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五十三参
简介《正法眼藏五十三参》又名《儿女英雄传》、《金玉缘》、《日下新书》。作者燕北闲人,原名文康,清代小说家。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梅庵,号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在世,生卒年不详。其祖父是大学士勒保,曾任理藩院郎中,徽州知府,后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勒保出身显贵,早年家世盛极一时;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以至于家中物品变卖殆尽。文康当时独居一室,仅有笔墨相伴,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便以警教式的理想化笔触,撰写完成了长篇白话小说《正法眼藏五十三参》。作品宣扬了旨在维护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道德风范,明确显现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然而作品亦有可取之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丑恶现实,揭露了封建官场政治的黑暗,展示出晚清时代科举、礼仪及市井民俗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真实情况,描绘了若干满族生活的特有场景。作品娴熟的应用北京口语,并采用评话的方式,绘声状物,生动感人,遂能广泛流传于世。
内容《正法眼藏五十三参》主要描写的是旗人青年公子安骥同侠女何玉凤和张金凤的姻缘故事。清时康雍年间,“醇儒”安学海在垂老之年出任河工知县。因性情耿直,不善于逢迎上司,为上司河台所奏参,革职拿问带罪赔修。其子安骥闻讯筹金往救,途中被两骡夫骗至荒山,误投能仁寺,险遭凶僧杀害,幸亏立志为父报仇的侠女十三妹弹杀凶僧,始免于难。同时获救的有村女张金凤及其父母。十三妹做媒,将张金凤许配给安骥,并解囊赠金,借弓退寇,使安骥一行人平安到达淮安。此时安学海的案情,已为钦差查清,冤屈得以昭雪。但安学海经过这一场宦海风波,弃官不做,以“还弓取砚”的线索找到十三妹。得知十三妹乃友人之女何玉凤,因父亲被大将军纪献唐所害,遂携母避祸,并立志报仇。但此时纪已获罪被处决。安学海由江湖豪侠邓九公引导,得以见到十三妹。十三妹见母亲病逝,仇人已死,决意出家。安学海以伦常大道,并与邓九公等人苦心计划,终于使何玉凤改变主意,嫁给安骥。安骥得父母教诲及金玉二妻激励,锐意功名,先后以第六名中举,一甲三名探花及第,钦派山东观风整俗使。少年得志,二妻俱有孕,又得长姐儿为妾。以后,安骥“政声载道,位极人臣”,安学海也“寿登期颐,子孙荣贵”。评价《正法眼藏五十三参》属于拟话本,小说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情节丰富曲折,起伏跌宕,环环相扣,悬念极强,铺垫、伏笔极妙;人物性格鲜活跳脱,极有光彩;结构严谨慎密,完整系统;语言清新流畅,幽默通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外学者评语胡适:“旗人最会说话,前有《红楼梦》,后有《正法眼藏五十三参》,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
鲁迅:“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况与曹雪芹颇类。”
【日】太田辰夫:“此小说应当说是满族文学的代表,它充满了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