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概述

三八式步枪与三十年式步枪两者在外观上最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机匣上方增设了一个“∩”形的防尘盖,这个防尘盖可随枪机前后滑动,当枪机呈关闭状态时,这个大大的防尘盖将整个机匣完全盖住,可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机匣之内。由此,三八式步枪就得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三八大盖”。的确,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大盖枪”呢!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整整40年。
一提起抗日战争,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就一定会泛出“三八大盖”这个枪械俗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不分南、北、东、西,人无论男、女、老、幼,时间也不分过去、今天, “三八大盖”这个词的“知晓率”之高,很难找到别的什么词语与之相匹敌。尽管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的人们并不能从众多的老式步枪中将他们所说的“三八大盖”分拣出来。曾几何时, “三八大盖”几乎成为了一般老式的枪机回转式非自动步枪的代名词。这就是令我们不得不嗟叹的历史烙印!作为世界枪林中的普通一支,中国人民所赋予“三八大盖”的感情色彩极为鲜明、极为厚重、极为复杂。毋庸置疑,“三八大盖”曾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是中华民族备受侵略、屈辱、奴役的象征;同样,“三八大盖

”曾打得侵略者灵魂出窍,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血洗屈辱、挣脱奴役、赢得胜利的象征。这也是令我们不得不咏叹的历史!
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回眸中国这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我们从枪械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细细说一说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顺乎众意,下文中凡提及日本三八式步枪者,均以“三八大盖”代之。
前身细说“三八大盖”,自然要从“三八大盖”的由来说起。前面我们曾提到,“三八大盖”是在三十年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那就不妨先说说三十年式步枪吧。

在日本幕府末年至明治维新之后的较长时间里,日本军事力量中的步枪,大多是当时欧美的舶来品或仿制品,口径杂、构造差、型号多、质量大,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日益膨胀的需要。明治二十二年(公元1889年)以后,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无烟火药的广泛运用,为枪械的生产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使步枪技术的进步成为可能。这个时期,东京炮兵工厂在一个名叫有坂成章的日军大佐主持之下,对当时一些7mm、6.5mm、6mm口径的步枪进行了分析研究。鉴于欧美各国普遍认为在当时盛行的“阵地战”中,步枪以使用口径较小、初速较高的枪弹最为有利,同时又受到当时较为优良的M1888毛瑟步枪的影响,最终确定日本第一代制式步枪口径折中采用6.5mm,并决定该枪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及5发固定弹仓,于是诞生了日本明治三十年式(1897年)6.5mm步枪。该型步枪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为了便于操作保险装置,在枪机机尾后端设有一个钩状部件,因此在我国照例地被冠以一个形象的俗名——“金钩步枪”。
由于三十年式步枪具有现代步枪的各种特征,比以往日军中各种杂牌步枪都要轻巧灵便,特别是还按照统一制式,同时设计制造和配装了三十年式刺刀,因此很快取代了日本军队中各种杂式步枪,并作为日军一线部队标准的单兵武器,投入了日俄战争。经过日俄战争的检验,日本立即根据三十年式步枪在实际作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了一个旨在全面提高步枪的战斗使用可靠性、分解结合简便性以及生产制造简易性的“一揽子”改进计划。其中,在提高步枪战斗使用可靠性这一方面,还特别针对“满洲”自然环境天候特点,要求改进后的步枪必须确保在中国北部黄沙尘和严寒条件下使用不出故障,并由南部麒次郎大尉——“王八盒子”(日本十四年式手枪)和“歪把子”(日本十一年式轻机枪)的设计者来主持设计。于是,就有了“三八大盖”。
特点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全枪由枪管、瞄具、枪机、机匣、弹仓、枪托、枪刺等七大部分组成。该枪全

面秉承和实现了日本军“可靠、便捷、简易”的宗旨,充分集中和发挥了当时日本机械工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支加工制造品质相当精良且战斗使用性能相当优良的步枪。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认为该枪具有以下特性:(1)枪的钢质好,经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发射1万发枪弹;(2)瞄准基线较长,射击时即使略有瞄准误差,弹头的偏差量也较小;(3)因枪弹装药量小,初速也小,所以杀伤力较小。但射击时枪的震动小,因而命中要精确些;(4)枪管较长,因此射程较远;(5)有防尘装置,使尘土不易侵入机匣;(6)全枪较长,虽携带不大便利,但于白刃战。
结构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全枪长1275mm,可以说是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家军用步枪中最长的步枪,比当时苏联红军使用的莫辛·纳甘1891/30式7.62mm步枪还要长 43mm。从外观上看,全枪显得十分纤细紧凑,干净利落,从而操枪更为便捷,不像有些步枪,外观上“零碎”很多。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的枪管长769mm,也是二战时期各种主战步枪中枪管最长者。枪管内部有4条右旋膛线,为了追求射击精度,膛

线导程确定为200mm,这在当时各式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三八大盖”发射的弹头转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中误差也相对要小。并且由于弹头的初速为 762m/s,尽管在当时各式步枪中也是最小的,但弹头命中目标后,仍有足够的侵彻力且不易翻滚。说“三八大盖”打得比较准,自然与瞄具有直接关系。“三八大盖”的准星形状为“∧”形,用燕尾槽与准星座配合,可以横向调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前期生产的“三八大盖”,没有准星护翼,而后期生产的则有准星护翼。“三八大盖”的表尺,与一般步枪的板状弧形表尺不同,它是一个可以立起的“框”式表尺,上面有3个缺口照门(其中表尺框板上有2个缺口照门,游标上有 1个缺口照门),相应地有3种用法。平时携带步枪时或目标在300m以内时,表尺框在向前扳倒的状态下使用,这时表尺框板上的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 300m;当目标在400m以上时,则将表尺框向后立起并将游标上移,使用表尺框板上的另一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400m;当目标在 500m以上时,则使表尺框仍在立起的状态下,将游标下移到定位,使用游标上的第3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500m;当射距大于500m时,则逐次上移游标,使游标上的缺口照门与目标距离相对应。“三八大盖”的表尺射程2400m。在后期生产的“三八大盖”中,有的采用3个觇孔照门,其目的是企图利用觇孔照门以抵消瞄准误差,从而简化新兵的瞄准训练过程。但是,实践证明“三八大盖”上的觇孔照门距离使用者的眼睛过远,瞄准时并不方便,特别是在夜间瞄准更为困难。像“三八大盖”这样的准星与表尺关系位置形式,觇孔照门显然不如缺口照门使用方便。“三八大盖”改觇孔之举,不失为弄巧成拙。作战实践证明,步枪战斗使用密度最大的距离,通常在200m以内,而真正达到使用密度峰值的距离是在100m左右。这时,还可以利用立框式表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优点,就是当射距在50m至100m左右时,可以竖起表尺框,并把目标与准星同时套在立框之中,作概瞄快速射击,若受过一定训练的射手,枪枪打中不成问题。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铭文与皇花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三八大盖”相对于“金钩步枪”改动最大之处,要数枪机。在世界步枪之林中,没有沿袭当时各国

盛行的枪机结构而独树一帜者,就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纵览世界上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步枪,凡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的步枪,其枪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三大类。其一,是以德国M1888毛瑟步枪为代表的枪机结构;其二,是以俄国莫辛·纳甘1891式步枪为代表的枪机结构;其三,就是以日本“三八大盖”为代表的枪机结构。这3种典型的枪机中,结构最简单、分解最简便、零部件最少的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分解开来只有枪机栓体、抽壳钩、机尾、击针和击针簧5个零件。而另外两类枪机的零件,至少在6个以上。上述3类枪机的机头大同小异,而区别主要是在机尾部分。“三八大盖”枪机的机尾部分,没有两个欧洲“兄长”那样复杂,又去掉了其前身那碍事的“金钩”,把机尾部件(保险机)改成一个滚花的扁圆柱体,既不会钩挂服装、装具,又便于射手操作,特别是便于在严寒天候条件之下戴手套操作(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右旋转到定位,即为保险状态;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左旋转到定位,即为待击状态)。此外,枪机栓体上的拉机柄头,采用了独特的椭球体而不是传统的圆球体,也是为了提高适操性特别是严寒条件下戴大手套时的适操性。
“三八大盖”的机匣上方和右侧各有一道纵向沟槽,用来安装和规正其独特的“大盖子”( 防尘盖)。在防尘盖的后端,有一个供拉机柄穿过的方圆形孔,当枪机拉开时,防尘盖随枪机一同向后滑动,让开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以供射手向弹仓内填压枪弹以及完成抽、抛弹壳动作;当推枪机时,防尘盖又随枪机一同向前滑动,直至完全封闭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尘土进入步枪的核心部位。这一点在世界各国所有的步枪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带来的战术技术效益也是举世无双的。这一点即使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也不失为点睛的一个妙笔。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结构探秘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应该说,“三八大盖”的结构非常简单,而其在战斗使用性能和战场勤务性能方面的考虑,却又非常周到。让我们从以下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先说“三八大盖”弹膛,总体上看与其他同类型步枪并无大异,但是,在“三八大盖”弹膛的正上方,钻有两个泄气孔,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这两个泄气孔可以在枪机开锁的瞬间,与枪口形成一个与现代坦克炮抽烟筒作用类似的气体拉动力,这无疑有利于弹膛的冷却。再说“三八大盖”的弹仓,其总体与“毛瑟”的弹仓类同,但却比“毛瑟”高出一筹,多了一个弹罄提示,即当最后一发弹壳被抛出枪外之后,枪机的机头即被弹仓的托弹板挡住,无法继续前推枪机,以此告知射手“该装枪弹了!”这个类似现代枪械的“空仓挂机”功能,在实战中特别是紧迫仓促的战斗中实在是太重要了!谓之不可或缺并不为过。“毛瑟”的弹仓底盖卡笋,深藏在底盖卡笋孔中,不用相应的工具抵压,难以卸下来,战斗间隙要把弹仓中的枪弹或脏东西取掉,自然也是不易。而“三八大盖”的弹仓底盖结构,几乎与“毛瑟”的弹仓底盖无异,惟其卡笋在扳机护圈前缘内侧,用拇指向前按压,即可方便地卸下弹仓底盖,使擦拭保养和快速退弹具有极大方便性和安全性。再看“三八大盖”的枪托。对于步枪来说,枪托无论在人机工程方面还是在生产成本方面,都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从人机工程方面讲,“三八大盖”的枪托无论纵向尺寸、枪颈握围以及枪托厚度和倾斜夹角,还是造型圆弧过渡、粗细过渡以及托底板的设计和枪背带环的位置等等,都更适合日本(包括亚洲)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体形,使用起来包括据枪、端枪、托枪、背枪以及拚刺等等自然感到比较舒适。当然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步枪在这方面也都不逊色。从加工生产方面讲,传统步枪的枪托和下护木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大多为一个整体部件;其二是大都用一块整体木材制成。“三八大盖”的枪托和下护木虽然也是一个整体部件,但却是由两块木材制成。其中,枪托的上半部分和下护木是由一条长条木材制作,而枪托的下半部分则由一小块三角形木材拼接。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这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木材资源缺乏,又要大量制造武器来满足法西斯侵略战争需要的国家,效益可想而知。我们再来看看“三八大盖”配装的刺刀。众所周知,伴随大和武道的发展,日本的刀剑打造技术和工艺,是很有特色的。日本军国主义在筹措侵略军火的时候,自然是要倾其刀剑打造技术之所有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枪刺,由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实现了绝对的标准化,其制式枪刺为单刃偏锋样式,刺刀全长500mm,其中刃部长400mm,全质量0.5kg。包括“三八大盖” 在内的所有日本步枪以及九六式轻机枪,刺刀的接口都是通用的;二是钢“活”好。根据在同等条件(开军用罐头)下,对二战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步枪刺刀所进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步枪所配刺刀是刚度最好的,是惟一不卷刃、不崩口的刺刀。讲到这里,心里不禁升起一股强烈的感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是何其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家族按照现在的说法,“三八大盖”实际上是一个枪族。在设计三八式步枪的同时,还设计了三八式6.5mm马枪。该枪除了枪管比步枪短306mm,背带环位置在枪身的左侧,上护木从头箍一直覆盖到表尺座

处以外,其他机构与步枪完全相同。在三八式马枪的弹膛部位上表面,也像步枪一样刻有日本皇花和“三八式”三个字的铭文。
明治四十四年(公元1911年),又派生了一型带有折叠枪刺的6.5mm马枪,并将其年式定为“四四式”。四四式马枪的机构特征与三八式马枪基本相同,只是在枪身的正下方增加了可以折叠的三棱锥形枪刺,刺刀座与头箍相连,在其弹膛部位上表面,刻有日本皇花和“四四式”铭文。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口径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关于“三八大盖”的口径,始终是日本陆军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日本大正天皇九年七月即公元1920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的兵器研究方针就要求步枪采用7.7mm口径,但直到昭和天皇十三年六月即公元1938年,才开始进行步枪使用7.7mm口径九九式枪弹(与九二式重机枪弹同型)的试验,目的在于使步枪具有与重机枪一样的威力,从而解决6.5mm步、机枪弹在中国战场上显得威力不足的问题。试验中,使用的是口径改为7.7mm的三八式步、马枪和四四式马枪,最后认为,两型马枪改大口径之后,枪口动能以及后坐力过大;而“三八大盖”改大口径则没有多大问题。于是于昭和天皇十四年(公元1939年)在“三八大盖”的基础上出台了7.7mm的新步枪,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9年,故称该步枪为“九九式”。九九式步枪基本上就是后期出厂的“三八大盖”,除了口径改大以外,又在二箍上增加了与九七式狙击步枪相同的钢丝脚架,立框式表尺两侧各增加了一根可以折叠的、对空中目标射击的提前量杆,并采用了觇孔照门。昭和十五年七月以后,九九式7.7mm步枪被确定为日本制式武器, “三八大盖”则停止生产。

因为体形如同“三八大盖”的九九式7.7mm步枪,枪口动能以及后坐力均比“三八大盖”有所增加,显然不适应五短身材的日本兵,所以接着又出台了一型长度在“三八大盖”与两型马枪之间的九九式7.7mm短步枪,其主要特征为上护木从头箍一直覆盖到表尺座处,二箍处无钢丝脚架,背带环在枪身左侧。弹膛上方也铭刻日本皇花和“九九式”字样。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日常分解结合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一)分解:
1.左手握枪,右手握拉机柄向左旋转并向后拉枪机,左手拇指向左拨开枪机阻笋,右手继续向后拉枪机,直至从枪上卸下枪机和防尘盖,再从枪机上取下防尘盖;
2.左手握枪机体,右手向前顶压机尾,顺时针将机尾旋转90°,然后慢慢放开,并取下机尾,倒出击针和击针簧;
3.以右手拇指向前推压扳机护圈前缘内侧的弹仓盖卡笋,左手取下弹仓底盖及托弹板(簧)。
(二)结合:按分解相反顺序进行。
注:⑴本文所提及的日本步、马枪的分解结合方法均如上述。⑵将枪机装入机匣之前,应将防尘盖前端插进机匣上的防尘盖导槽内,然后再推枪机向前;当托弹板挡住枪机时,以左手拇指下压托弹板,然后继续推枪机到前定位。
到了昭和天皇十二年(公元1937年),“三八大盖”又派生出一型6.5mm 狙击步枪,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7年,故称之为九七式狙击步枪(该枪弹膛表面的铭文为“九七式”)。九七式狙击步枪乍一看很难与“三八大盖”区分,仔细看来,九七式狙击步枪有瞄准镜座,可以装瞄准镜;枪的二箍上装有一个钢丝支架,平时向前折叠于枪身之下,必要时向下展开,作为射击时的脚架。其实,这个钢丝脚架究竟有多大用处,能不能将枪架稳?很值得怀疑!不过日本枪大多有个规律,这就是到一定的时候总会出点 “邪怪、武蛮、拙笨”的东西来,否则就不叫日本枪了。
此外,为了适应空降兵作战需求,还生产了一种可从枪管节套处将枪分解成前后两段的7.7mm短步枪,日本军方将其命名为“二式”步枪。九九式7.7mm步枪系列开始正式投产装备日军之时,也正是日寇“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之时。九九式无论是在中国战场,还是在东南亚乃至太平洋战场,事实上并没有成气候,更不能挽救日寇的失败。到后来,九九式的生产水平和加工质量每况愈下,远远不及“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在中国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三八大盖”自1907年开始生产到1940年停止生产,累计生产数量达300余万支。我国旧统治当局曾经向日本购买过一批,以后辽宁和太原的兵工厂也先后仿造过。在抗日战争中以至抗战胜利,中国军民曾缴获了大量的“三八大盖”。因弹药不足,弃之又实在可惜,当时国民党当局曾经指定军政部第60兵工厂将 6.5mm口径的“三八大盖”改为7.92mm口径,以同国民党军队7.92mm口径弹药体制一致。凡被改扩口径的“三八大盖”,其弹膛上方均刻有“改七九”字样。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沈阳第九十兵工厂曾仿造九七式步枪,但口径改为7.92mm,同时把瞄准镜座去掉。因该产品未列入制式,故称其为“临时式步枪”,并在机匣正上方刻“临七九”三字。

在中国广大抗日战场上,缴获的九九式7.7mm步枪或短步枪数量远远不如“三八大盖”多,主要原因是九九式7.7mm步枪或短步枪在中国只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手中,而大部分都用来装备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日军,因此现在欧美各国有为数不少的九九式,都是战后作为战利品收藏的。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在中国,“三八大盖”被日军一直用到战败投降,我军则一直用到祖国大陆全境解放,还有相当一部分“三八大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此后,我国广大的民兵一直用到1970年代中期。“三八大盖” 这样一支取之于强敌之手,又为我所用与强敌作战的战利品,在中国军民手中使用时间之长,分布面积之广,赢得胜
利之众,实为历史所罕见。以至于老一辈军人每每谈及“三八大盖”的时候,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每每端起“三八大盖”的时候,是那样爱不释手,操枪的一招一式又总是那样娴熟。这就是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士兵!历史就是这样写着:兵民是胜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