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村
1、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番田镇大吴村大吴村处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西北部,与孟州市、沁阳市水土相连。大吴村行政区划属番田镇,村委辖10 个村民组。共有495 户人家2010 口人,全为汉族,姓氏有:徐、吴、杜、陈、郭、王、职、申、张、李、祈等。
全村总占地 3237 亩。其中村域面积 437 亩,耕地面积 2800 亩,全是旱涝保丰收之良田,年亩产吨粮,在村两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村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以土豆、大葱。大白菜、红萝卜等,提高农民收入,村是当地种菜大村,群众比较富有。
全村主要有慈胜大街、庙前街、南北大街和西大街等主要街道,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支持下,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多数村民盖起了新楼房,使村容村貌大有改善,现在是道路平坦,宅院漂亮,夜间路灯明亮,而且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唱歌、跳舞、健身等多种活动,体现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成就。
大吴村交通便利,村北有紫黄公路,南有新洛路和谷黄路,东有焦温高速路,西有太洛路,这就给来大吴寺观光、旅游国家重点文物慈胜寺提供了方便。
千年古寺——慈胜寺,始建于佛教兴旺时期的唐代,原来之貌,规模宏大,殿宇森然,该寺面南而建,时称大吴庙,内建五个殿,山门东有钟楼,西有鼓楼,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之殿、田比庐殿和延寿殿,该寺院从建筑风格、技术、壁画、书法方面都十分精湛,时有三绝之称,一直流传至今,又至清顺治六年重修田比庐殿碑记载,寺内有唐三藏所献佛骨,更值一提的是现存立在大雄之殿前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碑,为国内稀有重要文物,上边的石刻八门九关是释迦摩尼过去住过的地方,寺内的五个殿,从前到后一个比一个大(即前一个殿外部的长、宽、高是一个殿内部的长、宽、高)也就是说后一个殿能把前一个殿套住,即有套殿之称。
总的来说,大吴村现在是在上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呈现出建设新农村,搞活经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生机勃勃前景无限。[1]
2、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语言(方言)
潮州话
行政
隶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
邮政编码
515642
电话区号
0768
大吴村素称泥塑之乡,也是一个侨乡。由大吴、肖畔林两自然村组成,主村大吴,古称凤书陇。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南3公里,位于潮仙公路东侧,东界龙湖镇银湖村,南与龙湖镇鹳巢村接壤,西望金石镇古楼村,西北为颜厝村,东北与龙湖镇后郭村为邻。聚落呈块状。宋末金兵入侵,中原战乱,始祖吴定公由福建漳浦携3子南迁潮州,后长于居凤书 陇创业。是时有莫、林、姚诸姓混居。公元1360~1400年,诸姓外迁,唯吴氏一姓,因创居时属长子,故改称大吴。
明嘉靖(1522年)以前,有古溪流经村边,曾建小市场于大宫前,后固泥沙冲积湮汉,市散。此后农业多遭旱涝之灾。建国后经兴建水利平整耕地,使农业排灌自由。耕地750亩,属沙壤土。主种水稻、生柑、甘蔗、黄麻、花生、甘茨。
清咸丰年间,有八角楼、静光轩、静远轩私塾书斋三所,学生30人。1906年并私塾子厚公祠办启蒙学堂。1911年于大夫壁公祠办凤书小学,学生60余人。此后改称大吴小学。
旅外乡侨200多户,1709多人,分布新加坡(约500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及香港等地。侨眷属占本村人口90%以上。全村年侨汇收入达20多万元。
大吴泥塑工艺历史悠久,清光绪年间曾出过著名泥塑大师吴潘强。建国后兴办村陶瓷厂,实行机械生产,而泥塑工艺渐为陶瓷工艺取代。蕉柑为本村名产,清代同治年间(1862),蕉柑种植约占全村耕地四分之一,多种于村南。1928~1932年,是蕉柑种植最盛时期,面积增至三分之一,村南地质适宜,柑株寿命长,肉脆汁甜,柑果远销东南亚各国。建国后经整地改土,村四面皆可种植,1985年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蕉柑300余亩。
肖畔村,姓林。位于大吴村东北0.5公里处,距镇政府东南2.5公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