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红外探测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广域红外探测器(W 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简称:W ISE)是美国新一代的探测望远镜。2009年12月,据美国媒体报道:即将把一个名为广域红外探测器的探测望远镜送入太空,它可用红外光束扫描整个太空,搜寻那些人类未知的小行星、彗星、恒星和星系,主要任务就是列出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天体。这项工程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总造价大约为3.2亿美元。

计划升空据悉,广域红外探测器最早将于2009年12月11日黎明前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届时它将搭载一枚“德尔塔II”运载火箭进入地球轨道。主要研究员、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莱特博士表示,这项计划旨在寻找无数的“不可见”天体。

科学家预测,广域红外探测器扫描整个太空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这个航天器将每天围绕地球运行15圈,并拍摄多达7500张图像。最终,它将记录下所有近地天体的具体位置和大小等数据。[1]

主要任务如果一切顺利,广域红外探测器将在距离地球325英里(约合523公里)的轨道上运行,这个任务完完全全就是要审视太空的一切,并且将绘制出目前为止最详尽的“宇宙地图”。它可以侦测到发出红外光或热的物体,因为那些普通光学望远镜无法看到的天体在遇到红外光之后就会“原形毕露”。

对比红外天文卫星项目负责人称,广域红外探测器会比它的前身“红外天文卫星”更加敏感。

1983年1月25日,荷兰、美国和英国合作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10个月后,它因液氦致冷剂消耗殆尽而停止工作。这颗卫星发现了6颗新彗星,以及在行星际空间里飘游的巨大尘埃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