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店村

一、地理位置坐落在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寺庄乡的东北部,

全村地处黄河故道,与寺庄乡的邱辛店、岳村集、及西邵乡的五花营、侯古宁甫、运古宁甫相邻。距南乐县城8公里,东临106国道1.5公里,南距安济公路6公里,侯齐路穿村而过。该村现有人口2168人,560户,耕地2550亩,支村两委成员8人,党员54名。2006年4月该村被确定为“濮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五好党支部”等。新农村建成区面积0.4125平方千米(其中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50米)。主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及其豆类等农作物;有草辫、手编等工艺品。
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地貌系中国第三级阶梯的中后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较为平坦,自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海拔一般在48~58米之间。
全名
王洪店村(Wang Hong Diancun )
村委会驻村南王洪店村小学旧址
人口
约2168人皆汉族
方言
南乐方言(河南话豫东方言)。南乐方言属汉语华北官话中的中原官话,接近普通话。
区号
0393
邮编
457403
行政类别
行政村
行政代码
410923206206
历史沿革
王思义在明朝从山西运城移民到此建立王洪店村至今约500年左右,沿用至今。
二、气候环境王洪店村位于中纬地带,常年受东南季风环流的控制和影响,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晴冷少雨雪。光辐射值高,日照率为60%,属河南省日照及辐射量三大高值区之一。能充分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年平均气温为13.3℃左右,曾出现过的极端最高气温达43.1℃,极端最低气温有-21℃。无霜期一般有20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0毫米左右。
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在村西规划出工业园区,以企业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运行。一是投资300万元,创建“千头肉牛”养殖场一家,饲料已青贮8000立方。目前,全村肉牛存栏900头,养殖户100余户,并带动了全村养猪专业户20户,生猪存栏1400头,出栏1500头,逐步走向“基地化建设,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二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投资20万元,新建占地4亩的活性木 炭厂一家;新建木器加工厂一家,安置闲散劳动力70余人。

截至目前,该村“三横九纵”街道规划已经成形,其中中心街道宽12米,其他街道宽10米,新硬化街道8公里,12条街道全部整修完毕;该村的规划建设面积是10万平方米,设计住宅560套,住宅区、功能服务区、市政区、企业区已经全部规划到位,2009年拆迁户287户,新建住宅户150户,新建住宅户已达460户,建设率达到了82%。投资10万元新栽街道绿化树木4000棵,整修临街墙面14600平方米。
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45万元,对校舍进行了扩建和建设,完成了村小学建设任务。二是深入开展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了普法教育,“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青年、好子女”的“五好”评选活动,并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析会”、“禁 赌 协会”,使群众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兴办公益事业,方便群众生活。⒈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全村土地进行了统一界方、调整,整修生产路10000米,完成了村浇水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⒉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该村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推动人口和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该村连续几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施“五通、五改、五化”(通路、通电、通网络、通电话、通电视;改厕,改水、改路、改灶、改房;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协调资金10万元,新建沼气池100座,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争取资金10万元,完成村“人畜饮水”建设任务,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目前,该村道路畅通,教育网络健全,电话普及率达80%,街道整洁卫生。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企业展示南乐县洪发肉牛繁育合作社

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现有职工20人,其中技术人员7人,现存栏母牛600头,肉牛100头,年出栏1000头,年产值700万元,年利润100万元。主营业务为母牛繁育和肉牛育肥,产品方向为夏洛来、西门塔尔2代。近年来,合作社与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南乐县畜禽改良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已委托培养畜牧养殖专业技术人才50名,推广科技成果7项,引进新技术、新产品1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5%。
项目创新性内容:建立西门塔尔牛选育中心,进行种牛的胚胎和冻精的产业化生产,力争达到年改良黄牛万头次以上。
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育肥牛平均日增重1000克以上,18-22月龄宰前活重550千克以上,屠宰率达到60%。净肉率达到50%。?
产业化转化程度及可实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南乐县是河南省畜牧强县,常年肉牛存栏15万头左右,通过本项目的实施,3-5年内,力争改良黄牛10万头次,进一步提高肉牛品质,逐渐打入国内高档牛肉市场,对扩大就业,保证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着主要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四、地方特产

扫帚本村地处黄河故道,自古就有种植扫帚的传统。现已利用废塘、路沟、沙地为主的500亩扫帚种植基地,种植扫帚60多万株。远销郑州、济南、北京、沈阳等地,年实现效益100多万元。
草辫、手编[侠植荼鑋破防酚凭谩2荼枋悄侠置芗痛臣彝ナ止ひ罩破罚救娼阅堋C魍蚶昙洌嗣蔷屠寐蟾讶崛推け⑸字誓鄣挠诺惚嘀萘朴腥⑽濉⑵摺⒕拧⑹还芍帧G迩∧昙洌荼枭敕笔ⅲ吻炷昙渖蕉持萑耸紫仍诤趴璞枳匀扑陌灼吖苫ㄔ膊菸曜际展杭庸ぁ7稚纤幕副琛⒅兴幕г缺琛⑾滤�户粗辫十二个档次,分为挑辫、拐辫、熏辫、打包四道工序,由县西元村镇码头上船,沿卫河北上直达天津口岸,转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道光十二年南乐举人朱光斗《竹枝词》曰:“不织丝棉不绣花,草莛包里有生涯,金绦万挂龙麟细,都出寻常百姓家”,反映了草辫生产的繁盛和工艺的精湛。民国九年,国际草辫市场供不应求,上四户细辫每盘售铜钱两吊,中青女性日掐五盘,可换小麦30市斤,这一变化强烈刺激了草辫发展,县内辫庄林立,仅城内就有4家。
新中国建立后,草辫再度振兴,六十年代远销波兰、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1978年后,数十家个体或联户应运而生,1984年全县经营额达七十余万元,并由原来半成品向再制品转化,再制品生产也由原来纯消费型向半享受型的工艺美术品过度,图案绚丽多彩,形象美观新颖,近年上市的礼帽式大沿帽,款式时髦,尤为消费者青睐。
五、荣誉称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6.04、
市级“文明村” 2008、
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村” 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