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博物馆
江苏省博物馆在经历了二十余年快速发展以后,数量和设施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博物馆已开始关注自身的运营效益、关注高质量的服务对吸引观众和提高观众满意度的作用,将建立规范的社会服务和观众服务体系作为博物馆发展的发力点。博物馆工作重心向优质服务的转换,喻示博物馆事业已开始进入了“服务时代”。其表现如下:加强组织筹划,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博物馆的建设中认真研究、积极筹划,把博物馆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推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陈列展览。其中的优秀代表———扬州双博馆的《中国雕版印刷陈列》、南京市博物馆的《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双双在今年揭晓的“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中”获奖。此外,镇江、南通、淮安、连云港、苏州、常州等馆,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实际情况,对基本陈列进行了更新或改造,南京博物院的二期工程也把陈列展览的设计制作作为重要内容。
江苏地区文化遗产丰富,苏、锡、常地区的吴文化遗存,宁、镇地区的六朝文化遗存,徐州地区的汉文化遗存,扬州地区的唐宋文化遗存等,分别代表了江苏文化不同时期的主体形象。为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提高博物馆展览陈列水平,经过周密的准备和细致的安排,由江苏省文物局主办、各地文物局、博物馆承办的《历史的回顾———江苏省馆藏精品系列巡回展》项目已正式启动,其中包括《江苏史前文明展》、《吴国青铜器展》、《两汉文明展》、《六朝青瓷展》、《历代书画名家作品展》、《江苏考古成果展》,其中,《六朝青瓷展》已于4月29日在常州博物馆揭幕,《历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在文化遗产日开幕式当天在南京博物馆开展。文化遗产日期间两个展览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观众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仅6月9日到13日期间,《历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就接待观众近25000人。巡回展览将带动省内各级各类博物馆加强交流,向社会公众宣传优秀的博物馆文化,进一步提高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博物馆的服务意识
为适应免费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博物馆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根据观众提出的合理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普遍加强了本单位的制度建设,基本建立了博物馆各部门为开放服务、开放部门为观众服务的制度体系,注意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相结合,以优美环境、优质展览和优良服务奉献观众。常熟博物馆、仪征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局“县级博物馆服务提升项目”中的试点单位,展示、服务、接待、后勤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均有很大的提升。
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各博物馆、纪念馆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基地和学校的实验基地作用,主动与所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采取诸如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开展互动项目,举办学术讲座,配合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校教育开办课外活动或课外辅导、协助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团体,以及开展双向可视远程教育项目等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宣传职能和社会教育职能,发挥文物藏品的实物性、生动性的教育功能,结合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研究设计观众参与的活动项目,激励和培养未成年人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很多学校、机关、部队都把入队、入团、18岁成人宣誓仪式、入党等活动放到纪念馆举办,使这些活动的开展更加生动活泼,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性,初步实现了博物馆、纪念馆等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关系。
把握时代脉搏,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为适应发展的形势,江苏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拓展服务思路和服务手段,加快文博信息化建设。在国内率先按省级统一平台的要求,建设、整合市级博物馆网站,利用信息资源引领观众接受文化教育,积极进行展馆介绍和展览的教育推广。目前,江苏省文博信息网(http://www.jsmuseum.com)改造及基层网点建设工作已通过验收,改版后的江苏省文博信息网和已建成的基层网点,内容丰富生动,版式新颖美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信息措施、后台管理系统和较为完备的更新计划,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在全国的文博信息化进程中居于领先地位。此外,各博物馆均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省、市级博物馆在新展厅配置了电脑触摸屏、幻影成像、天幕电影等多媒体设备,有的博物馆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设计制作考古发掘和陈列展示的三维软件,运用虚拟电视的手段,复原各种生活场景和墓葬出土模型,让观众了解感受考古发掘中的乐趣,使观众亲自参与,达到了互动效应。
目前,江苏数字博物馆也在酝酿建设中,信息化建设力争把博物馆的活动、展览、藏品与城市发展、文化建设、人民需求结合起来。从形式到内容,从可看性到可参与性,从寓教于乐到科普活动,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健康文明的信息网络生活给博物馆文化拓宽了空间,增添了亮点。(江苏省文物局博物馆处)