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银幕电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宽银幕电影

宽银幕电影(Widescreen),放映在银幕上画面的宽高比大于标准35毫米普通电影画面宽高比(1.375﹕1)的电影,它的画面宽高比一般在1.66﹕1到 3﹕1之间﹐银幕宽度在10~20米之间。银幕略作弧形,使观众扩大视野,

★产生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享利·雅克·克雷蒂安研制出一种变形镜头,这种镜头可使影像产生横向变形,使影像画面展宽。这就是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这种能产生特殊效果的镜头,为宽银幕电影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1952年,美国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首先意识到了这种镜头的重要性,于是购买了该项专利,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电影拍摄中。在拍摄中,应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拍摄好的影片放映时,同样加上一个变形镜头,对画面进行相反的变形,使画面还原,这就是宽银幕电影制作与放映的基本方法。1953年,福克斯采用这一技术拍摄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The Rob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让影院都开始在放映机上安装了新的宽银幕变形镜头。一年之内,所有主要的制片厂都采用了CinemaScope技术及其4声道立体声,到1957年,美国85%的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技术的设备。这一时期还有其它的宽银幕格式,其中很多都采用了70mm胶片来提高图像质量,尽管目前超过900张银幕都装备了70mm影片的放映设备,但这一格式却很少用。一些独树一帜的人之所以还采用这种格式主要是为了声音。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是主要制片厂所发行的最后一部70mm影片,不过拍摄仍然是35mm胶片,只是发行上使用70mm。宽银幕电影使人的视野扩大,因此特别适宜表现场面恢弘的电影画面。如今,世界各国都已普遍采用宽银幕电影。

增加临场真实感。

★技术与分类宽银幕电影有以下几种系统﹕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系统

拍摄时附加的摄影物镜将被摄影像进行横向压缩﹐压缩比为2﹕1﹐放映时用变形放映物镜将被压缩的影像复原﹐这样就能在35毫米胶片上拍摄比普通影片画幅宽 1倍的景物。一般变形宽银幕电影的银幕宽高比为2.35﹕1﹐还音均为光学声带。其中非立体声系统为普通单条光学声带﹔立体声系统则普遍采用道尔比双条光学声带(见立体声录音)。1953年问世的CinemaScopo系统﹐银幕宽高比为2.55﹕1﹐还音用 4条磁性声带构成立体声﹐因此这种系统胶片片孔比一般35毫米胶片片孔小﹐以便在一定宽度内容纳4条声带。这样﹐就必须改变录音﹑洗印﹑放映等一系列设备﹐并需对每部拷贝涂布磁性声带﹐给实际应用带来困难﹐因此从60年代起﹐这种系统已逐渐停用。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这是一种非变形宽银幕系统﹐使用标准35毫米摄影机和常规光学系统进行拍摄﹐只在摄影机片窗前安装一个一定画幅比例的窗框﹐以减小画面高度﹐而不改变宽度。这是改变画面宽高比的最简单最经济的做法。放映时在放映机上加一个与摄影画面宽高比相同的放映片窗﹐用短焦距放映物镜放映﹐以扩大银幕上的画面﹐从而获得宽银幕效果。遮幅宽银幕系统画幅宽高比通常为1.66﹕1或1.85﹕1。它的缺点是胶片有效利用率低﹐并由于采用短焦距放映物镜﹐增加了放映时的放大倍率﹐使银幕画面清晰度有所降低。但因制作方便﹐经济实用﹐故许多国家都广泛采用﹐近年尚有逐渐增加并取代变形宽银幕的趋势。

70毫米宽片宽银幕电影

70毫米胶片宽银幕画幅宽高比为 2.2﹕1﹐其胶片上的画幅面积为35毫米遮幅影片画幅面积的 4倍以上。因此﹐放映时放大倍率低﹐画面质量好﹐而且都采用立体还音﹐能给观众较强的临场感。这种电影的代表是美国托德 -AO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用65毫米底片进行拍摄﹐印片时印到70毫米的正片上﹐拷贝上有6路立体声磁性声带﹐5路供银幕后扬声器用﹐另一路供观众厅周围的环境效果扬声器用。近年来由于彩色胶片的清晰度和颗粒度都大有改善﹐镜头性能有所提高﹐用35毫米胶片拍摄原底﹐通过变形光学系统印片而获得70毫米拷贝的方法也得到应用。

★历史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Aspect Ratio,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大小形状都是差不多的,根据当时使用的35mm胶片,画面的宽高比被定为1.33:1,随后有声电影出现了,人们在电影胶片帧上给光学声道提供了一条空间,宽高比逐渐被调整到1.37:1的比例。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

但是随着电视的诞生,电影工业受到了灾难性的冲击,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超过90%的家庭拥有了电视,去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到了1970年,好莱坞电影人面临着更大的困境,他们必须向观众展示一种在家里无法体验到的快乐。于是宽银幕电影诞生了。

宽银幕电影的左右跨度要比以前的电影宽度要大,因此宽银幕电影的宽高比要比方形电视屏幕的宽高比大很多。由于大的画面效果在尽力模仿我们平时看周围事物的结果,因此这样的画面效果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加强烈和真实的效果。宽银幕电影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最终成为了电影工业的选择标准。现在,电影业界有着多种多样的画面比例格式,但有两种“标准”比例占据着主导地位:学院宽银幕(Academy Flat,1.85:1)和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Scope,2.35:1)。其他画面比例还有1.66:1和2.20:1(70mm胶片)等。

★中国的情况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中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导演:沈浮,主演:崔嵬等。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利用彩色宽银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广阔无垠的北国风光,与影片的内容相得益彰。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技术成就银质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