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Wuling San
方 名:五苓散(利湿之剂)
总 结:利湿泻热
组 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方源〗 《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组成〗 猪苓 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 一两六株[20g] 白术 十八铢[12g] 茯苓 十八铢[12g] 桂枝 半两[8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运用〗
1.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鉴别]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图书信息

书 名: 五苓散
作者:姚明江 丛书:巩昌镇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ISBN: 9787506739641
开本: 16开
定价: 39.00 元
内容简介《五苓散》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论研究介绍了五苓散的来源、组成、功效与主治及其衍生方.以及历代医家对五苓散的论述;中篇临床研究介绍了五苓散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下篇实验研究介绍了五苓散的制剂及药理等实验研究成果。《五苓散》内容丰富,侧重于临床,适合于广大中医、中药专业临床及科研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图书目录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一、五苓散的来源
二、五苓散的组成与用法
三、五苓散的功效与主治
四、五苓散中君药的确定
五、五苓散的l临床应用
六、五苓散的衍生方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的论述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四、支气管哮喘
五、肺炎球菌肺炎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力衰竭
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三、高血压病
四、冠心病
五、扩张型心肌病
六、心包炎
七、心悸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肝硬化腹水
二、幽门不全梗阻
三、胆囊炎
四、呃逆
五、反胃(十二指肠壅积症)
六、功能性消化不良
七、急性胃肠炎
八、慢性腹泻
九、慢性结肠炎
十、慢性胃炎
十一、呕吐
十二、脘腹胀满
十三、胃下垂
十四、胃中停水
十五、药物性肝病
十六、脂肪肝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lgA肾病
二、膏淋
三、过敏性水肿
四、急性肾小球肾炎
五、劳淋
六、慢性肾功能衰竭
七、慢性。肾小球肾炎
八、尿频
九、尿失禁
十、尿潴留
十一、肾病综合征
十二、肾积水
十三、特发性水肿
十四、血尿
十五、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十六、不稳定性膀胱
第五节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一、高脂血症
二、高尿酸血症
三、尿崩症
四、糖尿病
五、痛风
六、瘿瘤
第六节 结缔组织与风湿病
一、风湿性关节炎
二、多发性变异痛
第七节 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二章 神经科病证
一、急性脑血管病
二、癫痫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
五、排尿性晕厥
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七、血管性头痛
八、三叉神经痛
第三章 外科病证
一、泌尿系结石
二、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
三、脑震荡后遗症
四、乳腺增生病
五、血栓性深静脉炎
六、女性小便频急
七、肾绞痛
八、肠癌术后综合征
九、泌尿系感染
十、颅脑术后并发症
十一、创伤并发症
十二、女性尿道综合征
十三、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结石
十四、创伤性皮下积液
十五、外伤性血肿
十六、慢性硬膜下水肿
十七、柏一查综合征
第四章 骨伤科病证
一、膝关节滑膜炎
二、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三、骨折后肢体肿胀
四、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第五章 妇科病证
一、产后尿潴留
二、闭经
三、产后眩晕失明
四、产前产后黄疸
五、带下病
六、绝经期水肿
七、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八、盆腔炎症
九、羊水过多
十、经期尿频
十一、经期吐泻
十二、经期瘀胀
十三、尿道炎
十四、霉菌性阴道炎
第六章 儿科病症
第七章 男科病症
第八章 耳鼻喉科病症
第九章 眼科病症
第十章 皮肤科病症
第十一章 传染科病症
第十二章 疑难病症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制剂研究
第二章 药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