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总司令部
概况剿匪总司令部,国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准备进行对中国共产党实施军事围剿的跨地区、跨建制之高司军事单位。一般简称为剿总。
1937年之前,国共已经展开对决,国民政府在各地设立一连串军事机关,进行剿匪,后因西安事变与抗战停滞,这些军事机关在抗战期间很多都转为对日军作战单位。抗战开始时,国民革命军的指挥机构是按“总部-战区兵团-集团兵团(兵团,路)-军-师-旅-团”,共8级才到战术单位;1940年后简化为“总部-战区-集团军-军-师-团”,6级指挥机构;这极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
1945 年之后,国民政府接收日本占领区,展开与共产党对决的准备,在各地成立了许多政府机构。作为中央政府代表官署、掌握地方军、政权的单位称之为“行辕”,设主任为最高统帅代表,是政治、军事整合的机构。作为跨省区军事区域的指挥单位则为军政长官公署,直接指挥责任区的作战任务,是跨省区的军事机关,其中较著名且维持较久的就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训政时期,若直接由军事委员会指导的单位则称为军事委员长行营。行营是策划、部署、指挥的前进基地,它的设置常因军事行动的需要而变更,例如早期第二次、第三次剿共就是由南昌行营所策划。抗战结束后,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多数行营都改为行辕、军政长官公署、或军事针对性更强烈的剿总,集团军编制则改为绥靖区。“绥靖主任公署”则是省级(战区级)军事机构,“绥靖主任”对于所辖区域党政要务有便宜处置权。“绥靖公署”初设于1931年11 月,最早设立的是驻赣、驻豫、驻鄂绥靖公署。到1937年6月,先后设立了驻赣、驻豫、驻鄂、北平、太原、广州、南宁、驻闽、贵州、冀察、豫皖、滇黔川康、甘肃、西安、江苏等“绥靖公署”。其中,驻赣、北平、甘肃、西安“绥靖公署”设立不久便撤销。因此二战之后的指挥机构理想中应扩编为“总部-行辕(军政长官公署、剿总)-绥靖公署(战区)-绥靖区-兵团/整编军-军(整编师)-师(整编旅)-团”,共8级。
作为第一线指挥、与共产党军队决战的军事单位,则为剿匪总司令部。“剿匪总司令部”是对中共进行武装“围剿”的军事指挥机关。
大体而言,一个典型的剿总下辖若干兵团、警备司令部、绥靖公署、战区以及绥靖区等,层级大体与军政长官公署平行,但在军事战斗中,指挥层级往往比军政长官公署要高。
本文中各剿匪总司令部战斗序列,因当年部队调动、整编、撤销、歼灭频繁,加上战后国军整编与内战同时进行,新旧制度交替之间,制度、称呼与番号混乱,故内容并不完整全面,大体是以三大会战前夕为主。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的剿总1932年4月,国民政府特任何应钦为“赣粤闽边区剿匪总

司令”、蒋介石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这是“剿总”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设于武汉,下辖左、中、右三路军,除左路军“围剿”湘鄂西苏区外,中、右两路军总兵力24个师6个旅30余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蒋介石嫡系部队),负责进攻鄂豫皖苏区,另有4个航空队支援地面作战,主要目标指向共军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何应钦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则指挥江西、广东、福建以至湖南的国军,牵制削弱中央苏区红军的力量,配合北线作战。

1932年7月至1933年3月,以这两个总司令部为指挥机关,发动了对鄂豫皖、洪湖、湘鄂西和中共根据地的全面进攻,史称第四次剿共,中共方面则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第四次剿共结束后,“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于 1933年8月撤销,“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于1935年2月撤销。
第五次剿共之际,共军被迫离开江西,展开长征,到达陕北延安,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继续“围剿”红军。抗战结束后,西北剿总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东北剿总1945年9月1日成立军事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驻

长春、北平、锦州、沈阳,负责二战结束后东北接收事宜,行营设政治委员会及经济委员会,分别办理行政、经济事宜。 东北行营内部设秘书厅及参谋、军务、交通、总务、经理、军法、人事、航警、通信等九处。 1945年10月东北保安司令部成立,设立冀热辽边区司令部,驻地绥中,东北剿总成立后改为秦皇岛,受东北及华北剿总指挥。 1946年8月22日东北行营改称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1947年10月,改主任为陈诚。1947年1月1日内部机构改设主任办公室,第一、二、三、四、总务、经理、军法、新闻等八处。1947年11月1日东北行辕政治、经济委员会合并组成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该会代表行政院处理东北政务,下辖九省二市,对行政院所属部(会、局)设在东北的行政或事业机关给予指导、监督。 1948年1月17日成立东北剿总,驻沈阳,受国防部及东北行辕指导,司令卫立煌,同年6月2日东北行辕撤销,行辕政务委员会按原编制改称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 兵力方面则重新组建了在1947年冬季作战中被消灭的新5军,新编成新8军,使正规部队达到十四个军约四十八万。原华北剿总和东北剿总共同指挥的冀热辽边区司令部,改称锦州指挥所,并划归东北剿总单独指挥,由范汉杰任指挥所主任,指挥第6兵团共四个军十四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十五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重点防守锦州、锦西、葫芦岛,保障东北与华北的联系。卫立煌亲自指挥第8兵团、第9兵团共八个军二十四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三十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周围的抚顺、本溪、辽阳等地,作为防御中心。由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指挥第1兵团两个军六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十万人守长春,牵制解放军主力。辽沈战役前夕,东北剿总已经下辖正规军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总兵力为55万人,指导辽沈战役。1948年11月16日因锦州会战失败,宣布撤销。
总司令卫立煌 副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 铁参谋长赵家骧副参谋长

宋子英, 郝家骏,姜汉卿,袁克征,彭杰高参室主任苏炳文第一处处长宋子英 第二处处长郑一民第三处处长姜汉卿(兼) 第四处处长郝家骏(兼) 总务处处长李万春政工处处长魏鸿绪 工兵指挥官李贤炮兵指挥官杜显信(兼) 通信指挥官胡碧华(兼) 沈阳防守司令官梁华盛(兼) 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兼) 锦州指挥所副主任贺圭 锦州指挥所参谋长唐云山,李汝和
第六兵团司令官:卢浚泉副司令官:杨宏光参谋长:董汉山 第93军军长:盛家兴下辖暂编第18师、暂编第20师、暂编第22师,共9个团 第54军军长:阙汉褰 下辖第8师、第198师、第291师,共9个团 新编第5军军长:刘云瀚下辖第43师 (该师后拨归94军建制) 、第195师、第293师、暂编第60师(后为第184师),共12个团 新编第8军军长:沈向奎下辖第88师、暂编第54师、暂编第55师,共9个团 独立第296师,共3个团 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 副司令官:曾泽生、彭杰如第60军军长:曾泽生 下辖第182师、暂编第21师、暂编第52师,共9个团 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下辖新38师(原属新一军)、暂编第53师、暂编58师,共9个团 第八兵团司令官:周福成参谋长:蒋希斌 第53军军长:周福成 下辖第116师、第130师,共6个团 东北第1纵队、东北第2纵队,共12个团 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参谋长:杨琨新编第1军 军长:潘裕昆下辖第50师、新30师、暂编第57师,共9个团 新编第6军 军长:李涛下辖第159师、新22师、暂编第62师,共9个团 新编第3军 军长:尤天武 下辖第14师、第54师、暂编第59师,共9个团 第49军 军长:郑庭芨下辖第26师、第79师、第105师,共9个团 第52军 军长:刘玉章下辖第2师、第25师、暂编第54师,共9个团 第71军 军长:向凤武下辖第87师、第88师、第91师,共9个团 青年军第207师 师长戴朴,后扩编为第6军,戴朴任副军长代军长 下辖第1旅、第2旅、第3旅,共6个团 新编骑兵司令部 司令官:徐梁骑兵第1旅、骑兵第2旅、骑兵第3旅 沈阳警备司令:胡家骥第39军军长:王伯勋(于10月10日由烟台海运葫芦岛) 下辖第103师、第147师,共6个团 第62军、第92军、独立第95师于10月12日由塘沽海运进抵葫芦岛,与39军、54军一起组成“东进兵团”,司令官:侯镜如
第62军军长:林伟涛 下辖第95师、第151师、第157师,共9个团 第92军军长:侯镜如 下辖第21师、第56师、第142师,共9个团
华北剿总1945年9月国民政府为处理接收事宜,改组李宗仁之

汉中行营,成立北平行营。1946年9月1日,北平行营改组为国民政府北平行辕,李宗仁被委以主任之职,驻北平中南海居仁堂。1947年11月间,蒋介石到北平召傅等开会,合并张垣、保定两个绥靖公署,改组为剿总,司令傅作义,以冀、察、绥、晋北为作战区域,1948年秋天热河亦划入指挥区。1948年5月,北平行辕撤销。平津战役后,随着北平沦陷而结束。
总司令:傅作义
副总司令:陈继承、刘多荃、宋肯堂、上官云湘、邓宝珊、吴奇伟、冯钦哉、郭纵汾
参谋长:李世杰
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文第16军军长:袁朴下辖第22师、第94师、第109师,共9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 第94军军长:郑庭锋 下辖第5师、第43师、第121师,共9个团 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 第62军军长:林伟涛 下辖第95师、第151师、第157师,共9个团

(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 第92军军长:侯镜如 下辖第21师、第56师、第142师,共9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7个团) 第13军军长:石觉下辖第4师、第89师、第155师、第297师、第299师,共15个团 第35军军长:郭景云下辖第101师、新31师、新32师,共9个团; 暂编第2军军长:李士林暂编第3军军长:安春山下辖暂10师、暂11师、暂17师,共9个团,后为第104军 暂编第4军军长:袁庆荣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 第22军军长:左协中下辖第86师、新11旅,共5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3个团) 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 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张垣警备司令:孙兰峰下辖整编骑兵第5旅,整编骑兵第11旅 保定警备司令:马法五
华中剿总1945年10月成立武汉行营,驻武汉,主任程潜,1946年

10月改为武汉行辕。司令白崇禧,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1947年4设立九江指挥部,负责进行大别山清剿任务。1948年3月武汉行辕改为武汉绥靖公署,6月合并九江指挥部升格为华中剿总,支援徐州剿总进行徐蚌会战。1949年4月之后改组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指挥对抗共军的渡江战役。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在武汉沦陷后,撤至湖南、广西,后因所属部队于广西损失过大而撤销。
其辖区部队与防区也常有变动,如:九江指挥所时期以津浦铁路、平汉铁路、淮南、江北一带为作战区域,武汉绥靖公署时期则以两湖、江西、安徽、河南南部为主,长沙绥靖公署成立后,则缩小为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一部为主。
总司令:白崇禧
副总司令: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
参谋长:李品仙
第三兵团司令官:张淦 副司令官:张光玮整编第7师师长:李本一下辖第171旅、第172旅,共6个团,曾为桂系第7军 整编第48师师长:张光玮 下辖第138旅、第174旅、第176旅,共6个团,曾为第48军 整编第58师师长:鲁道源下辖第183旅、新10旅、新11旅,共6个团,曾为第58军 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 副司令官:胡琏整编第3师师长:覃道善下辖第3旅、第20旅、新1旅,共6个团,曾为第10军 整编第10师师长:熊远春 下辖第10旅、第83旅、第85旅,共6个团,曾为第14军 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 下辖第11旅、第18旅、第118旅,共6个团,曾为第18军 整编第85师师长:吴绍周下辖第23旅、第110旅,共4个团,曾为第85军 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 副司令官:杨干才整编第20师师长:杨干才 下辖第133旅、第134旅,共4个团,曾为第20军 整编第28师师长:李勃下辖第52、第80、第192旅,共6个团,曾为第28军 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王凌云副司令官:万式炯整编第9师师长:陈克非下辖第9旅、第76旅、预2旅,共6个团,曾为第2军 整编第15师师长:刘平下辖第64旅、第135旅,共4个团,曾为第15军 第十六绥靖区司令官:霍珂章 副司令官:刘雨卿、李奇中、丁德隆整编第52师师长:倪祖耀 下辖第33旅、第82旅,共4个团,曾为第97军 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 副司令官:赵子立、朱其平 整编第46师师长:谭何易下辖第175旅、第188旅、新19旅,共6个团,曾为第46军 整编第97师师长:马拔萃太原绥靖公署 主任:阎锡山副主任:杨爱源、孙楚参谋长:赵世玲第19军军长:温怀光下辖第68师、暂37师、暂40师,共9个团 第33军军长:韩步洲 下辖第71师、暂38师、暂46师),共9个团 第34军军长:高卓之 下辖第73师、暂44师、暂45师),共9个团 第43军军长:刘效会 下辖第70师、暂39师、暂49师),共9个团 第61军军长:赵恭下辖第66师、第69师、第72师,共9个团 第30军军长:黄桥松 下辖第27旅、第30旅、第67旅,共6个团,曾为整编第30师
徐州剿总驻徐州。1945年10月徐州绥靖公署成立,顾祝同为主任,

1946年由薛岳接任。1947年3月改为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部,纳编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原为1945年10月成立的郑州绥靖公署,1947年3月改为郑州指挥部),顾祝同为司令。1948年6月改组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司令刘峙,指挥徐蚌会战。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李延年、冯治安、刘汝明、韩德勤、孙震
参谋长:李树正
第二兵团司令官:杜聿明 副司令官:邱清泉整编第5师师长:邱清泉 下辖第45旅、第96旅、第200旅,共9个

团,抗战中曾为第5军 整编第70师师长:高吉人下辖第139旅、第140旅,共4个团,曾为第70军 整编第74师师长:邱维达下辖第51旅、第57旅、第58旅,共6个团,曾为第74军 整编第83师师长:周志道下辖第66旅、暂编第49旅、暂编第50旅,共6个团,曾为第83军 第七兵团司令官:黄伯韬整编第25师师长:陈士章下辖第40旅、第108旅、第148旅,共6个团,曾为第25军 整编第45师师长:于兆龙下辖第211旅、第212旅、第214旅,共6个团,曾为吴化文的96军 整编第63师师长:林湛下辖第152旅、第153旅、第186旅,共6个团,曾为第63军 整编第64师师长:刘镇湘下辖第131旅、第156旅、第159旅,共6个团,曾为第64军 整编第72师师长:余锦源下第辖34旅、新13旅、新15旅,共6个团,曾为第72军 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副司令官:陈冰整编第8师师长:李弥 下辖第42旅、第103旅、第166旅、新3旅,共8个团,曾为第8军 整编第9师师长:黄淑 下辖第9旅、第76旅、预2旅,共6个团,曾为第2军 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整编第41师师长:胡临聪下辖第122旅、第124旅,共4个团,曾为第41军 整编第47师师长:汪甲锋 下辖第104旅、第125旅、第127旅,共6个团,曾为第47军 整编第69师师长:胡长青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周磊副司令官:顾锡九、李天霞整编第4师师长:王作华下辖第59旅、第90旅、第102旅,共6个团,曾为第4军 整编第21师师长:王克俊下辖第145旅、第146旅、新7旅,共6个团,曾为第21军 整编第51师师长:王严下辖第113旅、第114旅,共4个团,曾为第51军 暂编第23师师长:王庭滨 下辖暂40旅、暂46旅、暂47旅,共6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3个团),曾为第23军 暂编第25师师长:孙良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衍 整编第2师师长:晏子风前身为第23军 下辖暂40旅、暂46旅、暂47旅,共6个团,46年被裁,48年9月重建 整编第84师师长:吴化文下辖暂12旅、暂14旅、暂15旅,共6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3个团),曾为96军 整编第73师师长:曹振铎下辖第15旅、第77旅、第193旅,共6个团,曾为第73军 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 副司令官:李文田、何基沣、张克侠整编第59师师长:刘振三下辖第38旅、第180旅,共4个团,曾为第59军 整编第77师师长:王长海下辖第37旅、第132旅,共4个团,曾为第77军 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 副司令官:曹福林、米文和、田镇南整编第55师师长:曹福林 下辖第29旅、第74旅、第181旅,共6个团,曾为第77军 整编第68师师长:刘汝珍下辖第81旅、第119旅、第143旅,共6个团,曾为第68军 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 副司令官:汤位东 整编第44师师长:王泽俊 下辖第122旅、第124旅,共4个团,曾为第44军 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琪副司令官:施中诚整编第32师师长:施中诚 下辖第141旅、第149旅,共4个团,曾为第32军 整编第54师师长:李志鹏第十二绥靖区司令官:陈鼎勋整编第40师师长:李振清下辖第39旅、第106旅,共4个团,曾为第40军 整编第66师师长:罗贤达下辖第13旅、第185旅、第199旅,共6个团,曾为第66军 徐州警备司令:谭辅烈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在抗

战之前驻地西安,代总司令张学良,后因西安事变与抗战而撤销。
抗战期间原为第八战区,1946年3月后改为西北行营,以张治中为主任。
1946年10月改为西北行辕。
1948年后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驻地兰州,主要战斗区域为河西、青海以及新疆地区。
长官张治中、胡宗南,后又改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1949年春天更换主任为马步芳。
指导的最重要战役为兰州战役,以失败收场,后因酒泉起义而解散。
西北方面部队又称陇东部队,除了胡宗南部队、宁夏马家军(宁马)之外,以“青海马家军”(简称青马)最为重要,也是马步芳的主力部队。青马起家军队是100师和骑5师(后来的骑5军、整骑1师),82军成立时只含100师和骑8旅。后来青马大肆扩军,到西府战役后,不但82军增加了两个步兵师190师、248师,而且还另成立了一个129军,辖181师(青马内部称新编1师)、357师和骑8旅(82军另有骑14旅)。由于青马注意调配骨干部队和指挥人员,故82军后来成立的190师、248师、129军357师和骑14旅战斗力均不弱。
骑5军原来是马步芳之兄马步青的军队,后马步芳利用手腕攫为己有。打西路军时,该军也是主力(当时叫骑5师)。国民党政府镇压新疆三区革命时,让马步芳派兵,后者乐得扩张自己的势力,命该军去了新疆,后改为整骑一师。1949年,该师随陶恃岳起义。该师一个连曾在著名的“北塔山”事件中给蒙古军队以重创。
青马步兵师每师有两个步兵团(陇东作战初期,100师有三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骑兵团较步兵团人数要少些。一个骑兵团大约2000多人,步兵团3000多人。青马步兵(至少82军如此)的每个步兵班都有一匹骡马驮一个斑的辎重和重武器,连营团更不用说了,因此青马行军速度很快,奔袭能力强。
青马还有许多保安部队,人们一般印象,国军的保安团都是不堪一击的,而青马的保安团却大不一样。青马的保安团有训练士兵、补充主力部队、配合主力作战的任务。青马士兵恃勇好杀的作战意志和作风在保安团就已经养成了。
青马自抗战前、共军“长征”时期就已经不断与共军冲突,给予中共李先念、徐向前的西路军相当严重的威胁,在兰州战役之前,对共军几乎没有败绩,毛泽东曾亲自指示,对于青马,只有“无条件投降”,没有“起义”、“收编”。而战役结束后,投降或被俘的青马干部,在离开当战俘的日子,又曾策动了几次反共的活动,均被镇压。
长官:马步芳(代)
副总司令:刘任、董其五
宁夏兵团 司令:马敦静第128军 军长卢忠良下辖256、356师、保安第2师 第11军 军长马清下辖168、189师、保安第4师 兰贺军 军长马全良下辖257师、保安第3师、骑兵第10师 第81军 军长马惇靖下辖35、294、258师 第82军 军长马继援下辖100、190、248师 第129军 军长马步鉴 下辖357、新编第1师 第120军 军长周嘉彬下辖173、245师 第91军 军长黄祖勋 下辖191、246、231师 第119军 军长王治岐下辖244、247师 新疆警备司令部 司令陶峙岳下辖整编42、78师、整编骑兵1师、骑兵第4旅、骑兵第9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