类,开设有英语教育、应用英语、学前教育(双语)、初等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社会体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市场开发与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网络系统管理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16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和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生,颁发宜春学院文凭。
校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下,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配置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力求在就业市场上打造有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就业渠道,确保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高安校区教职员工必将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紧紧围绕“改革、转型、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宜春学院为坚强的后盾,在校区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构建一个有特色、重品牌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开辟校区发展历史新篇章,续写校区新的百年辉煌!文化底蕴高安自古为“儒学昌盛之地”,兴学重教风气兴盛,人言“小城高安举人多”,《资源通鉴》编撰者之一的刘恕,奠定普通话基础的《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得清,三朝“帝师元老”朱轼、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吴有训都诞生于这里。
高安校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的“郡学”,明代在郡学基础上建“筠阳书院”,筠阳书院经明、清数百年后,因年久失修,几经兴废,到清初即将坠毁,而且因面积狭小,在“康乾盛世”的清乾隆二十四年,即1759年,由瑞州知府杨仲兴徙迁于府衙后凤山侧,并为之更名为“凤仪书院”.1906年4月,清政府将高安进修书院改设为高安师范传习所,之后,高安师范的校址便在凤仪书院旧址之上办学至今。抗战时,学校曾名为“高安乡村师范”,1946年定名为“江西省国立高安师范学校”。1949年下半年江西省教育结构调整时更名为江西省高安师范学校,是南昌专区18个县市中唯一保留的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是一所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盛誉的老校。
千年的办学历史,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百年的师范教育,铸就着世纪的创业功勋。学校多次荣获 “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先进校”等荣誉称号。近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世界级的医学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等精英人才,学校先后培养了3万多名合格的毕业生,培训在职教师和教育工作管理人员5000余人,通过江西师大、江西教育学院联合办学的途径共培养了1368名大专学员。从2001年始,又依托宜春学院招收“3+2”大专学制学生,培养大专学历的小学骨干教师,为我省尤其是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