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乡村
简介:乡村与聚落其联系整个聚落的纽带往往都是同姓血缘!因而这种氏族与村落之间的特殊关系便在历史长河的回转中诞生了许多附带着各种感情色彩的故事,若进一步探究这些故事相对于华夏其它地方的独特所在的话,那就与潮汕平原的特殊地理区位有关而了:潮汕平原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交通的闭塞对使这里自成一片天地,所谓“潮汕大地,省尾国脚”,山高皇帝远的年代和蓝色海洋的辽阔与雄壮赋予了潮汕人独特的个性,而独具魅力的潮汕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回归到氏族问题上,在潮汕地区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对类似于“陈林蔡,天下半”(“蔡”字潮语韵脚与“半”的韵脚听起来很接近)、“澄海陈半县”、“普宁陈半县”、“揭阳林半县”、“饶平黄半县” 等等关于个别姓氏独霸地区的号子会非常耳熟,这些说法虽与现实相去甚远,但也从侧面反应出旧时的一些现象:一、过去的潮汕人虽然外出者众多,但多以海外为主,因而对中国其它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了解甚少;二、人口强势地区往往让人会在有意识的传播一些观点,而这些观点的缘由并非有意杜撰,它们之所以会产生便是与那连绵数里的同姓大聚落、同一地区有多个同姓大聚落有着密切。因此,关于乡村与姓氏的相互关系,下面将做进一步分析:
潮汕姓氏由于词条篇幅有限,故而第一部分内容——潮汕姓氏,请点击链接潮汕姓氏阅读。
潮汕村庄——血脉连成的聚落同宗聚族而居——集群式居住带
本来,聚族而居是构成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要素,没有族,何来宗,哪来法?但是我们发现,把这种聚族而居的模式推向极致的不是在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是在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我们只要到黄河流域去采风或旅游,就会发现,那里的村庄多以小村落为主,一般是十几户几十户上百户,千人以上的村庄已属大村。究其原因,是这些地区自古代直至现代,长期成为兵家争夺之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灾荒之苦所造成的,百姓很难较长期的和较安定的居住于同一个地方,同一座村落,逃难与处迁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形成村庄虽古老人口却稀少,且村民来自四面八方,多姓杂居。潮汕地区虽也有多姓杂居的村庄,但其主体还是一姓聚族而居,或以一姓为主,伴住其它姓氏。这在前文已所有论述,那潮汕地区聚族而居现象更甚于中原地区主要便是以下几个原因了:
一,明代以后,潮汕农村相对而言,比较安定;
二,南迁移民有宗族认同感,到了某一迁移地,习惯于靠拢同宗同族;
三,人口少的姓氏改姓依附人口多的姓氏,希冀得到庇护;
四,潮汕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易于生存,人口发展较快。
这样,一正一反,就造成了潮汕地区广大农村,尤其是平原地区,大多是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而且很多不是小村小寨,而是动辄上千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大村落,而且这上千人几千人上万人的大乡村同姓聚居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潮汕地区,人们提起某个地区时,便会如前文所举的一些例子:往往会在地名上面冠上某个姓氏,如潮州的东津刘;普宁的洪阳方、果陇庄;惠来的周田黄;澄海的银砂陈、坝头王;潮阳的上堡张、金浦郑;饶平的高堂吴;揭阳的洋淇杨、京冈孙;揭西的鸿江候、钱坑林等等不胜枚,另外在潮北一带还流传着“刘陇刘,郭陇郭,薛陇薛”之类的口头禅。有趣的是,一姓占主导地位的大乡村,对居住村里的弱小群体,反没有恃强凌弱的现象。不单没有,对居住在村子里间或有一两户三几户外姓人居住,反受到诸多照顾。如人口超万人的澄海隆城张氏,就长期居住着一两户姓杨的,他们的祠堂里,既崇祀张氏入潮始祖,同时也有杨姓人的祖宗神主。据传说,这是取吉祥和谐之意(根据潮汕谐音张杨即“张样”,因潮汕土语中有一说法叫“有样张”,意思是有办法,有路子,能成功的;反之,“无样张”就不大好了。所以,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人提议,凡有张姓聚居村落者,必罗置一两户杨姓人家来居住,并善待之,以取“有样(杨)张”的吉祥兆头。)往深层次分析,却是体现了中国人“不欺弱小”的传统美德和古求人追求和谐合的哲理观念。
我们说潮汕地区的各个姓氏把聚族而居的传统观念推向了极致,是说在潮汕地区,由于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以聚族而居的村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外扩张了,发展了,形成集群式的居住带,这种形态实在值得一书。我们的中原先民一路南迁,渡黄河,过长江,进江西,入福建,而后入粤入潮。一路上有的零星四散,有的集体顺利到达,零星四散的到达目的地之后又想方设法重新团聚,集体到达的又欢欢喜喜分散,各各分头创业创乡,一切看起来是那样井然有序。相对的团聚与相对的分散,是潮汕姓氏的基本布局,只要你手头有一页潮汕姓氏图册,你就可以发现,那一带,大部份是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这一片,则是林姓人的居住区域……但他们又不是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而是错落有致如棋局……这一切,是长期的,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形成的,这一切,靠的就是就是氏族内部那种已经成为潜意识的凝聚力在起作用。这种精神,这种凝聚力,恐怕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做到。这种现象不能说仅存在于潮汕,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口密度相当的高,1987年达到884人/平方公里,(现在已不只这个数字)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全国其它几个村落皆为一姓,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千把人,超过万人的极为罕见。而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汕的平原地区,万人村已不成为新闻。如在面积狭小的澄海,万人以上的自然村就有23个(包括6个准万人村),在稍大一些的潮阳和普宁就达到各了81个(包括11个准万人乡)、60个(包括9个准万人乡),而潮普两地上两万人的乡也非举止可数,其中潮阳两万人大乡达14个,三万人以上的达8个;普宁两万人大乡则达9个之多,由于一村人口过多,不得不一分为二,分为三,甚至更多。如潮州磷溪镇的溪口村,原来是个大自然村,全自然村人口皆姓刘。由于人多村大,现在已分为溪口一到溪口八共八个行政村,整个溪口自然村人口达2万以上。这还不奇,更奇的是潮阳的金浦街道,是简直就是一个“郑镇”,其中居住着1万人以上的管理区就有5个,,还有几个管理区或居委会(其实就是自然村)姓郑人家也是6、7千,3、5千不等沙陇镇也有3个自然村居住着1万以上的郑姓人,还有5千人以下,1千人以上的村落也近10个。难怪潮阳郑姓人家取代了林氏,位居潮阳第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澄海有个溪南镇,1985年进行人口普查时,全镇总人口6万多人,而姓陈的却近5万之众!原因是在全镇的21个自然村中,有13个自然村是陈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俗称“金砂13乡陈氏”,其它的村落也不少陈姓人和他姓混居。在饶平的三饶镇一带,有30多个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错落有致的铺开在山山岭岭和平洋之间,连成一个黄姓人集中居住的片区,每个村落虽人数不等,但这个集团式居住带的总面积在潮汕地区却可堪称首位,其总人数也在10万人以上。在揭阳,素有“林半县”之称,说明揭阳林姓人口众多,1984年的统计是近1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其林姓人聚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单同样众多,共有几十个村在揭阳这块“卧鲤形”的地域上创乡立籍,繁衍后代,形成了一个林姓人密集的居住带,而且历史悠久,古谚有“未有揭阳县,先有高美林”的说法。
对这种文化现象,不知在全国可否称之为“绝无仅有”?最少也是极为罕见。这种十几个村、几十十个村、几万人、十几万人集群式的中居住于某一地域,其形成的原因,有其宗法的,有其经济的,也跟潮汕地区的人口密度过高有关。应该承认,这种一村一姓聚族而居,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也哭于斯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这后文会稍作剖析。名村源于此
潮汕乡村中有些万人以下的中小村落名气能够大于某些上万人但却缺乏闪光点的大聚落,这些较小乡村知名度很高基本上与一些超级大乡一样具备以下某些特点:
一、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或该文化遗产的发扬地!如普宁咸寮村,因为英歌舞出众;又如创立潮剧“中正顺”戏班的澄海凤窖村,再有如“竖灯竿,挂彩凤”揭阳龙砂古村,同样民俗独特的还有如澄海冠山村的“赛大猪”、 普宁石桥头独特而盛大的元宵夜游神(即“营老爷”)、澄海涂城正月十九的“斗鸡”;
二、过去曾经辉煌,有遗迹保存,如古建筑林立的潮州呈阳冈、澄海前美村、潮州龙湖寨、洪阳德安里、揭西钱坑寨、潮州象埔寨、饶平所城道韵楼等;
三、一些出名的历史事件曾发生在此,因而在故事被搬上各大传播媒介的时候,村名便也被带了进去,如普宁南婆城:祥兴一年(1278)宋帝昺战败南逃,于此建“南方新城”,称“南城”,后因宋帝昺卧地“沉蚀”而改称“南婆城”(当然该地出名也与出产诸多名人有莫大关系:从这里走出了如原国家广电部秘书长孔迈、原外交部部长助理孔泉等等、再有如清朝初年郑成功余部屠杀澄海鸥汀寨、因1969年那场凶恶无情的VIOLA大台风而出名的龙湖“牛田洋”、因“杨德义卖剑”而出名的饶平大港村、因何婆卖客家擂茶而出名的揭西南关、因建有“八氏宗祠”而闻名潮汕的饶平上港乡等等不胜枚举
汕头乡村四、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普宁马栅公村(又称马栅村),出自该村的名人有如我国第一个新闻学刊的创办人黄天鹏;世界钟表大王、泰国首富黄子明;华人巨商罗志清;法国潮州会馆首届会长、现任法国潮州会馆名誉会长、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暨南大学海外联谊会顾问、华人巨富黄擎天等人,再有如近代以来涌现出抗英功臣许祥光,辛亥革命元勋许崇智,学政名士许梦榜,革命先驱许倬,农民领袖许怀仁,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学前校长许崇清等名人的汕头沟南许地!
五、承自然之福,风光迷人如饶平青岚村的冰臼景观、饶平万山红(绿岛旅游山庄)、南澳深澳渔村(海山渔村)、京溪园粗坑村、仙城深溪乡……
六、战略要地,首要者当推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的南澳岛,其曾同属闽粤两地共管,海岛上的“四澳”——云澳、深奥、隆澳、青澳皆各具发展、战略特点,另有:扼守榕江要道的潮阳石井、潮普惠三大南山红色根据地指挥中心的普宁锡坑、潮汕海陆著名军事要塞——惠来靖海所、资深卫、潮阳红色故土深溪乡、南下潮汕平原的必下之地凤凰康美、攻占潮州府的兵家必争饶平瀛洲等等
七、经济繁荣稳定,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殷实,如工业强村潮南峡山村、陈店草尾村、谷饶上堡村、占陇占陈村、生态村洪阳岐岗村、燎原泥沟村、井都诗家村等,另外饶平新丰的葵坑乡虽经济一般,但社会安定、和谐,村里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建设均来自民间,特别是“葵坑同乡会”的支持,村籍同胞们人人献爱心资助这个客家大村的建设,政务投资又公开公正!人民安居乐业,礼尚往来、奋发进取!这一点十分值得称道!
八、土著特产,来自于大自然的,如潮州后陇红番薯、潮州凤凰单丛、普宁梅林的青梅、揭西凤湖的橄榄、揭阳邹堂的青皮梨、潮州樟林的林檎、潮阳内輋乌酥杨梅等源于潮汕人的“精巧细作”的如潮汕特产之普宁光南村的豆干、潮州庵埠文里的九制陈皮、潮州意溪的烙饼、普宁南阳乡的乌橄榄、潮阳仙门城束沙、普宁大长陇南塘、、饶平莱芜的紫菜、饶平三饶香米、龙湖蓬中的橄榄菜和咸菜皇等等数不胜数。大小聚落名称由来先民根据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情况,选址创村、定居。形成聚落,始命村名。这些村名,是历史的化石,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兴废、演变的历史,在这当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查看请点击超链接:潮汕乡村趣谈。
以下便是潮汕地区地名由因的主要概括(当然还有其它原因)
(一)弃俗从雅类地名
所谓“弃俗从雅”,此类地名,俯拾皆是,如潮安县“下尾”村,写作“华美”。“华美”两字,在潮汕十分典型,几乎大部分口语叫“下×”或“×下”的地名,潮汕地区不少都写成“华×”或“×华”。“尾”则写成“美”。除“华美”之外,澄海市“下布村”写成“华富村”,“下窖”曾写作“华窖”,“下埔”写作“华埠”,“埔尾”写作“埔美”,“尾埭”写成“美埭”,“埭尾”写作“岱美”,“陇尾”写成“龙美”,“赶尾”写作“冠美”等。
澄城西南面有“岭亭”,旧名“岭顶”。城东有“山家”村,或称“山坑”,但写作“仙居村”。
南澳有“霞飞屿”,原名“虾尾屿”,因岛形似虾尾而得名。后用谐音法作“霞飞”。朝霞晚霞,飘然欲飞,何其雅也!
(二)人物事件类地名
因人物或事件而得名的地名,这里指那些确实有可靠材料可证实的、跟某些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系的地名,与下面要谈的第三类历史传说类地名有明显的不同。
澄海乡村澄海莲上镇南徽村,今属莲上镇,原有北李、北朱两村。1943年合并,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南”,北朱祖宗“徽国公”之“徽”合称之为“南徽”。“建阳村”村民多姓陈,旧称“陈厝”,1938年取其始祖建阳公之名而改称“建阳”。南澳隆澳乡有“红山十六村”。解放初期,东山大队在红山仔建农场,并组织了16位青年妇女到此安营扎寨,称“红山十六姑娘”,后简称此地为“红山十六”。
(三)历史传说类地名
历史传说类地名指那些与历史传说有关、但又无史志可证实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命名起源,不一定很可靠,但通常有方志或口碑记述了传说,故也姑且立为一类考之。
澄海莲下镇有“槐泽村”,相传宋代已有王姓居住,旧称“上王”。村人都有“王?手植之槐于庭,其后代显贵”的传说,故取“槐庭遗泽”之义,于1938年改“上王”为“槐泽”。
(四)土特产类地名
所谓土特产类地名,即因当地出产的闻名遐迩的土特产(诸如矿产、动物、植物之类)而叫开了名儿。
[峭穂衃毖鬧鳾琢胝騕胁柙按澹冀ㄓ诿魈┎辏�620),周围遍植油茶树,所以称为“茶园村”。
(五)标志性建筑类地名
所谓标志性建筑,即在当地远近闻名的建筑物,不少地名因这些建筑物而起。最典型的是汕头的“妈屿”,因岛上有“妈宫”(即天后娘娘庙)而得名。此外还如:
又如普宁市石桥头,由于明末建村初期,乡的东头有一石桥,故而改名“石桥头”
大族足迹——大乡的脚印万人乡的两个辨别标准:
本词条所讲述大乡村除了包括类似石桥头、大长陇、上堡、峡山这一类的超大型管区及兴归、凤岗等规模近镇的居委,还包括一些曾经和兴归、石桥头等同属乡村但现今已被分割成若干管区或居委的古村落,它们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今日虽已被形式上被切散,但因血缘或历史上的其它原因仍旧紧紧团结在一块,这一类的古村包括桥柱、瀛洲、南阳、樟林等超大型聚落,它们和现今仍保留单一管区的大型古聚落应属同一类别的,现今就它们归类的原因做个概括:
1、因似凤湖、垾塘、黄隆、梅花等地旧时与其它聚落一样属行政乡级(相当于镇),但在后来逐渐取消行政乡级并以管区一词取代的改革中,为便于行政管理或其它各种原因被分割成若干个管区,这类变化往往是近半个世纪内造成的;
2、一些历史久远的古乡虽已几经历史变革的割裂,但除了易名、行政改制、改辖、分管等表面原因外,其内部至今仍完整保持原有概貌且具备原有凝聚力的乡,其实体仍基本保持原状,那么它虽经过岁月冲刷,但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这一类乡的变革历史则一般已超过50年,甚至是上百年,其从行政制度的改革结果上看是:古乡已经被肢解的凑不齐方块了,但细来一看或实地深入了解、亲身体会一番,才知道其以同宗姓氏为纽带的血脉关系仍紧密牵引着这些古老乡村,诸如此类的典型有如揭阳的“洋淇乡”,洋淇创村于南宋年间,其原有十八乡几经分合,现今由四个管区组成,而其中的沟边管区和埔上管区除了包括洋淇乡原有的四个自然村外,
还包含了非洋淇乡的自然村(都是外姓)。再又如潮州的东津乡,东津初名东湖,因古时潮州城上水门江边有一渡口,俗称“津上”,江东相对的渡头称“东津”,于是久而久之得名,1952年按地段分析为上津、中津、下津三个管区,今上津、中津属意溪镇,下津属桥东街道,一个乡被分割在两个镇里,政治上的分治便会在乡内部造成一定的离心影响!再有如一些古乡由于一些带有重要元素的名称注入,使得原有名字被人们淡忘,久而久之便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一类的有如普宁的洪阳城,洪阳是方姓聚集地,建村于南宋年间,其原名是厚屿,但由于明朝时期在潮阳县西境辟地建立了普宁县,并在随后选址厚屿作为县城,又因厚屿在洪山以南故而改名洪阳,因而人们在谈及此地时便常常是:“县城”、“洪阳城”或“洪阳”,所以厚屿一词便很早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言谈中。(地方易名往往会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众多中最糟糕的便是“切割历史”!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而“土特产”还是原滋原味的好,新出土或刚出炉都应是最受欢迎的,没有必要在送进口之前加以包装润色,“包了又拆”麻烦是一回事,但若久后若变味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大多数古老乡村仍保留着其原有凝聚状态,这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潮阳南阳乡了,当然也有些由于地域面积阔得太大,已有了“内环、外环”的模糊你确定迹象,如桥柱乡,桥柱乡作为潮汕地区人口最多的“古乡”,至今仍有5~7万的人口,这个庞大人口数量与潮汕地区许多山区镇相比都要大得多,但由于“有几个管区算是桥柱的”这一问题一直没有确切定论,因而该乡一个的人口数据便很无法确定,根据当地老一辈的说法,当地人将桥柱分成了内桥柱和外桥柱,内桥柱以西楼和新寮两个管区为核心分别设立了“桥柱中学”和“伟群中学”供“内桥柱”七个管区(即西楼、新寮、旧地、埔栅、杉铺、四德、洪厝寨)学童上学,内桥柱外的管区则不属于其指定准入学户口。
普宁乡村因而桥柱的定义应指内桥柱!另外内部更为复杂的澄海樟林乡便显得很棘手了,樟林乡创立于明朝初期,其孕育了潮人的海外神话,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在其经历了繁盛和衰落的过程中,政治体制变化大是一方面,而其人口来往迁徙复杂,聚落变化也大,因而现今也很难划定一个与历史完全重合的樟林古乡!潮汕地区大乡分布情况
潮汕的万人聚落都是有着一定历史积淀的古老乡村,然而遍观整个潮汕平原,其区域分布上又有着一定的差异:从量来说,303个大乡村在潮汕五大平原的分布情况是:面积最大的韩江平原(湘桥、潮安、澄海、龙湖、金平)超级大村仅有59个,而土壤最肥沃的的榕江平原(主要是揭阳、揭西、普宁北部六镇、潮阳北部四镇)也仅占72个,人口最密集的练江平原(主要是潮阳大部和普宁东部)占据118个,规模较小且面积相当的黄冈河平原(饶平大部)与龙江平原(惠来西部)则分别占16个,,非五大平原的共计19个,这种微妙差别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1类比来看,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是中华民族个姓氏的发源地,更是历来人口密集地区,但其现今万人大聚落稀少是历史上多次战乱绞杀的结果,故而潮汕地区开发较早、古时人口最为密集的韩榕两大平原及黄冈河一带万人大聚落相比于潮普大地的练江平原少便仿似此,这也正是北潮汕地区许多村落创建于宋元甚至是唐朝时期,现今却人口不多、而南潮汕地区一些村落创建于元末甚至是明中后期人口却上万的主要原因所在。
潮阳乡村2练江平原历来得农业、渔业两大有力补给,得平原之利,又兼有山海之胜,古潮阳县(包括现今普宁大部、惠来东部)农渔业都十分发达,生存环境相比于一早就被定下生产框架的被潮汕要相对优越,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另外从万人大乡内部人数来说,人口上两万的超级大乡潮汕地区61个,南潮汕占32个,北潮汕占29个;而三万以上南潮汕却占据了19个中的12个,这便是其环境较好又得意稳定发簪、休养生息的结果,当然论及乡里史话,南潮汕来得就要少一些,所以潮剧里许多有关潮汕地区的故事有时会涉及大乡里的,但故事往往发生在北潮汕地区,这也便是历史造成的原因!
附表,潮汕地区大村分布情况:
县/市/区
该县人口(单位:万)
万人大乡个数
韩江平原
练江平原
榕江平原
黄冈河平原
龙江平原
非五大平原地区
(原)[毖羰�
283
81
72
8
[漳衃
/td]230
60
46
14
1
[叶豙
/td]127
33
33
[卑蚕豙
/td]122
21
21
[魏G鳾
/td]76
21
21
[堇聪豙
/td]105
21
15
6
[钠较豙
/td]100
19
16
3
[鳾鹌角鳾
/td]146
15
15
[椅飨豙
/td]95
14
14
[┙鳾
/td]32
8
8
[懦乔鳾
/td]67
6
6
[习南豙
/td]8.2
2
2
[媲徘鳾
/td]37
2
2
共计
1428.2
303
59
118
75
16
16
19
大乡性格,在历史留下的烙印或许出于潮汕人的天性,在外团结第一,本土内斗本领也不一般,人稠地少的潮汕地区历来因为争水土、建祠堂、开道路等问题发生了难以计数的“械斗”事件,而有意思的是,这些“械斗事件”往往集中分布在单姓的超级大乡里之间、或两姓不相伯仲的大乡内部!而“大乡里”的另外两种情况:多姓聚居且实力相当或一姓独大的乡村则相对和谐得多!当然,这后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多姓聚居所表现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和谐,原因就在于其内部已形成一个了氏族之间互为制衡的稳定状态,放大了讲,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多极状态正是中国政府所要谋求的,即:和平与发展,构筑和谐世界,倡导多极制衡!恰如这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一姓独大的多姓村的和谐就来得太表面化了:在潮汕地区,许多这类村落里的大姓都有过“霸权主义”倾向,欺凌压迫是一回事,有不少走极端者还干脆逼迫小姓们改为自己姓氏,以壮大自身实力!纵观潮南潮北,陈黄林郑张等超级大姓的大聚落都有过这类“前科”,今日许多大乡的单姓来得真不咋地单纯!能够拿来当典型的实在不胜枚举,以下便举一例:“生陈死陆”,据东岭《陆氏家谱》载,陆秀夫第五代裔孙陆惠迪于明朝初年由揭阳之东岭村迁居到潮阳奉思乡之西胪(今潮阳西胪镇),并在此定居下来。至民国初年,因西胪陈姓房界大械斗,陈姓为壮大势力,以陆姓乃陈姓之后(陆氏创始人之一陆通是战国陈完十世孙)为由,鼓动威胁陆姓改陈姓,并立下契约,死后立碑及祭祀仍还原姓,即陆姓,遂有“生陈死陆”之说。至今西胪老寨有“忠贞祖祠”,祀陆秀夫,有“惠迪祖祠”奉祀创祖人陆惠迪。因而西胪镇有些陈姓乃是陆秀夫之后!
据史载,揭阳的金砂,饶平的瀛洲等地有过多次内斗的经典战例,而这在亚洲卫视拍的“我来自潮州”和很久以前的悲喜剧“潮州一家人”中,乡村械斗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大乡们的战斗是很讲究战术的,它们还懂得借鉴历史战例,搞连横、合纵!这一点,在大乡林立里的潮汕地区可谓是得精彩绝妙!上个世纪初,在人口极为稠密的潮汕地区曾出现过以大块头:大长陇、石桥头、深溪、文光、横溪等联合组成的“潮普十八乡”,这“潮汕十八乡”个个都是身强体壮,为与其抗衡,相应的便出现了诸如“五十三乡”等“械斗联盟”,其组织形式往往是由一个超级大胖子牵头指挥,其它中小成员便做好配合,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没力了凑个拉拉队叫喝一下也好,要是某个成员弱小到了这“三无”的境地,那也没关系,多你一个,我的名号便叫着响亮多了,要能够凑上个百二来乡,让本盟主挂上个“潮汕一百乡”,那时我吹上个百万雄师都会有人信的,开起战来自然也是自信满满!当然,小村们没实力就报个名加入“协会”,然后一声不吭坐在旁边静静观战好了,要是战火烧到了本土也没什么大不了,临时搬搬家来让块地给人家厮打,这一来能体现你的合作精神,二来也可切身体会“孟母三迁”的新鲜滋味!切记不要没事找事、嚣张跋扈就对了,这里有个大乡械斗、小乡起哄的反面教材挺有借鉴意义的:练江平原的两个超级巨无霸曾有过惨烈的械斗,时间短,但过程却十分耐人寻味:它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农具械斗,那些都是小打小闹,这无敌双桥才看不上眼呢,人家要搞就要搞大的,而且要极富创意、速战速决!桥柱乡和石桥头都是创立于元末年间,祖辈传承下来的田水本已十分清楚,但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交界地段陈某家和杨某家因为“肥水流向”问题闹了起来,结果便演变成了一场“双桥大战”,石桥头地域面积相对较桥柱小、人口十分密集,而桥柱地域面积较大、人口分布较散,因而开局时那种传统式的“锄头对田耙”的战斗方式有利于石桥头,石桥头人只要一声吆喝,千百大军就能及时赶到,而桥柱一个烟花上天也要等上半个时辰才能集好人马,再要是遇上劣质烟火就更麻烦了,所以第一回合石桥头大胜,这第二回合就不同了,由于石桥头的房子密密麻麻的连到了双桥交界地带,而桥柱的房子则离得较远,因而桥柱百姓便常常事先集好人马做好埋伏和部署,分几处潜伏于交界地带,待夜黑风高之时大搞夜袭!故而石桥头百姓受不了这噩梦的煎熬,易攻难守的石桥头第二回合只能以失败告终(这石桥头就有点像后来在越南作战的美军,每晚都得提心吊胆的枕戈待旦),呵呵,有意思的事情便在这第二回合出现了:与石桥头田水相连的流溪村(级别:“中号”)在看到石桥头的狼狈惨象后,临时召开“部长级”会议,结果决定放弃中立,全面向与其隔壁的隔壁——桥柱乡靠拢,积极在各大“联合乡”会议上数落石桥头的不是,然后抓住石桥头彼时无暇东顾的穷迫,悄悄侵吞一下石桥头的米粮!当然,这“偷吃”的味道是甜美甚而刺激的,但也是短暂的、后果极其严重的!就在流溪村还没把甜果偷够的时候,双桥战事已经很快进入了第三个回合:这石桥头虽是方圆百里以内仅有的几个超级大块头,但面对桥柱这个潮汕霸王且地理位置又占据优势的桥柱,它深知自己耗不起持久战,但想自动请和却有失脸面,回头和“十八大块头”的其它兄弟们更不好说话,再有就是明摆出来的“怕战”姿态会让隔
揭阳乡村壁大小村落以为自己好欺负,往后冒出十来个“流溪”那都是有可能的!于是考虑再三,石桥头决定软硬兼施:给桥柱来点狠色,让其也无心再战,另一方面则是促成第三方提出和议!于是乎,石桥头智囊团们翻遍老祖宗杨南柯的《三十六计》终于得到真传,第三回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烧桥柱薄弱环节占陈寨(桥柱当时两大镇寨之一)、同时又潜入桥柱西楼等地作里应外合、最后则是将桥柱那个“嚣张跋扈”的小朋友——流溪乡狠狠的教训了一场——占领流溪村后不打劫不伤人,就叫你们束手就擒后看着我烧贵村的祖祠(石桥头这招确实狠到了极点,有道是宁可杀不可辱,强大也不是要已这种方式报复人家的);另一方面有意让同样是超级大村的盟友发话要求双方结束战火、又引来政府调停双方!最后的结果呢,当然是双方握手言和了:你石桥头放火烧了我桥柱1/4的面积,照市场价赔款(据说现在的占陈寨能有那一般规整、气派还得“感谢”那次重建);你桥柱乡搞夜袭劫持了我不少妇女儿童和财物,通通归还!至于那流溪嘛,桥柱说:“我本来就和它不是很熟,你们的恩怨我无意插手”,然后石桥头就说:“它有胆来找我说说”,这样一来,大乡发话,小村们自然也就没什么话说,可怜的流溪村也不敢唏嘘什么,只得一旁忍着!于是这片土地又恢复了安宁,虽然这些陈年往事已经被历史洗刷得一干二净了,但怨恨却要过很久才能过滤干净:至今石桥头和流溪乡仍旧鲜有婚姻往来……大乡与市镇的关系——大族的悲喜若说大镇必定有大乡,这未免过于唐突,因为类似于身为大镇、强镇的陈店、棉湖、鲤湖、池尾、庵埠等就太吃这套,但有些大镇确实可以说只由几个大乡组成;而有些大镇、强镇则鲜有或干脆由几十个千百来人的村庄组成,这其实与其早期历史开发有关的,典型的“大乡杂堆模式”有如揭阳的炮台镇(十几万人的“大炮台”基本上由炮台、埔仔、丰溪、浮冈、石牌、桃山、塘边这七块“大砖头”拼合而成)、普宁的军埠镇(十余万人的军埠镇中,大长陇与石桥头就占去了军埠镇67%的人口,外加陇头、莲坛两个小一码的“大砖头”,军埠镇其它几个中小村落便只能在这座十余万人的“大厦”里找几个漏风口涂涂石灰了~)、除这两例外,彩塘、莲下、胪岗、和平、两英、新亨、岐石等地都是此类现象,然而大块头们一起搞搞地域垄断还不算让人多么惊讶,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要数那些地域独霸——“这块地盘我全包了,老子就是绝对地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它地方虽然巨乡林立,但砖头们还是分了个青红黄绿——即:甲乡王、乙乡李、丙乡张,这样一来,大块头们的镇同其它镇挤在一块看上去还是五彩缤纷的,只是大红大紫了那么一点儿,可是有些镇便纯情了点、专一了些:“一栋十来万人的“大厦”,钢筋、水泥、水管、窗户……,砖块公司,你全给我包了吧”,于是便有了诸如金浦(郑95%以上)、灰寨(庄95%以上)、锡场(林70%)、溪南(陈80%)、新溪(谢60%)、曲溪(吴
揭西乡村70%)、三饶(黄70%)、东陇(方60%)等超级大聚落,这些大乡林立而却姓氏单一的镇/街道林立大平原中间便恰似那“万绿丛中一点红”,过于醒目了。
大乡与全镇的关系,乡镇的内部团结,通过现象看本质:
在潮汕地区,能够动员全镇民间力量参与节日活动或镇级项目建设的主要组织往往不是镇政府,而是由镇里仅有的两三个(关键字眼:“仅有”及“两个或三个”)大乡牵头引导,进而协同其它相比之下小得多的村落营造祥和的节日气氛,在潮汕地区众多镇/街道当中,能创造这一“和谐”景象的有如流沙镇、棉湖镇、陈店镇、葵潭镇、谷饶镇、枫溪镇等等,这些镇的乡村往往具备这么有一特点:一、有个别“超级”大村落,其它的村落则相比之下小得多;二、这些大村落位于该镇的中心位置;三、这些大村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四、全镇无论大小村落,经济发展稳定、和谐!在潮汕地区,就此而言最典型的莫过于陈店镇了,陈店镇虽是潮汕地区面积最小的镇之一,但其经济实力强、村落间联系密切、发展和谐稳健,且有着文光乡、草尾乡这两个大乡里的牵引,镇级大项目建设便能得到镇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便得以顺利展开!与其极为相似的有如葵潭镇,商贸活跃的葵潭镇也是村落众多,而玄武、长春二村雄立其中,全镇和谐发展,连成一体!反观陈店镇的隔壁镇军埠镇和仙城镇,差异自然十分明显,军埠镇和陈店镇同样是潮汕地区最小的镇之一,十来万人口密密麻麻挤在潮汕平原一角,但不同的是,军埠镇内部发展极不和谐,军埠镇十几个建制村中,石桥头、大长陇、莲坛这三个管区便占据了全镇7成以上人口,而其中最大的两个超级大村大长陇和石桥头则分别居于该镇南北两极,镇中心则设立于该镇西北部地区,镇中心远离该镇经济发展之最佳区位石桥头(324国道贯穿石桥头全境,该村为纯平原地区且占陇、陈店这两大强镇分布于石桥头西、东两侧),这样发展造成的结果是军埠镇内部分崩离析:小村寂寞,大村独立,而曾经是潮普交界中心圩的镇区则走向了彷徨、没落;经过岁月的洗刷,“军埠”的知名度便日渐消淡,镇各大村的独立自主便给人造成了许多假象:如大长陇这个全国最大自然村便将位于其隔壁的老镇区及小村落囊括进自身势力范围,造成名副其实的“大长陇,小军埠”现象,节日活动时包括军老、军新在内的周围各小村便临时成了大长陇的一份子,而位于“北极”的石桥头几次申请成为镇中心没有成功且得不到上级重视及财政支持,便从地理位置上的“远离老镇区”到几近脱离“镇”的“无政府状态”,于是乎,对石桥头不是很熟的人,便往往会误以为石桥头是一个镇或认为石桥头属陈店镇或占陇镇,而另一个同姓大聚落——陇头乡则因全乡五个管区与占陇镇区连成一体且带着个“陇”字头,这样一来,莫说外地人,连许多本地人都以为陇头乡就是占陇之头——即占陇镇的一部分(事实上陇头百姓已基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占陇人”了),长此发展下去,以下这一切成为事实便只是一小段时间的问题:“远军埠,亲占陇”的陇头乡(占军埠镇人口12%)并入占
饶平乡村镇、“迷茫、困惑与彷徨”的石桥头乡(站军埠镇人口27%)脱离军埠镇,与周边其它村落协调组合成为一个新镇/街道办、“独镇难果”的大长陇(站军埠镇人口31%)与其它自然村各自就近并入周边镇/街道……,而“军埠镇”甚至“军埠”这一称谓便将成为永远的过去!纵观全国,会被其它镇/街道吞并的往往都是些小镇、弱镇,而像军埠这一类人多地少且具备一定实力的镇会被吞并则只能说是上级决策失误、内部矛盾长久悬而未决的结果,另外在这个矛盾上升的过程中从现象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大村小镇”,而内部的表现则是某些村干部独大专权,买卖民财!无政府状态也就因此养肥了一些自以为“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恶霸!在潮汕地区存在类似“散镇危机”的还有诸如梅塘、仙城、靖海、坝头、歧石、曲溪、燎原、凤江、浮洋、三饶等镇!
故而,在上万人或准万人大村落星罗密布的潮汕地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追求效益、服务长远的根本出发,大村落与镇的调整发展是上级决策者们所需深思的问题!大乡内部发展模式的优劣所在无论是大乡小村,潮汕地区的乡村多多少少都有这些村级机构(或兼有或单有):居委会、长老会或理事会。一村之中若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居委会便说明该地已基本实现城镇化,而长老会或理事会仍占主导地位则说明该地发展还趋向于传统,另外,越大的乡,要处理好教育、医疗、休闲、养老、集市或是商业街是件很棘手的事,有时候由于规划、资金、上级政策等问题使人力不从心,但还好,越大的乡村,村名的凝聚力基本会越发的大,而且还有一个好处——鲜有贪污腐败现象,因为潮汕地区的贪污村长一般出现在小村,越大的乡就越不可能出现乡长吃大的情况,毕竟越多方面约束着,潮汕地区各村各镇不乏商政等各界巨人,若某村长想以一人之力吞万人之地那便只能是痴心妄想。那大乡落应当怎样建
惠来乡村设好自己的家园呢?由于大乡落有足够让自己大展蓝图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因而放眼长远,规划好住宅小区、古寨、道路、水道、学校、文化宫、市场、广场、体育场、医院、工业区等公共设施,充分利用好每一片土地,注重卫生环保、充分调动起村民积极性,做到全民动身、民自做主便是重中之重,在与此同时争取上级政府(包括省、市、镇)大力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潮汕地区也能出现类似于江阴[鞔錥⒎镅鬧「诖錥纫D谕獾暮托承屡┐澹∠嘈牛鄙且不嶙叱觥疤煜碌谝淮濉保嘈牛蠢床皇敲危∽苤鄙堑墓馊儆朊蜗胄杓愦蟪比朔芊⑼记浚亟。娟孬h.寒】
潮汕地区万人大聚落表单1潮汕地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普宁市洪阳镇(洪阳中心五村)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汕头市澄海区[《颊騕懊来濉�
广东首批古村落(全省27个):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普宁市洪阳镇德安里,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寨,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冈村,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广东省第二批古村落(全省37个):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潮阳区贵屿镇南阳古村,潮安县古巷镇象埔寨,澄海区隆都镇龙美村,潮安县凤凰镇后河村,揭阳市渔湖镇长美村,潮安县古巷镇孚中村,潮安县文祠镇李工坑村
广东省经济十强村(全省10个):潮南区峡山村,潮阳区上堡村
2潮汕地区303个万人村落名单链接:[鄙枪糯錥/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