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脾经概览足太阴脾经

脾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2.胃部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4.主要临床表现:舌本强痛,食则呕,胃院痛,腹胀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黄疸。

5.病机分析:脾经之脉连干舌本,病则舌本强痛;脾病及胃,胃气上道则呕;气机阻滞,则胃脘痛;健运失职,升降失司洲腹胀善噫;湿困脾土则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脾脉起于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内廉,经气不利,则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测食不下,烦心;脾虚水湿内停,传化失司,则大便溏薄或泄泻;水湿泛滥则水肿;脾虚水湿影响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则黄疸。

6.本经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

7.常用腧穴,左右各21穴: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 胸乡周荣大包

穴位介绍穴位名称: 隐白 [经穴]【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井穴穴位名称: 大都 [经穴]【定位】: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荥穴穴位名称: 太白 [经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穴位名称: 公孙 [经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晕。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穴位名称: 商丘 [经穴]【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足踝疼痛。②痔疾。③腹胀,泄泻,便泌。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经穴穴位名称: 三阴交 [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经闭,症瘕,阴挺,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久不成孕,梦遗,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睾丸缩腹。②遗尿,尿闭,水肿,小便不利。③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足痿,脚气,肌肉疼痛。④皮肤病,湿疹,荨麻诊。⑤失眠,头痛头晕,两胁下痛等。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穴位名称: 漏谷 [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

【作用】:健脾利湿

【主治】:①肠鸣腹胀。②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穴位名称: 地机 [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理血固精。

【主治】:①腹痛,泄泻。②小便不利,水肿。③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腰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郄穴穴位名称: 阴陵泉 [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主治】:①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②腹胀,泄泻,黄疸。③膝内侧疼痛。④阴茎痛,痛经,妇人阴痛等。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合穴穴位名称: 血海 [经穴]【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作用】:理血调经,祛风除湿。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穴位名称: 箕门[经穴]【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作用】:健脾利湿,利水通淋。

【主治】:①腹股沟肿痛。②小便不利,遗尿。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穴位名称: 冲门 [经穴]【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的外侧

【作用】:疏经行气,清热利湿。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崩漏,带下。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穴位名称: 府舍 [经穴]【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疝气,腹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穴位名称: 腹结 [经穴]【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理气降逆。

【主治】:①绕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②疝气。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穴位名称: 大横 [经穴]【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作用】:调理肠胃,行气通腑。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阳、阴维脉交会穴穴位名称: 腹哀 [经穴]【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调理脾胃

【主治】:腹痛,肠鸣,消化不良。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穴位名称: 大包 [经穴]【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束骨强筋。

【主治】:①全身疼痛,四肢无力。②气喘,胸胁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脾之大络穴位名称: 食窦 [经穴]【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利膈,理气和中,健脾助运。

【主治】:①胸胁胀痛,翻胃,食入即吐。②腹胀水肿,黄疸。③老人大便不禁。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穴位名称: 天溪 [经穴]【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通络活血。

【主治】:①胸胁疼痛,咳嗽。②乳痈,乳汁少。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穴位名称: 胸乡 [经穴]【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

【主治】:胸胁胀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穴位名称: 周荣 [经穴]【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宣肺化痰。

【主治】:咳嗽,胸胁胀满。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